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3-6岁 > 学龄前教育 > 让孩子知道,快乐不仅仅只有一种~

让孩子知道,快乐不仅仅只有一种~

来源:育教家    阅读: 5.96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闺女上幼儿园的时候,喜欢一种玩具婴儿推车。她很幸福地期盼了一段时间之后,欢天喜地买到了。她美滋滋地推了几天,有时早晨还推去幼儿园招摇一圈。不过,渐渐地,更多的时间,她的小车开始停在她的“停车位”上。有一天,我问她:“你不喜欢那个小车了吗?”

她说:“喜欢啊!”她边喝水边想了一会儿,然后问我,“妈妈,为什么买玩具之前特别高兴,可买了之后感觉也就那样,还有点失望?”

我说:“这可是个很大的问题啊,我来好好给你讲一讲吧。我觉得,人有四种快乐,你想知道哪四种吗?”

“想知道。”

“第一种是舒适愉悦。

比如,吃饱了就心满意足;天热时走到树荫下,就凉快了……小婴儿就是在享受这种快乐。他只要吃饱睡足,身上没有不舒服的地方,他就很开心。

第二种是欲望的满足。

比如,你想买一个什么玩具零食,满足了,就很开心。

第三种是做事投入享受。

一个人做事,很投入,很享受做事的过程,并且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满意。比如,你做手工就是这样,做的时候别的事情都忘了,做完之后很有成就感。

第四种是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

比如,我们把旧衣服给山区的孩子寄去,我们知道这能帮助他们,我们心里就感到很快乐。”

“嗯……”

“我告诉你为什么你觉得买到了,就不那么高兴了。那是因为,第二种快乐的特点就是这样的,这种快乐比较容易得到,但是持续时间也比较短,很快就会消失。第三种和第四种快乐,就可以延续更长的时间。”

“那它们的缺点是什么?”闺女问。

我真不知道她究竟听懂多少!

“嗯,第三种做事投入享受,缺点是你要付出辛苦去做事,有时你要认真地学,不断练习,失败了再尝试,才能够做好。第四种的缺点是,有时候你想不起来去做,因为我们总在忙着寻找第二种快乐,我们一直在忙着满足各种欲望,都顾不上别的事了。你知道吗?很多大人都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只知道前两种快乐,他们买了很贵的东西,然后发现很快就不快乐了,于是又去买更贵的东西……”

让孩子知道,快乐不仅仅只有一种~

讲到这,我顺手拿起她喜欢的万花筒,把它拿在手里转起来:“你看,我们的快乐就像这个万花筒一样,你如果不转,只盯着一个地方看,就不好玩了。你要享受一下第一种,舒适愉悦;然后转一转,满足一下欲望;然后再转一转,做一件自己拿手的事情;然后再转一转,帮助一下别人……这样变换转动,你就会总是感觉很快乐了!”

她抢过万花筒,拿着边转边看。

之后的一天,我们上完钢琴课,她感到很充实很开心。回家路上,我们进一个小店买儿童浴液,她顺便挑了一个漂亮的贴画。继续向前走,她觉得热,我从包里拿出扇子,她边走边扇,感觉好多了。到了小区门口,她一定要亲自刷卡开门,然后坚持要扶着大门,好让后面的人通过。等这一拨人都进去了,她才松手,蹦蹦跳跳地往家走。

看着她开心的样子,我掰手指给她总结说:“哈哈,这么一会儿,我们四种快乐都有了对不对!学琴是第三种,买贴画是第二种,扇扇子是第一种,帮人扶门是第四种!”她开心地说:“对!”然后我开始想,我自己的万花筒该怎样转一转呢?

输入

要孩子主动做“好事”,

就别让他以为这是“坏事”

让孩子知道,快乐不仅仅只有一种~ 第2张

目前从事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专家很多,不同心理学家有各自侧重的研究领域。其中,开创积极心理学比较有影响的马丁·塞利格曼经过研究总结出有五个因素决定一个人的幸福程度:积极情绪和愉悦,投入做事时的酣畅感或叫“心流”体验,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就(当然每人定义不同),有意义的人生目标。

我这里和孩子说有四种快乐,当然也可以说五种,加上人际关系。但因为是对孩子讲,越简单就越便于理解。另外我还把做事投入和成就也放在一起了,因为对孩子来说,外在的成就没有多大意义,重要的是他自己完成一件事情时的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和做事时的投入享受常常是连在一起的。

很久以来,有学者对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有异议。我的理解是,在平均值以下的状态时,或者说在很初级生存状态时,人的确是对各种满足有层次之分的:先要满足安全感,之后逐渐升级,最终到体现个人价值等。但是,对于有基本生活保障的普通人,在生活中具体的每一天,我们怎样能让自己的生活锦上添花,增强幸福感呢?或许我们要采取“万花筒策略”。这也就是说,我们要对各种满足、各种快乐,轮流实现。

因为很多研究表明,许多所谓的成功人士,之所以幸福感很低,就是因为他们只对生活的某个方面投资过多,用力过猛,而忽视了其他方面,比如健康、家庭、友谊或心灵成长等。而如果一个人能够对各个方面都予以关注,同步进展,那么他的幸福感就会比较高。

这一点在我们的生活环境里也很有现实意义。或许由于文化的关系,我们很多人都会觉得,人生是要先苦后甜的,先忍受、吃苦,这样才配以后的享乐。过去常说“十年寒窗苦读”“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都有这个意思。现在人们的想法变了很多,但或许在潜意识里,我们仍然会对享受有那么一点负罪感。所以我给孩子讲这四种快乐,希望她—首先,拓宽快乐和享受的概念,快乐和享受不仅仅是愉悦和满足,还包括做事和帮助别人等。其实,从孩子自己的感觉来看,本来就是这样的。其次,不要给愉悦和满足加上“负罪感”,要给它们正名,它们是好事。

这样,我相信可以让孩子对快乐有个更加健康的心态。如果她想有某种愉悦舒适,比如坐摇椅、夏天玩凉水、吃舒适食品;或者想要满足某些欲望,比如买食品或玩具等,那么我们量力而行,但不论是否能满足,我们要肯定这种需求的健康合理性。

我常能看到一些家长比较糟糕的做法,就是一方面满足了孩子的需求,另一方面却对孩子的这些需求批评否定一通,搞得孩子一边享用,一边有罪恶感。

最后,我们让孩子看到:让自己快乐的方式,不只是愉悦和满足,他还有更多选择,比如做喜欢做的事情、做有意义的事情。

我讲完这四种快乐之后,便对孩子说:“现在你知道了吧,让你学东西,就是为了让你有持续时间更长的快乐。”她对此很认同,因为她自己的体验也是如此。

每当她做手工或跳舞时,她很投入很开心;每次上完钢琴课,她都很开心,觉得自己又学会更多东西了。有一次在公交车上她给老奶奶让座,结果人家要下车没坐。车上的人对她一通夸奖,她自然被夸得很受用。下车后她说:“如果老奶奶真的坐了,我会更开心的!”

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去讲,那么对于孩子来说,学习、做事、助人等事情,就是孩子自己也渴望去做的好事,而不是家长强加给他、逼着他去做的坏事。

每当家长抱怨孩子不学习不做家务时,我常感觉,我们家长需要好好反省自己,是谁最初是把这些“好事”给包装成“坏事”交给孩子的?

我们成年人,真的应该好好清理自己头脑中对事情的种种成见,努力看清事情的原貌。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尽量少地妨碍孩子去如实地体验、认识这个世界。

让孩子知道,快乐不仅仅只有一种~ 第3张

学龄前健康
学龄前营养
学龄前教育
学龄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