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学前教案 > 在家or在园变身两个人!宝宝在犯错吗?

在家or在园变身两个人!宝宝在犯错吗?

来源:育教家    阅读: 1.4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在园表现优于在家表现

为什么孩子在园比在家表现好?以下6原因:

1、孩子在园、在家地位不同

在家中,孩子是整个家庭的核心、照顾的对象,成人们都围着他转,没有人会跟他抢玩具,他独享了全家人的宠爱,这些都会强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出现任性、耍赖、懒惰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在幼儿园就不同了,他的周围有几十个和自己一样大小的孩子,他们要一起分享玩具,一起分享老师的爱,自己的事必须自己做。

家长这样做:

①不包办孩子的事。家长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自由的家庭氛围,不包办,不剥夺孩子自我服务和成长的机会,让孩子参与家庭生活的每个环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刷牙、自己穿衣服、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②让孩子知道爸妈没义务对他好。要教会孩子心存感恩,懂得回报,也为这个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家or在园变身两个人!宝宝在犯错吗?

2、规则制定、执行情况存在差异

规则作为教育手段可以规范、引导孩子的行为。规则在幼儿园集中体现为一日常规。孩子在幼儿园要按照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明白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如果做了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不能像在家里那样随心所欲。然而,家是一个讲“爱”的地方,没有成文的行为规则,父母也不会要求孩子按照规则做事。因此,孩子在园与在家的行为表现会出现很大的差异。

家长这样做:

家长要正确地爱孩子,把握好“爱的温度和宽度”。在爱孩子的基础上也要对孩子提出要求,形成家庭的行为规则,家庭成员一起讨论一旦违反规则将得到什么样的惩罚,让孩子对违反规则的后果有一个认识。规则一旦制定,全家人都要遵守,任何人违反,都要严格按照要求来惩罚。在惩罚孩子时,家长要让孩子明白,他做错了事就该得到惩罚,但是只要他改正,大家依然爱他。

3、榜样的力量

在幼儿园,有那么多同伴一起学习、游戏,很多时候,老师会采用表扬、鼓励的方法来树立榜样,来帮助孩子们学会优化自己的行为。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当孩子向他们看齐,他的内心会得到满足,进而促使他在园行为进入一个良性循环。那么在家中呢?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或者自己是哥哥姐姐,身边缺乏同伴,没有比较、竞争的对象,孩子对自己也就没有了要求,出现一些消极的行为也是在所难免的。

家长这样做:

家长可以带孩子到班级里公认表现好的孩子家中做客,让孩子亲身了解他的朋友在家里表现是多么棒,趁机邀请对方过段时间到自己家中做客。这种家庭与家庭间的交往可以使榜样的力量延续到家庭中,增进孩子良好行为的养成。

4、家庭教养方式不固定

家庭不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养方式。

一种情况是家庭教养方式前后不一致,有时对孩子的消极行为极其严厉,但却不能从一而终,有时对孩子的消极行为“忽略”、视而不见

另一种情况是不同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态度不一致,最常见的是妈妈唱黑脸,爷爷奶奶唱白脸做好人,家庭教育无法形成合力。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长这样做:

①态度始终一致。家长对孩子的消极行为作出的反应从头到尾要一致,最忌讳时严时松。

②家庭统一观念。家庭成员之间对孩子的态度要一致,尤其是要做好爷爷奶奶的工作,使孩子没有空子可钻,进而使教育合力最大化。

在家or在园变身两个人!宝宝在犯错吗? 第2张

5、家园教育不一致

有些家庭对幼儿园的教育了解不够,或是对幼儿园的教育持怀疑态度,亦或是家长正确的教育观念无法转化成科学育儿行为,使得家庭中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方式和幼儿园的不一致,导致幼儿园的教育无法延续。

家长这样做:

家长要通过接送孩子时的当面交流、电话、微信、QQ等多种方式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园情况,同时要信任老师,多向老师咨询科学育儿的知识和经验,尽量保持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相一致,为幼儿园教育的延续提供支持。

6、幼儿本身的心理发展特点

幼儿是一个稚嫩的个体,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身的行为,需要外界对他施加适当的影响。而一旦影响消失,幼儿就可能出现一些不适当的行为。因此,当幼儿园中教师提出的要求在家中得不到延续时,幼儿就很难形成习惯。

家长这样做:

家长要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配合教师,将教师提出的要求延续到家庭中,但同时也要知道孩子的行为会出现一些反复是正常的,不能太急功近利,要在给孩子足够爱的基础上来进行教育,毕竟家是孩子温馨的港湾。

在家表现优于在园表现

造成孩子在家表现优于在园表现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个:

