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去了一趟美国,才知道孩子的礼仪有那么大的差距!

去了一趟美国,才知道孩子的礼仪有那么大的差距!

来源:育教家    阅读: 1.0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去过欧美旅行的父母,估计会对文章中的几个对比故事感同身受。为什么我们祖国素有“礼仪之邦”,近些年来小孩子的礼仪却问题多多?这篇文章能带给你我很多反思,帮助我们思想“礼仪的核心”,再次校准礼仪教育的方向标。

对于教导孩子礼仪,以前我认为自己教导的还算不错,因为从周围人的赞赏声中我能感受到,别人认可儿子是一个善良、有礼、体贴他人的人。

可是,今年秋天的美国之行却打破了我的“自以为是”。在美国的某些经历让我觉得,我带着孩子就像一个对礼仪未开化的人进入了一个文明社会一样,我们和美国的家庭有着巨大的差距。

几件强烈冲击我的事

最明显的表现是在公共场合的说话音量。逛商场或超市的时候,我们常常被朋友提醒“小声点”。这时我们这才留意到,在美国,超市比较安静,当地人买东西说话时都是小声的。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一个电器商店,一位白人孩子想买一个玩具,他是压低了嗓音在喊:“我要这个,我要这个!”可是,我们一家三口却像天生的大嗓门,虽经提醒能做到“小声说话”,可是说着说着,不知不觉嗓门又高起来了。我们自己有时也奇怪:咦,整个超市怎么好像只听见我们的声音?

在美国,我们住的是一个接待家庭,每次一起出行回家,主人会走在前面掏出钥匙开门。当她把门打开后,在拔掉并收好钥匙的时候,儿子常常会挤到前面去,先进了家门。再看主人家的女儿,总是等着我们先进了家门再进去。

去了一趟美国,才知道孩子的礼仪有那么大的差距!

还有一次,去一位朋友家里做客,他家桌子上有一个非常漂亮的铁皮盒子。好奇的儿子拿起来打开就往里看,朋友告诉他说:“Kennedy,你不可以这样,你要先问我‘可以打开吗?’我同意了你才能打开看。”

然后朋友告诉我们:“在美国,你在别人家做客要尊重别人,没有经过允许,不可以随意动别人的东西。我们刚从中国来时也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也是经过别人多次提醒才慢慢养成这个习惯,因此,我们才会这样提醒Kennedy。”

还有,我们一家三口参加一个美国西部七日旅行团,每次休息之后返回车中,常常会听见一声“冲啊!”Kennedy和另外一位来自上海的小朋友快速地冲过一群爷爷奶奶,绕过已在车门边的慢动作老人,“捷足先登”。再看这些都可以称为是老人的人,他们谦让着,并搀扶照顾着腿脚不太好的同伴登上旅行大巴的踏板。

类似的经历还有不少。虽然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却给了我强烈的冲击。作为妈妈和一个教育者,我在想:为什么我们自认为已经很彬彬有礼了,可是和别人比较,还是能意识到很大的差距呢?

去了一趟美国,才知道孩子的礼仪有那么大的差距! 第2张

什么原因造成的差距?

我想,虽然这之中有文化差异的原因,但是,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反思之后,我看到对于规则和礼仪,中国的很多家长包括我在内非常不细致。我们常常停留在讲道理层面上,却缺少怎样做的指导,并忽视了很多细节。

我回想起,在我家,每次我开门之后,因为我要收钥匙,Kennedy总是有时间先进了家门,即使姥姥姥爷随行,也是如此,因为老人们都没有他动作快。这个时候,作为妈妈,我并没有意识到他没有做到“让别人先走”,虽然他在出电梯的时候能主动走在后面。

而在美国,我看到,当地的爸爸妈妈的教导很仔细,而且是随时教育。我们在一家白人家做客,他们家虽有5个孩子,却秩序井然,根本没有孩子大喊大叫。吃饭前,5个孩子排着队布置餐桌。吃饭时,他们让客人先入座,然后是家中的女士,最后是家中的男人们。

他家的一个小朋友,两岁左右,吃饭时,在餐椅上和我们一起围坐在餐桌边,当妈妈给他盛好饭,将要放到他的餐椅托盘上时,妈妈对他说:“说‘谢谢!’”这个小家伙就重复“谢谢!”说完,妈妈才把饭给他放下。其间,他需要餐巾纸,他的姐姐递给他一张,姐姐也同样说:“说‘谢谢’。”小弟弟又重复“谢谢!”看了这样一幕,我想,通过这样一点一滴的随时教导,“感谢他人”很自然就会成为这个小朋友的一个习惯了。

我觉得中国家长对于孩子礼仪的训练不够严格。比如,到别人家做客翻看东西这件事,我知道这是一个不好的行为,可是,在非常熟悉的朋友家遇见这样的事时,就会松一些,再加上朋友自己也确实不在意,就很容易把“必须经过允许才能动别人的东西”这个要求给忽略过去了。

可是在美国,却能感受到父母对规则是非常尊重的,不会时紧时松。我们做客的那家白人妈妈,她6岁的儿子从沙发上起来时,先是站在沙发上,然后跳着蹦下来。我看见她温和地牵着孩子的手,让孩子再次坐在沙发上,然后从沙发上轻轻溜下来。妈妈给了一个“Good”的赞赏和肯定。

以前曾听说过,在美国,最受宠爱的是孩子和狗。但是,我发现,他们的这种宠爱并不是没有原则的溺爱,而是透过严格的训练以及对规则的尊重,给他们一个充满安全感的自在氛围。

去了一趟美国,才知道孩子的礼仪有那么大的差距! 第3张

还有一点,我看到的一个最重要的差距在于态度的差距。不少家长教导孩子守礼,常常是觉得,如果孩子做得不好,父母在公共场合或是在别人面前会很尴尬或没有面子。因此中国的礼仪,常停留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守礼和尊重是出于一种惧怕或不得不为之的反应。可是,在美国看到的却是基于对他人的主动尊重。因为别人可能不喜欢在公共场合被你的大声说话打扰,所以基于对他人需要的满足,我要小声说话。这样的态度让我想起一个故事:

星期天,一个穿着破烂牛仔裤和黑条T恤的年轻人,对礼拜很好奇,就赤脚走进了一座漂亮的教堂。但他并没有注意到周围的人都穿得很正式:男士身着西装,女士身穿套裙。他不知道该坐在哪里,就径直走到前面,盘腿坐在台前的地板上。这时,一个上了年纪的招待员穿着一套体面的西装走过来,场面立刻变得凝重而沉寂。大家都担心招待员会斥责这个衣冠不整的男孩,并把这个失礼的不速之客赶出去。

然而出乎大家意料的是,这个绅士招待员走到男孩身旁,脱掉鞋子,盘腿坐在了他身边。那天,许多人被这样的举动感动得泪流满面。这个招待员是真正的绅士,因为他对于那个不懂传统教会礼仪的人也表达了欢迎与接纳。

当我读到这个故事时,我也同样被那位招待员的行为感动得泪流满面。招待员用他完全的体贴,表达出他是一位真正令人尊敬的绅士。从美国回来之后,我们全家再度在晚饭后阅读这些内容。我作为一位妈妈,意识到自己在培养儿子成为一位真正绅士的失误时,这个故事让我找到了“礼仪的核心”,并再次校准了礼仪教育的方向标。

原来,礼仪并不是基于担心说你没有教养,并不是基于担心没面子,而是一种尊重,出自内心的主动尊重。不但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我人格的尊重,就像那位招待员一样。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