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3岁 > 幼儿教育 > 扎心,孩子越催越磨蹭!

扎心,孩子越催越磨蹭!

来源:育教家    阅读: 4.41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都几点了,赶紧穿衣服起床!”

“都几点了,别玩了,赶紧洗手吃饭!”

“都几点了,还不赶快去写作业?”

“都几点了,还不赶紧上床睡觉!”

不知有多少家长对这些场景“倍感亲切”:起床催、吃饭催、作业催、睡觉催……,几乎已经成了每天必做的“基本流程”。焦急的家长有时不得不上演“河东狮吼”,才能让孩子赶快行动。本以为说几次孩子就改了,却发现越催越拖拉。于是,催促的嗓门越来越高,耗费的精力也越来越大。

“磨蹭”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

孩子的磨蹭习惯并非是个别现象,而是非常普遍。有调查显示,“磨蹭”问题,在学龄前(3-6岁)和学龄期(7-12岁)的孩子身上容易出现,学龄期(7-12岁)的孩子尤为明显。

其实,根据精神分析学派大师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学龄期(7-12岁)的儿童,在心理上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其实,克服“磨蹭”习惯,是获得“勤奋感”的过程之一,这个阶段中,他们很多时候在和“磨蹭习惯”做斗争,而家长的催促适得其反。

孩子磨蹭的其他原因

扎心,孩子越催越磨蹭!

1.孩子的脾气秉性可能与您“不匹配”。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的形状,家长一个样,孩子是另一个样,有时您认为的“磨蹭”来源于您与孩子的脾气秉性不相容。心理学中把人生来的脾气秉性(气质类型)分为四种:风风火火的胆汁质,灵活多变的多血质,不紧不慢的粘液质,多愁善感的抑郁质。其中,不爱磨蹭的类型为“胆汁质”与“多血质”,看起来爱“磨蹭”的类型是“粘液质”和“抑郁质”。

背后的本质是前家长是大脑各系统易兴奋的“急脾气”,做事强调效率;孩子为大脑兴奋抑制平衡的“慢性子”,强调质量。这两者相遇的话“慢性子”可能会把“急脾气”气炸,但是二者均能正常完成生活中的各项活动,只是快慢不同。

2.孩子其实也想快,但就是快不起来。

家长们要知道的一点是:孩子的世界与你们感受到的世界不同,他们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全,有些事情做得并不顺利,例如完成精细动作时会比较吃力,在穿衣服、系扣子、用筷子、握笔时会显得“磨蹭”“拖拉”。心有余而力不足,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而且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

其实,家长们只要回想一下自身成长历程,哪种能力不是一点一滴学会的呢,哪一种能力的获得不是最开始很慢,到后来越使用越熟练的呢?某种程度上来说,成人(家长)已经习惯了各种能力顺利发挥的感觉,而忘记了当初习得能力时的痛苦。而可悲的是,很多家长以为孩子的能力跟自己一样,孩子慢一点就不断催促,这只能增加孩子对“任务”的恐惧心理,从而形成“磨蹭”的习惯。

正确处理孩子的“磨蹭”问题

孩子出现“磨蹭”习惯,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过程之一。而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催促”的真实作用:

扎心,孩子越催越磨蹭! 第2张

“催促”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拖延!放弃“催促”是明智的,换取其他方式。无论对于何种年龄段的孩子,批评,催促等负性的教育方法,虽然有时候会奏效,但是给孩子带来的是痛苦还是快乐呢?

我想更多的是痛苦吧,孩子天生是要获得父母之爱的,不是在这个世界上被“催促”的,对小孩子来说尤是如此,否则做事不拖拉的习惯能否养成暂且不说,但是阴影很可能就留下了,岂不是得不偿失。所以,家长需要改变自己的教子观念。

上文中我们说到, 学龄前(3-6岁)和学龄期(7-12岁)的孩子是“磨蹭”爆发的高峰期,究竟如何解决?对于不同年龄段,也不能采取相同的方式,接下来我们分开讨论。

(1)尊重孩子的“磨蹭”,不要将焦虑传递

家长话多,大多来源于潜意识层面的“焦虑”。家长的“催促”最大的目的在于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外部世界,其潜意识当中家长是焦虑的:

不赶紧起床的话,上学迟到了怎么办?不按时吃饭的话,把身体饿坏了怎么办?晚上完不成作业,学习不好怎么办?第二天被老师批评了怎么办?不按时睡觉,第二天精力不足怎么办?走在路上万一出了危险怎么办?——毕竟对家长来说,事关孩子成长的都是“大事”,这些都挑动着家长们的紧张神经。

其实家长的“焦虑”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家长不懂得自我消化焦虑,运用错误的教育方法,通过“催促”把 这份焦虑传递到孩子身上,令他们带着这份沉重的包袱生活下去,显然不大对劲。所以家长要先学会闭嘴,尊重孩子,如指点所说,可能孩子“磨蹭”的原因是TA的处事方式与你不同而已。

(2)对学龄前(3-6岁)儿童,耐心永远是最好的“良药”

对于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他们很多能力还没有使用熟练,他们可能需要花费比成人更多的时间来完成日常活动。如果这时候家长期待自己的孩子是“完美宝宝”,有着过高的期待,只会让孩子徒增焦虑,对TA的成长没有任何好处。

如果,平日里的“催促”在心理留下“情节”,对以后的人身无益。耐心是爱的体现,家长应该多留出时间让孩子成长。

扎心,孩子越催越磨蹭! 第3张

(3)对学龄期(7-12岁)儿童,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关键时期。TA需要试着体会“磨蹭”带来的后果,慢慢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其实,很多孩子“磨蹭”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着怎样的结果。一种能力的学习需要三方面“经验”:

①前提:什么条件下我要这么做;

②动作:我该怎样做;

③结果:产生的效果。

就拿起床“磨蹭”来说,前提:孩子这个时间我想赖床,动作:即使妈妈叫我也不起床(磨蹭),多躺一会是一会儿,结果:迟到上学,被老师批评。但是,家长们为了孩子不迟到,会使劲催促孩子起床,打断他们的“磨蹭”与“迟到挨批评”的连接,最后孩子是没迟到,但是因为少了最后一部分的教育,他们永远不知道迟到后果是什么,也就永远改不掉“磨蹭”习惯。

家长应该反其道而行之,就让“磨蹭”的孩子迟到一回,知道后果的孩子就不会再赖床了。其他方面的教育可如法炮制(注意:后果过于严重的事情除外)。

总结来说:

其实孩子磨蹭,做事拖拉背后的推手很大程度在于家长的“催促”,其实磨蹭虽然是一个大问题,但是家长们只要有着正确的心态,让孩子亲身经历拖延的“后果”,再加一些“时间概念训练”,孩子最终会克服“磨蹭”的毛病,为将来成为努力上进的人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