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3-6岁 > 学龄前教育 > 万一孩子有创伤了,你该怎么办

万一孩子有创伤了,你该怎么办

来源:育教家    阅读: 1.2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在网上,你有时会看到一些欺负孩子的视频,其实很多人都是如此,因为即使我们不是亲历者,也会受到伤害,这叫做″替代创伤″。前段时间发生的好多事,爱贝睿在想能做点什么。有幸的是,我们请到了在创伤领域钻研多年的安媛媛老师,她会告诉我们,万一孩子遇到创伤,大人如何减轻孩子的受伤程度。

创伤是什么

一个人直接经历或目睹他人死亡、死亡威胁、身体完整性威胁的事件,以及经历到亲人朋友发生意外的暴力、死亡威胁、严重伤害等事件,我们称之为创伤,它有三个特征:生命攸关、出乎意料和无能为力。

人们在刚刚遭受突发性重大刺激时,可能会出现表情呆滞、意识朦胧,或者躁动不安的状况,这属于正常的急性应激障碍。如果上述状态持续超过 3 至 4 周以上,就可能属于“创伤后应激障碍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ease, PTSD)”。

PTSD 的核心症状有三种:

万一孩子有创伤了,你该怎么办

1.闪回,是说经历过伤害的人触景生情、误以为创伤事件再次发生,在他的思维、记忆或梦中会反复、不自主地涌现与创伤有关的细节。

2.回避和麻木,是说经历过伤害的人,会持续性地,极力逃避与创伤有关的任何事件或场景,拒绝参与一些实际上没有危险的活动,有人甚至会出现选择性的遗忘,外在表现看起来与平常无异,但这不表示创伤事件对人没有影响。

3.高警觉,是说这个人会过度警觉,注意不集中、容易有攻击冲动,还有弥漫的焦虑情绪。

李安导演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场故事》中的男主角就是一个拥有着典型的PTSD症状的人。男主角林恩被派往伊拉克战场,在当地与武装力量进行了一场激战;他和队友大难不死逃过一劫,回到国内成为了全国英雄,并被邀请参加一场感恩节的橄榄球公开赛。他在表演过程中,脑中不断出现战争中的场面,自己不能控制。回到家中和家人坐在一起,当家人问起战争的事情,他就会放下碗筷回到自己的房间,退行到一个孩子的状况;而电影中会场里出现很大的声音,他会表现出情绪上的失控。这就是对应的三个 PTSD 的核心症状。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有限,对世界的理解和信任还在建构中,相比一些非人际创伤(如车祸、自然灾害),人际创伤(如遭受虐待)导致的 PTSD 发生率要高很多,包括遭受同伴欺辱;缺少父母的陪伴,如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以及经历丧失,如突然失去亲人,这些都是造成儿童发生 PTSD 的原因。其中,儿童遭受欺负或虐待是儿童发生 PTSD 的重要原因,包括身体虐待,忽视,性虐待,情感虐待。

孩子与成人相比,更加脆弱,同样遭遇经历所造成的儿童青少年PTSD比率要高于成人,且对其一生成长产生持续不利的影响。

不同的孩子,创伤程度各不同

同样的创伤,对不同的孩子,受到伤害的程度也不一样。

万一孩子有创伤了,你该怎么办 第2张

(1)遗传因素: 父母如果发生过创伤经历的话,孩子在与他人面对同样的伤害事件时,比他人更容易产生创伤体验。

(2)个性特征:高神经质人格的个体更易遭受创伤体验,因此,对于内向、敏感的孩子,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3)认知方式。比起发生了什么,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情更重要。对自身和世界的负面评价可能会导致对事件后果和消极反应的感知夸大。

(4)家庭环境。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给予孩子更多的安全感,能够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这样可以缓冲到他们在创伤之后的压力和症状。

需要提醒的是:创伤反应不仅发生在直接遭受创伤事件的个体身上,看到别的人遭受创伤,同样会对个人产生心理上的冲击,从而产生同样的创伤体验。这也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替代创伤』。

怎么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状态?

对儿童的心理创伤有了大致的了解,那么如何了解到孩子遇到的事情和目前的状况呢?

万一孩子有创伤了,你该怎么办 第3张

首先,应该注意观察孩子的一些行为,以及行为上的变化。仔细留意孩子的身体是否有不明原因的伤疤。孩子之间平时打打闹闹蹦蹦跳跳,难免会受伤。很多时候孩子受伤了,家长问起来,他一般会直接说出来,″玩耍的时候不小心碰到″,″自己撞到了″等等,但是如果孩子身上出现了不明原因的烧伤、咬伤、损伤、骨折,或眼眶淤青,并且支支吾吾不肯说,甚至出现了面露难色和困扰的表情,这种情况我们就一定要注意了。

除了观察,还可以用假装游戏的方式,孩子一岁以后,可以玩假装游戏。孩子天生是会模仿的,这是他们社会学习的一种方式,他模仿的来源就是所遇到的各种事情,也就是说从他演的故事可以看到他真实的经历。这样的方式主要适合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或者是已经受到伤害不愿意表达的孩子。

