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穷孩子和富孩子的差距,其实都在“早教”中

穷孩子和富孩子的差距,其实都在“早教”中

来源:育教家    阅读: 2.8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我们所说的早教,是父母为核心主体、家庭教育为主要形式的早期教育,其实并非只有在昂贵的早教班才算是好早教。各种研究都证明,如果父母有能力、有意识,完全可以在家中给孩子非常好的早期教育,而且这种融合了温馨陪伴、亲子阅读、丰富环境和交流沟通的早教,会比去早教机构有效多了。

我们所说的早教,是父母为核心主体、家庭教育为主要形式的早期教育,其实并非只有在昂贵的早教班才算是好早教。各种研究都证明,如果父母有能力、有意识,完全可以在家中给孩子非常好的早期教育,而且这种融合了温馨陪伴、亲子阅读、丰富环境和交流沟通的早教,会比去早教机构有效多了。

而如果父母忙于工作,只能让老人、保姆代替孩子的照料,同时这些照料者并没有很好的教育能力,那么早教班也许能更好。

所有父母都知道,早期教育无非是陪伴、音乐、读书、玩耍。但什么年龄做什么早教才最有成效,可能并非所有人都清楚,因为这还要看儿童大脑是如何发育的。

所以下面这篇文章,可以让我们了解如何根据孩子不同年龄的大脑发育特点,来为他们进行富有成效的早期教育。

美国华盛顿研究机构Brookings Institution中的长期研究项目The Hamilton Project,致力于研究各种经济、社会问题。2013年,The Hamilton Project推出一篇关于社会流动性与教育发展的报告,揭示了一个经济事实:

低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刚出生的智商测试结果并无差异。而到了幼儿园之前(4岁),两者认知能力就出现了较大差距,而且差距还会越来越大。

收入最高家庭的孩子在阅读和数学测试中成绩排名第69百分位(69%的人比他低),而收入最低家庭的孩子,测试分数则是第34百分位(34%的人比他低) (Waldfogel and Washbrook,2011)。而且,这种差距在家庭环境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下,会越来越大。

也就是说,穷人家庭的孩子,并非天生不聪明。可他们的学习成绩,的确会在年龄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比富人家庭的孩子差。

这是为什么?

穷孩子和富孩子的差距,其实都在“早教”中

科学家告诉我们,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主要原因就是高收入和低收入家庭中,早期教育质量的差异。

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在儿童早期时营养不足,又并没有经常阅读,也不具有丰富语言环境、温馨的父母照料,更缺乏高质量、系统性的学习经历,就会造成他们认知能力、社交能力、情感发展能力滞后。

而中产、富裕家庭又因为父母学历高、收入高,恰好能够提供这些条件,因此这就会造成两种家庭孩子的能力差距。

在基础悬殊的情况下,加上富裕家庭巨大的教育投资,两者差距就会越来越大,以至于很多贫困孩子未来进入好学校,也难以跟上进度。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早期教育,并非我们大众认知中价格不菲的“早教班”,也并没有哪一个研究者说过,只有让孩子从小在昂贵的早教班学习,才能让他们获得良好发展。这种错误认知只会让普通家庭灰心丧气,从而主动错过孩子的黄金发展期。

家长才是孩子早期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父母的负责任(注重学习环境、为孩子读书、与孩子交流、询问孩子学校生活、丰富孩子生活经历等),对于孩子的阅读能力、专注力、持久力、自立性等能力的提高作用,比早教机构和学校的影响还大。

