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学前教案 > 你是否理解孩子“错误”行为背后的动机?

你是否理解孩子“错误”行为背后的动机?

来源:育教家    阅读: 6.2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我们是否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如果我们认定,自己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并且做出了负面评判,就会在他们心里触发一种无可救药的消极情绪。我们会通过或明显、或微妙的方式向他们传递一种讯息,让他们感到自己缺乏能力。我们可能会拿他们开玩笑,甚至讥笑他们,把他们和小伙伴作比较,在他人面前贬低他们……

仔细想想,以下便是众多令人羞愧的评语中的一些:

你总是违反我制定的规矩,因为你不爱这个家;

你不努力学习,因为你完全不在乎自己的前途;

你说谎是因为你不在乎别人的感受,只顾自己;

你总是考虑不周、丢三落四;

你的感受很愚蠢;

你太粗鲁了;

你应该为自己感到羞愧;

我不相信你,也无法相信你;

你是存心伤害我的感情;

你真可恶;

你故意编造了一切,你在撒谎。

你是否理解孩子“错误”行为背后的动机?

在所有这些情境下,我们自以为知道了孩子某种行为的原因,因而认定他们的动机就是坏的。将这样的评判强加给孩子,会使他们产生无助的感觉,在无法申辩的情况下,他们俨然已经遭受了判决。

如果孩子将无助无望的感觉掩藏在心里,他们很可能会躲进“壳”里,将“我很坏”的感觉也埋在心里。如果他们没有这样,而是将无助无望感外化,则也许会他人以牙还牙,欺负他人。有些孩子之所以会欺负人,是由于他心里有痛楚。将欺负升级为暴力,则是由于施暴者心里埋藏着很深的羞辱感,唯有将痛楚转嫁他人才获得解脱。由于他们与自己最真实的美德产生了断裂,所以就会转而攻击他人的美德。

换句话说,青年的行为源于幼年时的遭遇,源于长幼互动关系。如果一个孩子在犯错误时,能够得到尊重,如果他的感受能够得到维护,他自然就不会转而羞辱他人。

你是否理解孩子“错误”行为背后的动机? 第2张

如何将错误转化为精神财富?

成人是榜样

当我们紧张焦虑的时候,孩子能够通过观察我们来学习如何应对自己的情绪。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存在大量机会,让我们以身作则,从容地面对自己的不完美。

孩子需要明白,生活中的麻烦总是可以转化为精神和情感上的财富。一旦他们意识到了这一点,就再也不会畏惧失败,而且有能力接受现实,把错误看作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甚至是基本的组成部分。

不要执着于完美

要应对孩子的错误,首先想想我们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们自己的失误?我们愿意受人教训吗?我们愿意一遍一遍地被谴责,就因为生日晚会迟到了吗?我们愿意别人反复向我们发难吗?我们希望自己的爱和投入都遭到质疑吗?然而这正是很多父母应对孩子错误时采取的方式。

你是否理解孩子“错误”行为背后的动机? 第3张

当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时,很多父母都相信,只要告诉他们“再努力些”“再多学点”或“别放弃”,就是在帮助他们面对失败。事实上,我们恰恰正在引导孩子执着于“完美”。结果,当孩子跌落在不完美、混乱、无知之中时就会不知所措。此时,如果我们再责备、惩罚,不仅无法使孩子获得成长,还将埋下恶劣的种子。

与孩子肩并肩

在帮助孩子找到错误源头之前,他们需要一个空间将自身同错误隔开、区别看待。等所有的情绪都平复、回复冷静之后,同孩子一道坐下,充满同情心地与他们一起面对所犯下的错误,告诉他们怎样通过此事汲取教训,而抛弃先入为主的评判。

“为什么”的力量

帮助孩子了解“为什么”是最有效的教会他们原谅的方式。因为知道“为什么”,能赋予我们力量,让我们做出改变。不幸的是,面对孩子的负面行为,我们往往没有耐心弄清楚“为什么”,而是直接去对付“发生了什么”。

你是否理解孩子“错误”行为背后的动机? 第4张

导致孩子犯错误的原因也许是孩子目光还短浅,也许是来自同伴压力,也许是判断力还不足,也许是很多事情孩子还不知道……

只要我们不把孩子的错误看成是故意为之,才会真正关注重点,进而发现这些错误无所谓原谅不原谅——错误是学习成为真实自我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环。不要把错误妖魔化,意味着每一个错误背后都存在着正面动机,尽管这些动机有时不会自动彰显。身为父母我们应该从错误表面之后挖掘孩子初始善良的动机。这将会鼓励孩子相信天性中的美好。如果我们仅仅关注糟糕的结果而忽略善良的动机,孩子就会失去尝试的热情。

设想孩子考完蛋糕后忘了关上炉门,而我们是否意识到他们烤蛋糕的美好初衷?意识到他们愿意做这样一项工作?如果孩子烤糊了面包,我们是否愿意同他们一道一笑了之,并且鼓励他们再试一次?如果孩子买东西时不小心碰倒了别人的单车,我们是否还记得他可以独自去购物的勇气?如果孩子考试时漏答了题目,我们是否能够认可他太想考好而紧张出错?

你是否理解孩子“错误”行为背后的动机? 第5张

孩子惧怕错误的一个原因是:当我们责备他们时,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很无能。我们严重削弱了他们的自信,以至于他们不管做什么都畏首畏尾,生怕再犯同样的错误。而当我们能对孩子的良好动机表示信任时,就说明我们不会再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横加批判了。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