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3岁 > 幼儿教育 > 孩子怕输不赢就哭怎么办

孩子怕输不赢就哭怎么办

来源:育教家    阅读: 1.2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孩子做游戏,输了就发脾气!这样下去以后都“输不起”可怎么办?有时第二天思考后,会觉得当时回复的不够好。

孩子怕输不赢就哭怎么办

到底什么是“输不起”?

我并不同意这个观点。仔细想想,我们成人也是更加喜欢赢的,赢了很开心,输了也会有一点点失落,情绪低潮。

成人尚且如此,孩子更会这样,他们的情绪管理不如我们,自然会用更加直接激烈的方式表现出来。

输了不开心是正常的,因为在乎,所以在意,人之常情。

输了后大哭也是正常的,因为他们还不会情绪管理,更加不懂掩饰。

所以啊,我们也别总是一遇到孩子输了哭了就定性孩子输不起。

有时候贴标签对于我们家长的危害力是更大的,因为它会让我们提前脑补很多没发生的情景,提前让我们担心未来:孩子输不起-玻璃心-以后怎么办?

一旦进入这样的思维模式,我们容易把自己的焦虑和恐慌放大,从而反而忘记了如何正常观察和应对孩子。

学会真正共情

因此,面对孩子输了闹了,不提“输不起”,换个思路想一想,怎么应对孩子的情绪,如何让他从中有所得。

这和他始终玩不好一个玩具发脾气,摔倒了大哭,都一样。这么一想,是不是就觉得引导起来简单方便很多了呢?

那就是先冷静地陪伴孩子度过情绪的暴风雨

现在很多父母都懂“共情”这个概念了,我们也知道需要去安抚孩子的情绪,但是经常我们开口说出的话却并不是真正的共情。

比如:

宝宝输了很不开心,但是输了就是输了,不可以发脾气的;好啦好啦,那我们不玩了,不发火哦; 输了就输了,这是游戏,没关系的; 宝宝不开心了,但这次输了,我们可以继续努力,下次就能赢

这些看似在“安慰”和“鼓励”,也许某一两句话我们还认为是在“共情”(比如第一句和第四句),但实质上都不是真正的共情。

输的感受就是令人不愉快的,想想我们曾经有过的经历,那是一种仿佛自己走进黑暗被困住的感觉。

真正的共情是,我们愿意走进孩子的黑暗,陪他在黑暗里坐一会,即使不说话,用我们的态度、肢体、表情告诉他,”我懂你,我曾经也这样“。

“共情”,不是方法论的机械情绪命名,不是转移注意力的其他提议,更加不是想要解决问题的鼓励。

“共情”,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人类情绪。

如果你真的不知道怎么做了,那么下次看到孩子这样的情况时,想一下自己曾经工作晋升失利了、努力了半年的项目没被选中、职称没有评上,那些你在意却没得到的经历。

这时,也许我们会很自然地抱抱孩子,和他们说,

我知道这很难受的,想哭就哭一会吧,我陪着你。

最简单的情绪,却往往最难表达。这意味着我们愿意去面对自己当时的脆弱,同时愿意去接纳孩子和我们曾经一样的脆弱。

但恰恰是这份接纳和看到,才是最有力量的。

日常生活,有输有赢

看到这里,估计有一些朋友就有疑问了,那么输赢观是不需要引导和培养的吗?当然也需要的。

但输赢观的建立一定不是在孩子输了哭了的时候的教育,这只会适得其反。真正的输赢观引导,就该发生在日常互动中。

自己和孩子一起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式,别过度夸奖孩子的结果,多侧重于关注努力的过程。

这些仍然很重要,我今天文末也放了推荐阅读的链接,这里就不展开了。

针对游戏再额外多说几句具体可以怎么做。

1、大人别一味想逗孩子或者“锻炼”孩子,而是真的可以放下身段,让我们和孩子的每一次互动,尤其是游戏,要有输有赢的,而不是一味的我们赢,孩子输,然后我们还要求孩子不能因为输而发火。

2、注意游戏的适龄,尤其要注意对于低幼孩子的桌游,需要引入一些运气的随机性,真正让孩子体会到父母也会输,而不仅仅只是每次都是他输。

3、低幼孩子的游戏包括体育项目选择上,我个人非常建议大家多侧重于团队合作和努力过程的内容,并没必要过度引入竞赛这件事。输赢观的建立,一定首先需要让孩子体会过合作,才能有竞争。

孩子输赢观这件事上,是真正地用放大镜反应出了每个父母的价值观。

有的人不自觉地总把“赢”的价值扩大了,有的人下意识地去打压“赢”后的喜悦,有的人不自觉地把“输不起”羞耻化,有的人下意识地逃避“输”后的难过。

于是我们自己也没有一个稳定平和的输赢观。导致的就是,我们总用自己的“害怕”和“期望”去精细微雕孩子的每一次反应,而从未真正从宏观角度让孩子明白。

赢了就该开心,但开心后要明白,那只是这一次的赢而已,不是永远;

输了就会难过,但难过后也能明白,那也只是这一次的输而已,不是永远。

赢重要,输也重要,比这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面对每一次的输赢。


幼儿健康
幼儿营养
幼儿教育
幼儿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