“家庭是培养孩子、促进孩子发展最有效、最经济的系统,没有父母亲身参与,任何外界的早期教育都不大会成功,而且当外界干预停止,外力教育取得的成果也会一同消失”。

——哈佛大学家庭研究计划启动者Urie Bronfenbrenner

这就是在说,如果家长自己没有“亲自主导早教”的意识,那么每周花几个小时、每年花掉万把块在早教班,也是投资回报比非常低的一件事。

现在,我们知道了家长在孩子早期教育中的角色和任务,就需要开始谈谈,为什么错过高质量的早期教育,就会造成如此大的能力差距。

穷孩子和富孩子的差距,其实都在“早教”中 第2张

0-12岁,大脑的黄金窗口期

孩子刚出生时,大脑就具备了零散的神经。在他们的发育过程中,大脑就像一块超级海绵一样,外界信息很容易流入大脑,后天系统性、规律性的学习活动,以及外部环境都会极大程度作用于大脑,将这些神经元“编织”起来,形成突触、构成智慧,与先天基因一起影响大脑发展。

如果一类神经元被频繁利用,它就会发展壮大、更加聪明,而如若没被利用,它就会死亡,这就是脑科学家常说的“非用即失(use it or lose it)”,也说明大脑有非凡的可塑性。

这个信息的吸收、突触的壮大过程,可以从0岁持续到12岁,而这12年就被称为大脑的“黄金窗口期”。孩子的思维、语言、视野、阅读等能力,就在“窗口期”奠定基础。一旦窗口关闭,学习能力和大脑可塑性就没有那么强了。

所以说,儿童时期是学习和发展的黄金时期。此时父母如果对孩子进行系统性、高质量的早期教育,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0-12岁之间,大脑的发育又有更为细微的特点。其中,大脑最有可塑性的阶段,在于生命中的前5-6年。

0-5岁,大脑突触大量产生。一个3岁的孩子,能够根据他的生活经历, 生长出大约1000万亿个突触,并且比成年人大脑灵活2.5倍,大脑中神经传输速度也会因为突触的不断连接而更快。而且,大脑神经发育会早于身体其他部分,在人类3岁的时候达到发育顶峰。

5岁以后,学龄前儿童的大脑可塑性非常强。孩子大脑的发育方向与速度,不仅取决于基因,还倚赖于生活经历和外界环境。他们对于外界刺激很敏感,对所处的环境适应力很强,消极环境会直接对大脑皮质产生损伤。

这也是为什么,儿童时期经历过贫穷、暴力、高压环境,会直接降低孩子智商、抑制情绪控制能力以及社交能力的根本原因。

也就是说,孩子经历过的一切,会构成他精神世界的框架。孩子所处的环境越和谐,有目的性、有意义的经历越丰富,大脑中形成的有益突触就越多,他们也就越聪明。

也许你曾经疑惑,带着看似什么都不懂的婴儿四处旅行,除了增加麻烦以外,会有什么用呢?

那么神经科学就可以告诉你,从孩子出生那天起,他的大脑就会自动接收环境和父母传递来的信息,你给他看什么、听什么、读什么,都会储存在大脑中,为他未来的认知发展打下地基。

孩子的大脑里,藏着他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看过的风景。

现在,我们就可以解释,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本来与富裕的同龄孩子拥有相似的天生能力,而几年后却出现了巨大认知能力的差异的原因了。

这是因为,并非所有孩子的婴幼儿时期都能得到悉心照料和早期教育。有的是因为父母没有相关知识而导致的“被动忽略”,有的是因为父母不重视早教而造成的“主动忽视”。

早期教育被忽略的孩子,他们的大脑没有得到充分的刺激,也没有流入丰富的信息,生活环境单一、成长经历缺乏,这就导致这些孩子在幼儿园以前就落后很多。

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磨耳朵、双语早教、幼儿科普,对于很多低学历、低收入的家长,其实都是非常陌生的领域。他们很想让孩子获得高质量的启蒙,只是根本不知道从何下手。

而他们周围的亲人、朋友,大多也是相同知识层次的人,信息获取渠道又很有限,他们可能会给孩子买很多廉价又不健康的零食,却很少有人知道该买什么样的启蒙图书。因此,他们只能在孩子上学以后,将教育的责任交给老师。

