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孩子快乐就好”是尊重还是讨好?

“孩子快乐就好”是尊重还是讨好?

来源:育教家    阅读: 1.4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没有一对父母不希望小孩快乐,但如果教养目标只是要让孩子每天开怀大笑,对于快乐的定义也未免太过狭隘。希望孩子快乐长大,但究竟什么是快乐呢?

没有一对父母不希望小孩快乐,但如果教养目标只是要让孩子每天开怀大笑,对于快乐的定义也未免太过狭隘。希望孩子快乐长大,但究竟什么是快乐呢?

如果去访问上一世代的父母,他们对孩子未来的期望是什么?不意外的答案应该是“用功读书,找个赚钱的好工作,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换到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很多家长的回答却可能变成“我只希望孩子能快快乐乐的长大”。

然而“快乐”究竟是什么?你可能会说:这还需要问吗?快乐就是一种感觉啊!只要看到孩子的笑容,我就知道他此刻是快乐的。但仔细想想,如果我们的教养目标,只是要达到让孩子从早到晚哈哈哈哈,不只不切实际,而且恐怕也有隐忧。比如说让孩子每天都看卡通,孩子笑得很开心,然后呢?也许久而久之,孩子就觉得电视不有趣了,或者就真的一直看一直看,然后虚耗宝贵的童年,这应该都不是家长所乐见的。

让孩子快乐不是予取予求

同样的逻辑可以用在玩平板电脑、吃糖果零食、甚至买玩具、去儿童乐园等事物。所以让孩子快乐长大,绝非不断讨好孩子,任凭他们予取予求。替孩子追求快乐人生的目标并没有错,有盲点的只是我们对快乐的定义太过狭隘。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吉尔伯特(Daniel Gilbert)曾经将快乐分为三种层次:

直观的快乐感受、幸福感所带来的快乐、替别人的快乐而感到快乐。

“孩子快乐就好”是尊重还是讨好?

大部分人所想到的童年乐趣,其实代表的只是第一种快乐,也就是直观的快乐感受,包含我上面所描述的各种例子。这种直观的快乐感受不仅非常短暂,而且很容易疲乏,本来吃一颗糖果就开心得不得了,现在需要一打才能满足需求。大家别误会,这些直观的快乐还是有存在的必要,但是父母们要了解,还有另外两种快乐层次,是我们在养儿育女的路上,可以提供给孩子的。

第二种快乐层次来自幸福感。孩子的幸福感来自哪里?虽然这个问题可能有无限多的答案,但一言以蔽之,就是“安全、规律、满足”。夫妻维持感情良好,让孩子觉得这个家很安全,不会分崩离析,幸福感就来了。生活规律,每天作息时间大致固定,让孩子可预期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事,不需要紧张焦虑,幸福感就来了。对于自己拥有的一切感到满足,虽然不见得大富大贵,但是至少衣食无缺,学会感恩惜福,幸福感也随之而来。

有些人认为要让孩子感到幸福,就是给他们自由,其实过犹不及,研究结果发现,给孩子太多的自由,不设定任何界限,反而会让孩子更加焦虑。若是家长能提供适度的规范,明确的游戏规则,表面上是设下一些限制,但却能带给孩子稳定的感觉,自信心也会提升。

设立适当框架给孩子安全感

最近拜读洪兰老师翻译的新书《教养,你可以做得更好》(利奥纳德.萨克斯Leonard Sax着),就是在传达这个理念:父母不要再藉由“尊重孩子”之名,放任他们在各种错误的选择中摸索,应当勇于承担父母的责任,给孩子设立一个适当的框架,让他在里面学习与成长。这并不是在限制孩子,而是在他们大脑尚未成熟之前,给他们一个稳定、规律的幸福感,如此快乐才能随之而来。

最后一块快乐拼图,就是鼓励孩子去帮助别人快乐,并且感染他人的喜悦。类似的俗谚实在太多,包括助人为快乐之本啦,快乐是有感染力的啦,总之任何年龄的孩子,一定都有帮助别人快乐的方法。

所以,我觉得过去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跟现代父母希望孩子快乐,价值观上并没有互相冲突。“好好读书”是父母设下的生活规律框架,而“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是走向群体性的快乐,最终目的都是希望孩子能幸福。只是要提醒父母,绝对不要为了达成这些目标,而搞坏了亲子关系,失去了家庭和谐,孩子的安全感一崩解,什么快乐童年也就甭提了。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