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学前教案 > 社会学博士:体罚孩子的父母,需要助力而非责难

社会学博士:体罚孩子的父母,需要助力而非责难

来源:育教家    阅读: 1.8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小布爸是位铁工,妈妈是来自大陆的新移民。小布兄弟在托管班有几次拿了同学的东西,也有逃课、闯祸的纪录,母亲的处罚方式多是痛打一顿,使用工具包括皮带、水管、玩具剑、扫把等。小布爸并不赞成体罚,因为从小父母管教严厉,造成弟弟一度离家出走,所以他不希望复制类似的处罚方式。

然而,收起了棍子,他感到束手无策。他试过要孩子抄写“家规”十遍,有次气愤中把孩子的课本丢进湿淋淋的浴缸(因为影响学习,被妈妈谴责),还有两次把孩子送到警察局,希望诉诸外在于家庭的制度权威,来吓阻孩子。

小布爸几年前在工地摔伤背脊,不能再做技术工,只能打低薪的零工。近年来的经济不景气,让步入中年的他找工作时雪上加霜。小布妈被迫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然而,新移民的身分让她深陷劳动市场底层,她只能在社区小工厂当杂工,薪资“比不识字的欧巴桑还低,”她不平的说。

打骂代表有在“努力管教”

经济困境增加了夫妻之间的冲突与口角,也耗费了他们多数的脑力与情绪资源,很难有耐心对待孩子的吵闹,因而偏好立竿见影的措施。小布妈叹着气说:“我现在教小孩,我脑袋不会平静啦,就像演电影,我就担那么多角,什么又到期了,什么又要缴了,什么钱要给了。”

小布妈督促爸爸要抓紧时间来管教:“你自己想清楚啦,不是开玩笑的啦,你小孩子现在不抓紧时间来教育,你再看看啦。到时候,给人家警察来教的时候,你就不好教了、不好受了。”即便我们在进行家庭访问时,她打起孩子也不手软,甚至在访谈时详尽描述自己对孩子有多生气、处罚有多用力。我在现场经常感到很尴尬,以为误入了母亲情绪失控的后台,但稍后才明白,她其实是有意或无意的藉此展演他们有在“努力管教孩子”,不论效果如何。

社会学博士:体罚孩子的父母,需要助力而非责难

许多河岸小学家长听到访问邀请,当下反应是有点紧张的问:“我的小孩在学校有什么问题吗?”教养失职的焦虑,普遍笼罩着劳工阶级父母。小布的成绩其实不错,但因为闯过几次祸被贴上“坏学生”的标签,小布妈去学校的时候,感受到其他家长(尤其是中产阶级家长)对她冷淡、不打招呼,她因而不想再参加班亲会或其他家长活动。小布妈常常挂在嘴上说:“我教得很失败,你们可以教我吗?”不过,她在打完孩子后,往往会抱着哭泣中的孩子跟他们说:“妈妈是因为爱你才打你,知道吗?”、“对不起,请原谅妈妈,妈妈很爱你,你要听妈妈的话,好吗?”

弱势家庭期望孩子服从听话

体罚确实不是好的管教方式,但呼吁废除的同时,我们需要了解:为什么劳工阶级家长仍以体罚为主要的管教手段?社会学文献从父母的阶级经验来解释:由于劳工阶级的职场较少强调口条与互动,让他们与重视说理、协商的新兴教养脚本距离较远。相对于中产阶级父母有充分资源培养孩子的自主、创造力、好奇心等抽象能力,劳工阶级父母在教养上更重视的目标与价值在于:刻苦耐劳、服从听话、守规矩。

体罚为主的管教方式也反映出劳工阶级家庭面临的结构困境:就业环境造成的经济拮据与时间短缺,不仅增加不安全感与婚姻冲突,也让他们难有认知余裕去尝试新的教养方式。他们不像中产阶级父母,可以透过读书、上课来取得与教养相关的知识与信息,就算他们有机会接触到新兴观念,内容也与家庭生活落差太大。当今主流的教养脚本,要求父母投入金钱、文化与时间,弱势家长经常被媒体或学校提醒自己的匮乏与不足,但他们需要的不是责难,而是贴近生活处境的协助。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