首页 > 宝宝护理 > 宝宝呵护 >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病因是什么?如何治疗?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病因是什么?如何治疗?

来源:育教家    阅读: 2.6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诊断与处理

母乳性黄疸其主要特点是新生儿母乳喂养后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临床出现黄疸。

【病因及发病机制】

母乳性黄疸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明确。最近认为本病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由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所致。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病因是什么?如何治疗?

1、新生儿肠-肝循环增加学说

(1)喂养方式:生后一周内纯母乳喂养正常新生儿,出现黄疸,血清胆红素超过传统的生理性黄疸标准值,称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其发病原因常与能量摄入不足、喂养频率及哺乳量少有关,其发病机制与肠蠕动少、肝肠循环增加有关。

(2)母乳成分:生后一周以上纯母乳喂养正常新生儿,出现黄疸,血清胆红素超过传统的生理性黄疸标准值,称晚发型母乳性黄疸。其发病机制推测可能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lucuronidase,β-GD)含量高,在肠道内通过水解结合胆红素成为未结合胆红素,使回吸收增加,导致黄疸。

(3)肠道菌群:母乳喂养儿缺乏转化结合胆红素的菌群,使肠-肝循环的负担增加,导致黄疸。

2、遗传因素

近年来,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研究,发现胆红素代谢与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UGT1 基因突变有关,此遗传因素可以发生于母乳喂养儿,使母乳性黄疸加重或迁延时间延长。

【诊断】

1、症状及体征

主要为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出现黄疸,足月儿多见,黄疸在生理期内(2天~2周)发生,但不随生理性黄疸的消失而消退。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其分型见表1。患儿的一般情况良好,生长发育正常。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病因是什么?如何治疗? 第2张

2、实验室检查

目前尚缺乏实验室检测手段确诊母乳性黄疸。

3、诊断标准

根据其临床特点,诊断标准包括:

(1)足月儿多见,纯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新生儿。

(2)黄疸出现在生理性黄疸期,TSB>220.6μmol/L(12.9mg/dl);或黄疸迁延不退,超过生理性黄疸期限仍有黄疸,TSB>34.2μmol/L(2mg/dl)。

(3)详细采集病史、查体和各种必要的辅助检查,认真将各种可能引起病理性黄疸的病因逐一排除。

(4)一般情况好,生长发育正常。

(5)停母乳1~3天后黄疸明显消退,血清胆红素迅速下降30%~50%左右。

4、鉴别诊断

(1)各种原因引起的新生儿黄疸。

(2)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

(3)半乳糖血症。

(4)遗传性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症。

【治疗】

本病确诊后无需特殊治疗,对于足月健康儿,一般不主张放弃母乳喂养,而是在密切观察下鼓励母乳少量多次喂哺。门诊监测胆红素的浓度,一旦高达256.5 μmol/L(15mg/dl)以上时停母乳改配方乳并进行光疗。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要结合日龄、胎龄等具体情况分析,监测血胆红素。胎龄、日龄愈小,治疗宜积极。

【预后】

一般认为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

宝宝呵护
生活护理
急救措施
体检免疫
母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