1、孩子的个性特点

① 孩子天生性格内向、害羞。这种孩子本身性格就很内敛,在陌生的环境、陌生人面前会变得特别拘谨,即使接触了很长时间,这种慢热型的孩子也不怎么会和周围人沟通。

②孩子自尊心太强。自尊心强的孩子特别好表现,在家做游戏赢了,自己学会吃饭了,都希望得到家人的表扬。但到幼儿园后,发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比自己强的人大有人在,而自己不是每次表现都尽如人意,渐渐地优越感没有了,也就变得内向、沉默了。

家长这样做:

①对待天生性格内向的孩子。给他留出适应的时间,不用非强迫他和活泼的孩子一样,专注和持久力是内向孩子的优势,做他自己就很好。同时,多带孩子接触外面的世界,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逐渐变得开朗起来。

②对待自尊心强的孩子。家长不能一味地、不讲原则地表扬,要适当地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用平常心对待孩子的哭泣、小情绪,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人都应该以他为中心,也要让孩子明白有表扬就会有批评。另外,家长要正确地表扬孩子,做到具体、实事求是,不盲目、不夸大、不空洞。

2、环境的改变

幼儿园毕竟和家里是不一样的,幼儿园的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小朋友、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规则……面对这些,孩子会有一个“角色转换”的过程,他需要调试自己的行为,使其和幼儿园的环境相适应。面对着陌生的幼儿园,孩子会焦虑和没有安全感,进而选择沉默、退缩、封闭等策略来保护自己。这种现象在刚上幼儿园的孩子身上表现得特别突出。

家长这样做:

在孩子正式上幼儿园之前,可以事先带孩子去幼儿园熟悉一下环境,见一见老师,为即将来临的幼儿园生活和短暂的亲子分离做准备。家长和孩子讲讲幼儿园中有趣的事情,带孩子看幼儿园的哥哥姐姐们做游戏,激发孩子上幼儿园的热情,这将有效缩短孩子的适应过程。

在家or在园变身两个人!宝宝在犯错吗? 第3张

3、家庭教养方式不恰当

① 保护过度。现代社会生存压力很大,隔代教养的现象很普遍,很多爸妈都会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祖辈的教养观念往往比较陈旧,加上年龄大导致自身行动不便,于是便要求孩子“听话”、“不能乱跑”,对孩子保护过度,限制了他们的行为,孩子慢慢地就变得胆小,缺乏探索精神和交流欲望。

② 惊吓教育。很多时候,爸妈由于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有时会编造各种奇怪的“故事”来管住孩子,如“你再不吃饭大灰狼就会来吃掉你”,“你不跟紧妈妈,坏人会把你抓走”,等等。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只要是他最亲近的人讲的,他都会认为是真的。这种惊吓教育的坏处很多,严重的会导致孩子对整个环境都充满防备,不信任和焦虑感会一直伴随孩子。

③家长不适当的介入方式,破坏了孩子的适应节奏。有些孩子表现退缩、不爱说话,也不合群,是因为他们在观察环境安不安全,在慢慢适应。当他们认为安全和有信心时,自然会参与。

▲有的爸妈总是用别的孩子的表现来衡量自己的孩子,如“你看xx多活泼”;

▲有的爸妈会硬生生地“逼着”孩子跟人打招呼,硬让孩子去面对那些他认为“不安全”的人和事物;

▲有的爸妈会当着外人的面,用略带歉意又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说出类似“我们家这孩子内向”“我们家孩子不会说话”的话语。这样的做法会给孩子带来压力,父母越关注,越想让孩子活泼大胆,孩子就越回避,越抗拒。

家长这样做:

① 隔代教养问题尽量克服。工作之余要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不要限制孩子的活动,和孩子一起探索任何他感兴趣的问题,一起感知这个世界。当孩子对环境了解得越多,他内心的安全感越强,也越容易产生积极的社会交往行为。

② 杜绝惊吓教育。要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实事求是地讲给孩子听,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来呈现。比如妈妈如果担心宝宝摸电源,可以在网上找找关于安全教育的幻灯片,用动画来告诉宝宝触摸电源引发的结果,并演示正确的做法。有的妈妈只是为了让宝宝早点睡觉或者多吃饭,才编故事吓唬宝宝,是不可取的,切莫因小失大伤了孩子的安全感。

③ 成人要学会等待。孩子在最开始与外界交往时,要让他们按自己的节奏适应环境,大人不要催。

4、突发事件

有的孩子刚上幼儿园时表现得很好,但是突然某一天就变得沉默、内向了。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在幼儿园发生了什么事情。比如,因为玩具和小朋友发生争执,最后处于下风,而老师由于疏忽没有公正地处理,等等。

家长这样做:

①多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状况,及时帮助孩子纾解心中的不快和压力。

②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可以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或是某个固定的时间和孩子聊聊幼儿园发生的事,让孩子讲讲自己一天在幼儿园的感受,并且引导孩子将内心的情绪宣泄出来。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