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3-6岁 > 学龄前教育 > 孩子“偷拿”家长勿急着发怒

孩子“偷拿”家长勿急着发怒

来源:育教家    阅读: 1.8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孩子“偷拿”,家长会感到失望:“是不是我平时没有教育好?”从儿童心理角度看,孩子“偷拿”有4个原因。

孩子“偷拿”家长勿急着发怒

遇到孩子“偷拿”的行为,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震惊和愤怒,“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古话也顿时在脑海中浮现。孩子会“偷拿”,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1.“我”的是非界限模糊

年龄较小(2~3岁)的孩子通常没有“你的”、“我的”之分,也分不清“偷”和“拿”的区别。他们见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要拿过来“据为己有”,更不把“拿”家里钱当成严重的错误。他们内心没有规则,缺少现实感。所以,两三岁的孩子也不会“偷”,因为他们的行为是无意识的。

2.需求未被满足

有的家长想从小培养孩子的节俭精神,几乎不给孩子零花钱。还有些家长觉得,孩子不愁吃穿,理所应当地认为他们的需要已经可以满足,但孩子也有自己的爱好,看到同学、朋友的某样东西很喜欢,自己却得不到,就可能在欲望和需求的支配下,找机会拿家里的钱或别人的钱或物。

3.发泄内心不满

部分孩子受到不公平待遇或内心挫折时,可能会用偷窃来发泄内心的不满或反抗。比如幼儿园老师偏爱一些孩子,让他们随意玩玩具,有些相对受冷落的孩子就可能在不公平感和嫉妒心的驱使下,私下拿走别人的玩具。再比如,有些家长工作太忙,没时间陪孩子,孩子也有可能通过偷东西等行为换取家长关注。

4.不良榜样的影响

前几年盛行网络的偷菜游戏,让不少家长投入其中。但他们没有想到,孩子可能会以家长为榜样,认为“偷”是一种很好玩的游戏。

发现孩子有偷东西的行为,家长的处理方式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平息怒火,问清原因

发现孩子偷东西,父母要先冷静两分钟,再和颜悦色地了解原因。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孩子说出的理由是表面的还是深层的,以免治标不治本。

第二步:对症下药,解决当下问题

首先,体罚和忽视都是不正确的,应分析内在原因,对症下药。若是孩子欲望得不到满足,应告诉他,遇到想要的东西应跟父母沟通;如果是因为孩子长期被忽视,家长应反思自己,努力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如果孩子在学校、幼儿园受到不公平对待,那家长要主动跟老师沟通。

第三步:制定规则,预防为主

首先要借机给孩子建立规则和物权概念,告诉孩子,家里哪些东西是爸爸的,哪些是妈妈的,未经允许不能随便动,不管谁犯错都要受惩罚。其次,适度给孩子零花钱。父母可以每周给孩子适当的零花钱,同时教会怎样有计划地使用,控制见啥要啥的欲望,但不要粗暴地控制零花钱的使用。最后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及时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多观察他们的言行。比如一个听话的孩子突然变得敏感和偏激,就可能是遇上了什么问题。父母不妨主动出击,帮孩子解决。

学龄前健康
学龄前营养
学龄前教育
学龄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