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慵懒邋遢的父母,很难养出有幸福人生的孩子!家长必看

慵懒邋遢的父母,很难养出有幸福人生的孩子!家长必看

来源:育教家    阅读: 6.38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慵懒邋遢的父母,会不会养出不邋遢的孩子?这是有可能的,但是慵懒邋遢的父母,很难养出有幸福人生的孩子。

女友悠悠小的时候,家里总是很乱。

茶几上散落着父亲的烟、打火机,母亲买的水果、饼干,还有近段时间用过的各种日用品,偶尔还散落着好多天以前的果皮,上面长着绿色的长毛……

父亲脾气不好,总是找不到自己的东西,每次都是边找东西,边骂人。

这个时候,她总是躲得远远的,因为怕父亲问她:有没有拿我的某某东西?一不小心,火气就会殃及到她。

母亲放下手中的活,边责骂父亲没有记性,边到处帮忙寻找。

这样的画面,似乎成为一种定格,镶嵌在悠悠的记忆中。

悠悠说:无论家里多乱,父亲眼里永远没有“收拾”。

对物品如此,对家庭关系亦如此。

悠悠就像父亲遗忘在角落的某个物品,常常被遗忘,开不开心快不快乐,都从未走进父亲的心里。

心理学上,一个人对房间物品的摆放,反应其内心对事物的掌控。

房间整齐的家庭,父母对事物的重点和优先级都有明确的界定,也更加容易把注意力关注在最重要的家庭关系中。

父亲从未亲手整理过房间,也从未看到,在各种需要处理的人际关系和家庭纷争中,最重要的,是女儿的情绪和渴求。

慵懒邋遢的父母,很难养出有幸福人生的孩子!家长必看

悠悠的生活,让我想起了日本电视连续剧《我的家中空无一物》中“扔东西狂魔”麻衣。

麻衣小的时候,可谓生活在一个犹如废弃物墓地的房间,整个家里,凌乱无比。她妈妈、祖母,虽然也会指责麻衣的乱,可是却从来都懒得收拾。

这种环境下成长的麻衣,收获了一种什么样的人生?

阴郁,灰暗,颓废,甚至于想自杀。

在自杀之前,麻衣想到死后别人会发现自己的脏乱不堪,决定先收拾下再自杀。从此,开启了一段断舍离之路。

后来,女主对于扔东西,发展到一种变态的程度,就连婚戒,都可以舍弃。然而,随着断舍离的深入,麻衣也收获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人生:阳光、自律和轻松。

外在的环境,是内心的投射。

你对外物的随之任之,懒得收拾,也反应了你对生活缺乏整理归纳,对于学习工作缺乏规划和控制。

不整理生活,生活将混乱不堪;不规划人生,生命将浑浑噩噩。

慵懒邋遢的父母,很难养出有幸福人生的孩子!家长必看 第2张

有一次景先生临时有事,我陪女儿去上IC早教课(智力综合课程)。

进教室时发现:教室四周都整体地摆列着一米左右高的柜子,每个柜子里摆着不同颜色的格子,每种格子里躺着一种智力开发玩具,一切井然有序。

我当时以为这些都是工作人员整理的,还忍不住感叹:这么多玩具,每天收拾起来得多费劲啊。

可事实上,一点也不。

五个两三岁的孩子,排着队取好垫子给父母坐,然后先后取了“工作毯”,规规则则摆在坐垫前,然后依次开始“工作”。

所谓“工作”,就是去架子上取自己感兴趣的玩具,放在“工作毯”上,玩到自己不想玩了,工作结束,把玩具放回取出的地方。然后再换一个工作,循环往复……

孩子们很自觉,一切都在老师最开始设定的秩序中进行。一堂课结束,所有的器具,和最开始的一样,井然有序。

那次课后,我回家便把女儿所有的玩具都重新分类,放在各种格子里,还特意买了矮矮的柜子摆放。

此后,女儿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别的地方,都懂得:东西出来“工作”完,一定要送回家。

