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宝护理 > 宝宝呵护 > 宝宝的耳屎到底能不能掏

宝宝的耳屎到底能不能掏

来源:育教家    阅读: 1.4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宝宝的耳屎到底能不能掏?给宝宝掏耳屎行吗?在妈妈腿上掏耳朵,应该是很多人的温暖回忆吧。掏的时候,耳朵里酥酥的,痒痒的,很舒服,而且看着掏出来的“内容”满满的成就感。

宝宝的耳屎到底能不能掏

现在轮到我们为人父母,有时候总按耐不住自己的强迫症,要帮孩子清理清理耳朵。可是掏一掏真的更干净、更健康吗?

不见得。且不说,我们的耳朵本身就有自洁功能,随着说话、咀嚼、摆动头部、咳嗽、打喷嚏等动作,耳屎会自行排出。一般情况下,耳屎是不需要手动清理的。

再者,孩子的听觉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经常给孩子掏耳屎,稍有不慎很容易引起耳部疾病,影响到孩子的听力。

接下来和我一起深入了解一下吧

耳屎是个“宝”

耳屎,学名又叫“耵聍”,是外耳道正常分泌的一种物质,干燥后呈淡黄色薄片状。因体质不同,有的人耳朵产生的耵聍呈粘稠状油脂,又被称为“油耳屎”。

耳屎,虽然被称为“屎”,但可千万别小瞧它的作用。它是耳朵的“守卫兵”,吸附灰尘,阻挡小飞虫、水渍等异物和细菌入侵。周围有很大的噪音时,还能减少对耳朵的刺激,保护鼓膜。

宝宝的耳屎到底能不能掏 第2张

耳屎,还是外耳道的“滋养品”,有润滑耳道的作用。有的人会觉得耳朵怎么越掏越痒,就是因为少了耳屎的保护,引起耳道干痒。

还有人觉得“耳屎越掏越多”,也是这个道理。耳屎是耵聍腺的产物,越是频繁地掏耳朵,就会刺激耵聍腺分泌更多的耳屎,来保护耳朵。

所以,耳屎并不是越掏越干净,你费心费力掏出来的不是“屎”,而是“宝”。

掏耳屎,小心掏聋了

不要用牙签、发卡、火柴棍、挖耳勺、钥匙等坚硬物品给孩子掏耳朵。

一是,这类物品本身未经消毒,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将细菌带进外耳道。有时一只挖耳勺很可能好几个人用过,如果这些人当中刚好有人患耳疾,那么很容易交叉感染。

二是,这类物品比较坚硬,而孩子的皮肤又比较嫩,掏耳朵时刮来刮去,不小心会使耳道皮肤破损,引发外耳道炎等。

三是,孩子爱动来动去,掏耳朵的过程中突然挣扎一下、咳嗽、打喷嚏等,或是大人突然手抖了一下,再或者被旁边的人推了一下,后果不堪设想,轻则引发鼓膜穿孔、耳道感染等,重则听力减退甚至失聪。

宝宝的耳屎到底能不能掏 第3张

用棉签掏耳朵,安全吗?

不安全。

棉签虽然是软的,但是如果掏的过程中发生意外,同样存在刺破鼓膜的风险。要知道我们耳朵的鼓膜是非常脆弱的,只有约0.1毫米。

宝宝的耳屎到底能不能掏 第4张

之前,就看到过一则这样的新闻:深圳一6岁的姐姐帮3岁的弟弟掏耳朵,在掏的过程中,姐姐不小心摔倒,棉签插进了弟弟的耳道。在送医途中,弟弟已经听不到声音了。

医生诊断后,称棉签完全从鼓膜插到了鼓颊的位置,把听骨都打散了。最后给弟弟植入了人工听骨,听力才恢复到正常水平。

除此之外,棉签的棉花头在掏耳朵的过程中很容易脱落。我一个耳科的医生朋友说,棉花球不小心掉落耳道深处的患者隔不了多久就会遇到一例。

还有要注意的就是,棉签虽然相对柔软,但是头部偏大,用它掏耳朵,反而容易把耳屎推向耳道更深处,不易自然排出,日积月累,容易形成栓塞,帮了“倒忙”。

耳屎堵住了耳朵怎么办?

干性耳屎容易自然排出,但是油性耳屎粘性大,一旦结成很大块,排出就比较困难。再加上孩子的外耳道狭窄,咀嚼、说话等动作幅度不大,所以耳屎容易在外耳道堆积。

当耳屎堆积太多,阻塞外耳道时,医学上称之为耵聍栓塞。一旦形成耵聍栓塞,轻则听力减退,重则诱发外耳道皮肤糜烂、肿胀、耳鸣等。

不建议家长擅自处理,安全起见,请尽快带孩子去医院,医院有软化耳屎用的滴耳剂,耳屎浸泡松软后,耳科医生会借助专业设备和器具进行清理。

小掏怡情,大掏伤身

平时给孩子洗完澡后,大人可以用棉花球把耳廓以及耳道口的水渍吸附干净,以免流进耳道深处,使耳屎结块。

如果孩子的耳道口或耳廓处有碎屑状耳屎,大人可以用棉签帮忙清理干净,但是不建议向耳道深处掏、挖。

也可以定期带孩子到医院,由儿科医生帮忙清理耳屎,以防出现耵聍栓塞。

很多理发店也有掏耳朵的项目,还有公园里也有很多采耳师傅,但是我个人不建议。即便操作人员的技术熟练,动作很稳,谁能保证他使用的工具消过毒呢?是否携带有病菌呢?

曾经有网友爆料,他享受了一次传说中超级舒服的“采耳”服务,结果回家没几天,耳道奇痒无比,去医院检查,被诊断为外耳道霉菌感染,耳朵里长满了“毛毛”。

所以,专业的事还是要找专业的人,掏耳朵还是去医院找耳科医生吧。

平时生活中,除了耵聍栓塞,中耳炎也是孩子很容易得的一种耳疾。

如果宝宝不停抓挠耳朵,并伴随哭闹、烦躁,或是宝宝的耳朵发红,凑近闻有难闻的气味,家长就要警惕宝宝的耳朵是不是生病了,最好及时去医院检查一下。

宝宝呵护
生活护理
急救措施
体检免疫
母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