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3-6岁 > 学龄前教育 > 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做为父母的你们会不会插手?!

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做为父母的你们会不会插手?!

来源:育教家    阅读: 2.5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昨天接CC放学,到的早了些,便坐在幼儿园门口的板凳上刷后台留言。

突然听到身边有位小姑娘,3岁左右的样子,哭着找妈妈。

细听了两句,就大概听出了始末。

这个小朋友正在跟一个小姐姐玩扮家家,两个人摘了一些树叶在“做饭”,不知为什么,小姐姐抢走了她的全部树叶,她跑到妈妈这里来求救。

可是妈妈却温柔又坚定的说,那是你跟小朋友之间的事,你们要自己解决,妈妈不插手你们的事。

孩子听完哭的更大声。

妈妈又发话:你可以跟小朋友说这是我的,我还没玩完,你要自己去要回来。

孩子依然哭着央求母亲帮忙。

恰好,抢走她树叶的小姐姐又冲她做了一个鬼脸,小姑娘气的发疯边跺脚边哭。

妈妈说,发脾气没有用,你要想办法自己去解决问题。最后奶奶说我再给你摘一些,不就是叶子吗,树上不有的是吗,咱们摘更多!

全程看得我五味杂陈,好想冲过去帮小姑娘把叶子要回来。

其实很多妈妈都留言问过,孩子之间发生冲突,父母要不要插手。

有的人像刚才说的这位妈妈一样,认为孩子之间的事,应该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大人插手就剥夺了孩子自己解决冲突,锻炼社交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机会。

而且大人插手,多少有些以大欺小的嫌疑。

对于势均力敌的两个玩伴,以上的处理方式我基本没有意见。

势均力敌是什么概念?

不是你三岁我三岁3个月,也不是你90CM我93CM ,更不是你28斤我29斤。

而是两个孩子在心智发育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上不相上下。

首先,两个人都能流利的表达自己的主张

这种流利有两方面,一种是语言表达上的,另一种是心理上的。

比如3岁以下的小豆丁们,语言表达都不过关,孩子说什么亲妈都不明白,你还能指望对面那个差不多水平的小豆丁能秒懂吗?

这种无需多言,自然是需要父母干预。

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做为父母的你们会不会插手?!

另外一种是语言表达没问题,但是心理上可能还没做好准备。

就像刚才说的那个小姑娘,虽然她跟妈妈表达的已经比较清楚了,但是她在心理上还没有足够的勇气去别人面前维护自己的权益。

其次,发生冲突后控制情绪的能力相当

表达想法只是交流的第一步,因为第二步很有可能就是谈判失败。

这个时候,孩子们发泄情绪的方式就很重要了。

如果是小哭小闹、或者来回打对方几下这类,还算是在正常的范围之内。

但是如果某一方的孩子,情绪完全失控,歇斯底里或者暴力倾向,对另一方造成压倒性的身体欺凌和心理惊吓,那父母也是必须要出面干预的。

这种情况都说明,孩子还没有完全的行为能力去处理社交问题,不管他现在几岁,妈妈都需要抱离现场,先去控制情绪。

如果是咱自己的孩子,我们不能任由他去欺负别人,如果是对方的孩子,咱也不能让自己孩子做待宰羔羊任由别人欺凌和惊吓。

那么不势均力敌的孩子们就不能社交了吗?

自然不是,也不可能。

孩子的社交范围就那么大,楼下小花园,游乐园,哪里能处处都找到刚刚好的玩伴呢?

社交冲突是培养社交能力的必经之路。

生命初期的成长过程,每个孩子都避免不了欺负人和被欺负,这对孩子来讲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交体验,唯有如此才能明白社会不是只有家里那样,所有人都让着他的。

我们没有必要刻意去回避这些冲突,我们应该做的是教孩子正视并学会处理这欺负与被欺负的过程,只要父母处理得当,同时感受过这两种角色,会更容易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社交观。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也不好惹。

慢慢的,他才会明白:

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错了怎么改才是对的;

被拒绝要懂得调整心态,拒绝别人言辞要有礼貌。

所以,在力量有悬殊的社交争端中,妈妈们如何正确的插手就显得很重要的。

回到开篇的例子,我同意那位妈妈的大部分做法,这基本也是处理孩子之间发生“非激烈冲突”的标准模式,她做到了跟孩子共情,也鼓励了孩子去勇敢表达。

但是却忘了一点——自己孩子的性格和社交能力的真实水平。

社交能力不是直接把孩子推出去就能逼出来的。

孩子不会天生保护自己,他们需要在观察父母如何保护他们的过程中,慢慢学会保护自己。

小朋友之间的互动可以到什么程度?

别人欺负自己时该怎么说,要怎么做?

维护自己的权益被拒绝时该有什么样地态度?

父母得先陪他走一遭,他才知道怎么做啊!

孩子不是按书本上写的那样:1岁随便打人,2岁有了冲突只会哭,到了3岁就能自动学会有礼有力有节的谈判的。

说到底,如果孩子到了指定的年纪没有达到妈妈们心目中的社交能力标准,一种是孩子的性格原因(有的慢热或不善交流),另一种一定是因为父母没给他足够的、正确的社交体验。

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做为父母的你们会不会插手?! 第2张

我们最终的目的当然也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社交模式、处理社交问题,但他迈出这一步的前提是,父母给过他足够的安全感。

安全感就是让他明白,即便沟通失败,受了委屈、受了打击也没什么好怕的,父母永远是最值得信赖的求救对象,永远会站出来保护自己。

相反,如果父母没有做出任何让孩子有安全感的支持性行为,反而让孩子感觉你眼睁睁看着却不帮他,逼他无师自通,让他自己去承担一切,试问,安全感从何而来?

内心安全感都不足的孩子,又哪里来的底气向别人发出掷地有声的质问?

社交能力是一种日积月累的习得性能力,值得庆幸的是,从任何时候开始补也不晚。

如果你的孩子还没准备好,除了鼓励和共情,还应该义无反顾的去帮助孩子拿回属于他的东西。

告诉孩子,不敢去也没关系,妈妈可以陪你,直到你自己足够勇敢为止。

学龄前健康
学龄前营养
学龄前教育
学龄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