假装游戏的核心是情景化,确定一个你想了解的场景,多数是由孩子扮演老师,而父母、家人来扮演学生,还可以让家里的小玩偶一起上阵玩。

提问可以有些技巧,比如指指玩偶,故意提醒孩子:″老师,要去睡觉了,这个小朋友还在玩玩具呢。″孩子马上大声说,″现在是睡觉的时间,玩玩具是不对的。″你马上说,″老师要给他罚站吗?″孩子摇头。″不是,不是罚站,是提醒。″你接着问,″那如何提醒这个小朋友呢?″孩子回答,″如果他再不睡午觉,我就取消他的小红花啦!″像这样,你就知道老师没有罚站孩子,而是用小红花作为奖惩的方式。

面对受到创伤的孩子,家长如何帮助和支持

在帮助孩子之前,我想先提醒你:父母自己的一些情绪的问题,要注意到自己可能因为替代创伤,处在应激状态。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你的身心不仅容易出问题,还因为认知偏差容易做一些错误的决定。

孩子或亲人受到伤害,父母一定会很心痛。但是你一定要记得,面对受伤的孩子,你是孩子情绪和压力调节的仰仗。你对孩子这段经历的反应,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是怎么看待自己,怎么看待这件事件,除此以外,还可能因为惧怕你的反应,导致孩子不愿意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所以,至少当你的孩子在身边时,首先要调整自己对事件的焦虑、紧张,避免发泄自己的愤怒等情绪,才能给予孩子安全感。

短期内,安抚孩子

在危机干预专业上有两个方法可以在短期内安抚孩子:

第一步:稳定化

孩子经历创伤,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生存环境是容易受到破坏的,会产生特别的恐惧、缺乏安全感、以及对外界的不信任感。当可怕的事情发生时,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你正在努力帮助他,你会保证他的安全。让他知道已经发生的那些事是罕见的,只有少数人可能会做很糟糕的事情,大多数人不会。甚至,你可以跟她一起讨论安全预案,比如如果遇到有人多次推搡他,把他弄痛了,感觉自己受伤了,他可以告诉某个老师,可以请老师帮忙通知爸爸妈妈,或者可以去有国徽,写着“警察局”“派出所”的地方,寻求帮助。等等。当孩子知道遇到某些事,他可以怎么做,他会感觉更安全,可控。

第二步:暴露

暴露的前提是稳定化,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对情绪稳定的孩子才能做暴露。

我常常被问到,为什么要让遇到不好事情的人,不断的重新去体验那种不好的感觉呢,这不是在伤口上撒盐吗?原因在于,你经历的事情,其实不是所有的都能永远记住,它需要经过相当复杂的过程,才能变成长期记忆。暴露的目的,就是为了重新激活那些旧的不好的记忆,在他们被大脑长久保存起来之前,消除那些相关的负面情绪。也就是说,不断这样做以后,虽然亲历的人会记得这些事情,但他不会再对这些事情有任何生理上的恐惧反应。

与成人不同的是,儿童很少受到反复出现的视觉闪回的冲击,而是在绘画、故事和游戏中重复体验创伤发生的过程。也就是说,儿童往往在放松的状态下重复创伤体验,如入睡前后、看电视时。儿童在游戏中也会出现重复主题的游戏,以此来再次重演或实现宣泄的目的。因此家长可以采用游戏活动,如玩偶游戏,或绘画疗法来帮助孩子疏导情绪。

长远看,父母教育

所有的创伤前教育和创伤后安抚都围绕两个关键词,安全感和控制感。

经历了消极生活事件后,在儿童眼中,世界是可怕和不可预知的,他们因此失去了安全感和控制感。不论是为防止创伤事件发生对孩子进行的教育,还是创伤事件发生后的引导与陪伴,都与这两个关键词密不可分。家是创伤恢复的基础,父母主要可以做这些:

1、跟孩子建立并保持亲密关系。

在孩子遭受虐待的过程中,往往施暴者会告诉孩子,保守秘密、不能透露,并且会在面对成人的质疑的时候,施暴者撒谎、掩盖并且将责任撇开。要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困境,在于孩子得先愿意第一时间来找父母。所以基础是,要真正让父母和孩子搭建信任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一句「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记得要跟我说」,很多时候,关系往往是在平时的相处中搭建起来。让孩子抱有「父母永远是我最可以信任的人」的想法,只有通过高质量的陪伴来实现。

2、把亲子交流作为日常。

孩子的大脑水平发育并不完善,无法做到像成人一样,根据事件程度来调整自己说话的频率和模式,为事件的严重程度分级和下判断。往往,孩子的困扰和困境,都是通过无意识、或者平常的聊天里吐露出来,所以让孩子养成主动吐露意识,让交流成为日常的仪式,让孩子的每一次对话得以倾听和重视,是必不可少的预防措施。

3、让孩子及早建立界限意识。

不管是语言暴力、精神虐待、还是身体上伤害和侵犯,只要是让你觉得不舒服的,都要大声说不。

最后,我想说,创伤其实很难完全避免。万一遇到了创伤,我们要做的是:和孩子一起,去恢复生活的平衡,找回对生活的控制感和安全感,带着创伤给这个家庭带来的成长,持续地走下去。

学龄前健康
学龄前营养
学龄前教育
学龄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