这就造成了对早期教育的“被动忽略”,不是这些父母不想教,而是不知道如何教。缺失几年的早期教育,就这样让很多贫困孩子,与家庭优越、父母高知的孩子拉开了距离。

而那些主动忽视早期教育的父母,他们眼中的教育,则恰好是与0-3岁这个关键阶段无关的。他们以为孩子上学才算真正的教育,而幼年时期,只需光着屁股尽情玩耍就够了。

所以很多人会将孩子留给缺乏教育知识的老人、保姆,既不借助教育机构,也不愿亲身为孩子教育投入时间,殊不知自己的“自然放养策略”和“快乐教育理念”让孩子白白浪费了大脑和认知、行为发展的黄金时期。

这就是盲目采取“快乐教育”的弊端。

穷孩子和富孩子的差距,其实都在“早教”中 第3张

早期教育短期、长期效果

教育的整体投资回报率都不高,而如果要问什么阶段的教育回报率相对更高,那恐怕就是早期教育了。

短期效果:5岁前如果进行了系统的早期教育,可以使孩子在智商测试中提高8分(McKey RH and Condelli L,1985),对于贫困家庭孩子的效果更大。而如果父母在早期教育中的参与度不够,则会削弱短期效果。

长期效果:研究证明,接受过早期教育的低收入家庭孩子,拥有更低的犯罪率、更好的社交能力、更高的高中毕业率,比没有得到早期教育的孩子考入大学的几率高2.5倍,也会拥有更高的收入。

高质量的早期教育不仅对孩子有效,还会因为孩子行为问题少,让家长放心,从而增加父母在工作中的效率和收入。

此外,国家通过培训家长、提供早教补助等方式,增加对儿童早期教育的投入,对社会也有好处。研究得出,每一块钱的早期教育投资,可以回报给社会17块钱以上。

所以,我们可以说,早期教育相当于给孩子进行的早期储蓄,帮助他的认知能力、社交能力、行为能力进行投资、打好地基。

很多家长在孩子幼年时不注重家庭环境,也不重视早期教育,等孩子小学、初中与别人拉开成绩差距、后劲不足时,要么四处找人补课,要么埋怨孩子不努力,殊不知这时的努力犹如亡羊补牢,效果远远不如儿童早期时的教育。

明白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长短期效果,现在到了家长最关心的部分——我们可以怎样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早期教育?

穷孩子和富孩子的差距,其实都在“早教”中 第4张

家长如何给孩子最好的早教?

早期教育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话题,而且每个孩子的发展速度、特点、优劣势都有所不同,意味着我们不可能给出一个适合所有孩子的万全之策。

我们只能基于对大脑发展特点的研究,帮助家长认识到什么时候应该提供什么方面的刺激,而更为细节的东西,还需要各位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勤于学习、乐于观察、敢于实践,方能取得最好效果。

根据以上关于早期教育中大脑发育特点的讨论,我们为家长提供两方面的行动指南。

第一方面,是通过大脑窗口期间各项认知能力的发育顺序,希望家长能够顺应孩子大脑发展规律,在恰当的时间给予恰当的刺激和训练。

第二方面,是借助神经科学家提出的“brain-based learning”(基于大脑的学习方法),告诉大家孩子的大脑最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模式,以及什么因素会帮助孩子更高效地学习。

1、大脑窗口期:什么年龄做什么事

?2-4个月:开始注重与孩子的温馨互动。

此时,婴儿大脑中的神经元会经历爆发式增长,他们会开始注意到这个世界。

他们大脑中关于社交和同情心的细胞就已经准备好建立连接,形成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同理心感知能力。他们感情有多丰富,则依赖于他们与大人的互动质量如何。

