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和孩子沟通不了,都是因为这些“噪音”!

和孩子沟通不了,都是因为这些“噪音”!

来源:育教家    阅读: 2.1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有没有父母经常觉得自己和孩子有些沟通障碍的,经常你说这个,他说那个,其实都是因为这些“噪音”!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有一段经典的对话,相信它在每对父母和子女的沟通中都出现过,那就是:

“知道自己做错了吗?”

“知道。”

“错哪了?”

“不知道。”

这时候父母的内心是崩溃的:我都说得这么清楚了,你为什么还不明白!?

而孩子的内心则是无奈的:你虽然说了很多,可我真的不明白。

孩子和父母的沟通中为什么会经常出现这样的状况?因为我们的沟通中处处充斥着“噪音”。

这些“噪音”来源于以下方面:

不同的发展阶段

成人能够运用经验推理理解很多事情,但2岁前的孩子思维发展还处在感知运动阶段,它能理解部分客观世界的因果关系,但还不能理解语言上的因果关系,所以这个时候成人想用说道理和惩罚来让孩子不碰热水,那是达不到效果的,反而是让孩子在看护的状态下轻轻碰几次水杯,他就能理解这种行为是危险的;对于前运算阶段的2到7岁的孩子,要让他们结束游戏,我们最常用的“再玩五分钟”也只是自我安慰,他们的思维水平就决定了他们对时间没有概念,所以用具体的“再玩两个游戏”或可视的“当沙漏漏完了我们就结束”方式,才能实现更有效地沟通。

和孩子沟通不了,都是因为这些“噪音”!

不同的语言

虽然我们通过“说话”来和孩子沟通,可是分析一下说出来的“话”就很有意思。“话”就是“语言”,但有一种痛苦的沟通叫做“你说的每个字我都懂,但放到一块我就不明白”。这就是“社会方言”。

“社会方言”在现代分工详细的社会普遍存在,老师有教学术语,戏曲有程式语言,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专属的语言。3岁以后孩子总问“这是什么,为什么”,如果我们用成人世界的语言给他们解释,孩子们听到的就是“术语”,当我们呵斥孩子浪费水的时候,他们只会满脑袋问号“为什么洗完脸的水不能随便倒?什么是干旱?什么是污染?”。他们这个阶段只能理解身边能看见的事情,而用比喻交流就能帮助他们理解:“你回外婆家时是不是发现泥巴地都裂口子了?这就是干旱,因为没有水。自来水管抽不上水来,人就没水喝了。”“你喝的水里如果掉进了灰,就没有之前那么干净了,就被污染了。”“水就这么多,我们多用了,别人就得少用,所以我们少用点,别人就能够用。”

和孩子沟通不了,都是因为这些“噪音”! 第2张

不同的人生阅历

郭德纲曾经在节目里要沙溢的儿子安吉叫他“爸爸”,在他和一些成人看来这只是拉近关系调节氛围的一种手段,没什么大不了。但看看快要哭出来的安吉,我们就知道孩子并不能这么理解。

《小王子》里有一句话:“所有大人都曾经是孩子,只不过很少有人记得。”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就能够觉察到他人的感受,而作为成人的我们,在看到孩子害羞、委屈甚至愤怒的表情时,为什么还不能停止自己的行为?成人的老成世故是建立在你的身体长了几十年,你经历了几十年的岁月基础上的。而孩子,人生才刚刚开始,而且他要经历的人生也和你不同。所以成人不要用你的“幽默”来体现孩子的“傻”,小心十年后孩子用网络语言来还击你的“土”。

和孩子沟通不了,都是因为这些“噪音”! 第3张

我们该如何消除“噪音”?

看到语言背后的感受

研究《非暴力沟通》的卢森堡博士尊提醒我们,沟通要看到孩子语言背后的感受。当孩子说“我就不按照你说的做”时,背后其实传递的是“委屈、愤怒”的感受。当我们过滤掉那些话语,看到他背后的无助时,就会知道孩子并没有我们认为的那么粗鲁、不讲道理。

三次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的“沟通之父”戈登博士就进一步提出,沟通要学会“解码”。

如何“解码”?

如果一个人能够非常准确地表达自己,那么沟通就不会复杂。但事实是哪怕只是表达自己“饿了,想吃东西”,这个“编码”过程也不容易。孩子可能就直接抱怨“妈妈你做饭怎么那么慢啊,一会儿我还要找小朋友玩呢!”而作为妈妈,很可能把这个解码为“这个孩子怎么那么不耐烦,就知道玩,一点都不体谅人。”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初次“解码”之后和孩子确认:“你是想着赶紧吃完和小朋友玩吗?”“不是的,我就是饿了。”这时候,孩子再次“编码”,我们就能够正确“解码”孩子的需求:他只是饿了。

和孩子沟通不了,都是因为这些“噪音”! 第4张

这个方法对于任何年龄段的孩子都适用:

1岁的孩子啊啊啊地一边叫一边颠颠着朝一个玩具走过去,你可以解码“哦,你是想告诉妈妈你看到了一个有意思的东西吗?”当你说完这些话的时候孩子如果点了点头,那就说明你成功解码了。如果孩子还拉着你的手叫个不停,那他很可能要表达的是“我想摸摸这个东西”,你就要抱着他去摸一摸。

4岁的孩子在商场里“妈妈给我买这个”“我还要买那个”,我们很容易就解码成“你怎么看到什么都要,这个败家孩子!”于是我们马上黑下脸拉着孩子就往外走,并且威胁孩子“下次再也不带你来商场了!”可是如果你多尝试解码几次,就会发现孩子其实只是在表达“妈妈,我喜欢这个玩具,我想多看一下。”当一位妈妈成功解码了女儿的话之后,发现孩子真的只是想表达喜欢,逛了一晚上女儿什么玩具都没让妈妈买,还高高兴兴地跟着妈妈回家了。

和孩子的沟通,背景里的“噪音”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没办法让它消除,但我们可以认识它、过滤它,然后通过认识孩子话语背后的感受,耐心解码孩子的话语,我们会发现其实亲子沟通真的能变得简单,高效!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