随着她慢慢长大,对于自己的东西,便渐渐有了更加清晰的掌控。

一块整洁规则的游乐区域,一个井然有序的家庭环境,一份和和睦睦的人际氛围,对于孩子,不仅仅是规则和秩序,其实也意味着文明和美好。

慵懒邋遢的父母,很难养出有幸福人生的孩子!家长必看 第3张

孩子自我意识飞跃发展的阶段,大概在两至三岁,也就是第一个叛逆期。从这个阶段开始,就让孩子知道:

进门要换拖鞋,鞋子要放在鞋架上;

吃饭要坐宝宝椅,穿饭兜;

每个玩具拿出来的时候,是在“工作”,“工作”结束后要回到它固定的“家”;

东西不吃不能吐在地上,也不能吐在妈妈手上,要自己吐到垃圾桶里……

周围环境中的固定陈设和某种行为习惯养成后,意味着孩子能够一个人适应环境,并且自己能够支配很多细节。

只要孩子建立了这种秩序感,对于自己生活的每一个状态,她都会比较安心,也会比较有安全感。

在每一个当下,就可以预知下一步的状态;在每一个状态里,都能掌握事物的顺序。

内心笃定的孩子,会一直伴随着自信和快乐。

第一时间对孩子的秩序感进行教育,可能只需父母一两句引导即可。但如果错过这个阶段,孩子已经接纳了杂乱无章的“秩序”,再想去纠正,可能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却依然效果一般。

因此,越早建立孩子的秩序感,就越有安全感(因为秩序感是安全感的基础),也越有助于养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和孩子一起建立美好的秩序

孩子天生有喜欢帮助父母的欲望,从而证明自己的存在和强大。

当我们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让孩子也参与进来,既可以保证高质量的陪伴,又可以让孩子体会真实的生活细节。

前段时间因为太忙,家里的书到处都是。于是我对女儿说:妈妈犯了个错误,很多“工作”的书都没有回家,今天我们一起把它们送回家好不好?

于是,那天,女儿到家里的各个角落去寻找那些“工作”没有回“家”的书,然后一本一本地递给我,而我只需负责站在书柜前把书摆整齐即可。

虽然这个过程,可能比我自己整理多花费了一倍的时间,但是看着我们一起送回“家”的书,女儿高兴极了。

留出一定的时间,留出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交给孩子去完成,让她去寻找,去思考,去尝试,慢慢的,她的自我整理和管理能力,就会渐渐提高。

慵懒邋遢的父母,很难养出有幸福人生的孩子!家长必看 第4张

带孩子体验不同的秩序感

《小脑袋大世界》中有一个观点:“能与持有不同整洁观的人共同生活,是一种生存能力。”

相关研究发现,那些和多个家庭成员一起生活、喜欢和别人打交道的孩子,性格更加随和。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发现,原来每个人的“秩序”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和我一样,有些人和我不一样。

这也是为什么,我喜欢带着女儿出去旅游。她见了很多不同的世界,也接触很多不同的人,她会更加愿意接纳。

比如,在火车上遇见一个陌生的小姐姐,会很开心地说:姐姐自己坐座位,但是我坐在妈妈身上;

比如,隔壁叔叔在喝饮料,她会觉得:饮料会胀肚子,喝了会不舒服,我要喝自己的水。

再比如,旁边哥哥在手机上看动画片,她也想看,但是她觉得,用手机听儿歌、妈妈一起唱儿歌也很开心。

父母要帮孩子感受不同环境中的人和物,帮助孩子明白“他人”的秩序和自己的“秩序”可能不同,使她学会把“自我”与“他人”区别开来。

对孩子的秩序感保持耐心

有些父母,特别以身作则,家中整齐干净,自己的事情也处理得条理分明,也希望孩子,可以延续这种好的自律。

孩子其实天生爱好秩序感,也特别渴望自己动手,但因为孩子身心发育有限,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个时候,就容易越俎代庖。

女儿吃完饭,我每次都鼓励她自己把碗送回厨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她可能把碗掉了,或者碗里没吃完的东西撒了一地。

于是我把家里每个角落都铺上爬行垫,这样她就不会打碎东西;也会帮她收拾洒落的东西,然后叮嘱她:你成功地把碗送回去了,妈妈要恭喜你,但是下次我们再端稳一点好不好?

只要孩子想自己做,就放手让她去做,哪怕她做完之后,比事先更乱,作为父母,也要学会耐心地等她慢慢做得更好。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