千万别小看婴儿,孩子不会说话,并不意味着孩子大脑没有运转。温馨环境中父母对婴儿的呢喃软语,会流入他的大脑,形成他对这个世界的初步印象。

?6个月:开始识别母语。

同时六个月婴儿,英语语言家庭中的婴儿,就和瑞典语家庭中的婴儿拥有不同的“听力地图”。而且儿童会对与自己母语不同的语言出现“选择性耳聋”。

研究表明,孩子总是先听后说,大脑中储备了充分的听力资源以后,才能开始有所输出。所以如果想教孩子说话,此时加大与孩子交流的频率是个很好的办法,想要双语启蒙的家庭,也可以开始为孩子磨耳朵了。

?12个月:孩子失去对陌生语言辨别能力。

此时,听了足够多的母语以后,孩子的牙牙学语就会选择自己的母语模式。而12岁以后,学习外语的能力迅速减弱。所以此时孩子已经具备输出母语的基础,而英语学习也可以开始引导孩子张口说了。

?2岁:孩子理解能力发展迅速,但语言能力此时发展较缓慢。

你会发现,此时的孩子,对于故事和动画片的理解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3岁:有97%的孩子能说出简单的句子。5-6岁时,女孩有更强的表达能力,吐字更清晰、更流畅;男孩有更多的词汇量,和更强的语音理解能力(Brierley, 1987) 。

?4岁:尽早开始数学启蒙,顺便提高阅读能力。

一项针对35000名加拿大、英国、美国学龄前儿童的研究发现,家长如果尽早开始训练孩子的数学能力,不仅能帮助孩子以后数学学得好,对于阅读能力也有显著提高。

而且,数学启蒙早的孩子,日后成功的几率更高。

?学龄前:音乐帮助提高空间能力、数学能力。

如果想让孩子学习音乐,现在就可以开始了。

学习钢琴和歌唱后,孩子的空间感知能力会得到非常明显的提高,他们可以完成较复杂的迷宫,也可以画出富有几何美感的图画。另外,如果孩子多听古典音乐,他们大脑中运用数学的能力也会增强。

?0-10岁:密切互动增强语言能力。

母亲与孩子的互动,对于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也很关键。

要想增强孩子的语言能力,母亲需要辨别孩子非常细微的发音、一颦一笑以及牙牙学语中模糊的语义,然后给予及时的回应。

如果母亲的回应迟钝或消极,就会让孩子从母亲的冷漠中受挫、失望,渐渐明白自己不能随时、自由地与母亲交流。久而久之,孩子会越来越不愿意说,从而使他的语言能力停止增强。

最近非常火的“哈佛大学75年研究”也得出结论,童年时期与母亲关系融洽、和谐且交流多的孩子,未来发展得更好、收入也更高。

2、Brain-based learning: 要想孩子成绩好,先问大脑怎么学

有多少家长督促孩子学习的时候,认真考虑过大脑这个器官?未必有很多,想必多数家长都相信,只要孩子花时间努力学,他的成绩肯定就不会差。而如果孩子成绩不好、屡屡犯错,那肯定是他学得不认真。

可是,学习这件事,要想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是要通过大脑来实现的。如果不知道大脑的“生活习性”,不了解它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模式、辅助媒介以及学习情境,一味催促孩子看书学习,又如何让孩子取得高效的学习成果呢?

神经科学家们孜孜不倦研究人类大脑,就是为了让人们清楚大脑结构、了解大脑功能,从而为自己的大脑提供积极的刺激,让学习变得更高效。因此也就有了基于大脑的学习方法理论——brain-based learning.

这个理论的核心论点在于,学习是一个将神经元间建立联系的过程,每种新的学习,都会在细胞间建立起新的联系(Jenson, 2000)。人们变聪明、变智能的过程,就是大脑中神经元之间联系(也就是突触)增加的过程,而要想突触变得强壮,就要通过外界刺激和自身的刻意练习。

所以,在神经科学家眼中,学习就是大脑的生理功能,大脑是学习的基础。抛开大脑谈学习,无异于椽木求鱼。

那么,大脑最适应的学习方式是什么呢?

?大脑喜欢秩序、逻辑。

大脑很难学会毫无意义、缺乏逻辑的东西,对于学龄前儿童,规律、秩序、边界更为重要。一堆散乱、无结构的知识,无异于向他的大脑撒入一把尘土,除了乌烟瘴气外,根本无法学到有用的东西。

所以需要家长自己具备逻辑思维,并能够帮助孩子理解新知识内在的逻辑和意义,并注重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孩子才能记得更清楚。

如此一来,他们大脑中就会逐渐形成有逻辑的知识体系,未来当他学到新知识时,就会自动提取大脑中已有的相关储备,将新知识归类整理到正确的地方,从而也加深了对事物的理解。

此外,孩子的生活也需要有秩序、有规律、可持续。比如一份松紧适度的日程表、规律的听音乐、做运动时间,并有家长帮助他长期执行。

?重复性、积极经历/训练非常重要。

有逻辑的学习只会为神经元之间建立初步联系,而重复训练会使这种联系更加强壮,脑中的连接就像肌肉,越锻炼越强壮。

?高效的学习需要适当的情境。

环境对于大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学习就是在人的经历、环境中产生的。

比如,如果要教孩子认识动植物,最好的方式是带孩子去动物园、植物园,置身于特定情境中去学习。在家中,学习角、读书角等学习环境的创设,也能帮助孩子在书香氛围中,通过环境去提高学习效果。

?亲手感知,帮助抽象事物具体化。

实践出真知,这在儿童早期教育中同样是重要的一环,只是太多家长由于各种担忧,剥夺了孩子亲自感知世界的机会。亲手触摸身边事物,让大脑明确地知道,它感知到的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从而逐渐帮助孩子形成复杂的思维模式。

神经学家Henriette van Praag还发现,感知世界过程中孩子的身体运动,可以增加大脑中一种关键的蛋白质含量,这种蛋白质可以帮助增加大脑学习和记忆的能力。

孩子脑中的知识,最深刻的部分由体验而来,你可以告诉孩子这是什么,但不要轻易说出“为什么、怎么样”,这些需要他在亲手感知以后,根据自己的逻辑思维来获得。

所以,当家长因为怕脏、怕危险、怕麻烦阻挡孩子尝试的脚步之前,不妨平衡一下其中的得失。

?音乐和语言,是大脑的好伙伴。

大脑中掌管音乐和语言的区域有所重叠,而且音乐和语言本来就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有韵律、音调和节奏,所以孩子对于音乐的学习、感知能力,又会促进他们语言、阅读能力的发展。

婴儿对于母语歌曲旋律做出的反应,会比他们说话还要早,别看他们小,语言和歌曲中的韵律、节奏乃至音调,他们都可以进行识别。而节奏快、韵律强的话语和歌曲,通常能够调动婴儿的情绪、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所以父母与婴儿说话的时候,语气可以略微夸张,这可以让婴儿更加开心、兴奋。每天听有韵律的儿歌、乐曲,也非常有助于孩子语言能力的提升。

?童年得到多少爱,长大就有多坚强。

这句看似鸡汤的话,其实也与大脑有联系。孩子面对压力时,大脑会释放压力荷尔蒙(皮质醇),而拥有大量皮质醇水平的孩子,发育速度要更慢。长期的家庭压力、父母怒火都会使孩子大脑中皮质醇水平飙升,从而抑制发育,也就是越来越不聪明。

从小能够得到父母温馨爱护、细致照料、积极回应的孩子,他的同理心、认知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就会更强,未来遇到挫折时也更有韧性,不那么容易出现抑郁情绪和行为问题。

早已有研究证明,3岁前得到的父母情感越多的孩子,20-30岁阶段就拥有更好的学业、事业表现,人际关系、婚姻关系也处理得更好。而一个人学业成就的10%,就来自于早期家庭生活的质量,其余的90%,则来自基因、心理状态、个人努力和外界因素。

?竞争增强记忆力。

研究表明,由各种激烈活动(庆祝、比赛、演出等)引发的激烈情绪,通常有助于激发肾上腺素,而肾上腺素又可以帮助激活学习活动所需的记忆力。所以,激烈情绪有助于增强记忆力。

“不要争抢,要礼让”的论调,不知让多少孩子止住了追求卓越的脚步。这也让他们在成为父母后,对于孩子表现出好胜心、竞争心有着一种本能的恐惧,还没等孩子尝试接受挑战的兴奋,就要匆匆忙忙给打压下去。

如果你的孩子还小,不妨多鼓励他参与集体竞赛、演出等能燃起兴奋情绪的活动,能够让他在学习时拥有更好的记忆力。

?科技手段是大脑的双刃剑。

对于玩手机、ipad的低龄儿童,大人们在庆幸自己偶得清闲之余,仅有的担忧可能只是屏幕对视力的伤害。但恐怕很少有人能够想到,长时间的屏幕时间还会让孩子专注力变差,从而伤害大脑。

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并不是为了同时关注多件事务而设计的,而科技产品中随时蹦出的热点,让我们的大脑不得不形成“片段注意力”(Linda Stone,1998)——看似对什么都关注,却没有对任何一件事专注。

长时间持续的电子屏幕时间会形成对大脑的压力,不仅使人们感到疲劳、易怒、无法集中注意力,还会让大脑的注意力从社会性互动(读懂表情、看懂手势)转移出去。

一项2002年的斯坦福大学研究发现,人们每花一个小时专注于电脑、手机、电视,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时间就会减少一半。当我们因为电子产品失去了和人交流、触摸真实世界的机会,就会让大脑发展出对“于人工事物的亲密感”,而对于自然事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会出现钝感,成为机器脸、木头人。

孩子也一样,当他们对这个世界还没有多少了解的时候,如果因为电子屏幕而失去了亲手触摸世界的机会,那么他们的大脑就会逐渐变得钝化,只对屏幕友好,而对于现实世界的山水大地、人伦情感变得麻木,他的社交能力、人际关系自然也会被削弱不少。

所以,我们不仅希望家长控制孩子的电子产品时间,也呼吁家长自己记得放下手机,看着孩子的眼睛听他说话、给出回应。

父母们愿意为孩子的任何教育机会付出金钱和时间,为什么“面对面交流”这件对大脑如此有益的事情,却往往不愿花点时间呢?

穷孩子和富孩子的差距,其实都在“早教”中 第5张

结语

虽然这篇文章题目是“穷孩子与富孩子在早教中的差别”,但核心区别,其实在于谁的父母更加用心学习、悉心陪伴。

表面上的经济问题,实际上是教育方式的问题。

忙到忘记孩子的富家长,不一定比得上勤于学习、乐于花时间,又能用有限资源精准投资的普通家长。

能够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注重教育、学习知识、愿意投资,这本是让孩子成长非常加分的事情,不过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只知道在教育上花钱,却没有在孩子大脑需要的时候,给出应有的刺激和训练,也并不认为父母亲身主导早期教育有多重要。

这其实并不是精明、理智的教育投资方式。

我们还看到,很多家长能一年花数万乃至数十万在早教班,却不愿意花十分钟给孩子讲个故事,也舍不得抽出半天陪孩子去大自然跑跑跳跳,做这些看似“无用”的事情。

可事实上,教育当中,正是悉心陪伴、肆意玩耍、疯跑疯跳,还有玩泥巴、打雪仗、爬大树这些让孩子充分触摸、感知和亲历生活的事情,才是对他们的大脑更有益的。

然而,也正是因为它们看起来“无用”,才会被很多家长所忽略,以至于浪费时间、浪费金钱,到头来看不到好效果,还要责怪孩子不用心。

如果你愿意,希望能在读过我们的文章以后,多陪孩子做一些“无用”的事情,做一个brain-friendly parent.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