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宝护理 > 母婴资讯 > 第六章 大于四,小于等于五

第六章 大于四,小于等于五

来源:育教家    阅读: 2.0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2002年6月到 2003年6月,儿子进入幼儿园中班,我也考上了研究生,读一年级。儿子是班里年龄较小的小朋友,而我是班里年龄最大的学生,比许多同班同学大出整整一轮(12岁)。

  为了我上学方便,我们再次搬家,搬到北京海淀区双榆树小区居住。儿子进了新的幼儿园,骑车从家里到那个幼儿园只需要七八分钟,到我上学的中国人民大学也只需要十二三分钟。

  妻子仍然辛苦地上班赚钱,为了给我更多时间读书,她做了几乎全部的家务。每天早晨妻子送儿子去幼儿园,晚上则是我接的时候多。我对儿子说:“妈妈一个女人赚钱养两个男人:爸爸和儿子。”妻子扮演三重角色:工作者、妻子、母亲。她背着“三座大山”……

第六章 大于四,小于等于五

  成长印迹

◎ 儿子与书

搬新家后,我重新调整了书柜。

那是一面墙八组十六扇开门的书柜,我将最靠墙的两组,给了儿子。其中最下面一层,放着 4岁多的儿子正在看的各种图文并茂的书刊,再上面一层,则是给少儿看的文字书了。再往上,放着中外文学名著三四百部。我自己是读那些文学名著长大的,装书架的时候,看着那一个个熟悉的书名,我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当年读这些书时的美妙体验,一次次陷入激动中。

儿子早就知道将有自己的书柜了,第一天来装修好的新房,还没进单元门便喊着:“我要看看书架。书架在哪里?”

我牵着他的手,到书架前,指给他看:“这一层是你现在能够自己看的,这一层是妈妈给你讲的,再上面,是你长大之后看的……”

儿子看不到高高的书架里面的书,我便双手抓住他的腋窝,将他高举起来,让他看头顶那一排排的书。

我告诉儿子:“这整面墙的书柜里面的书将来都是你的,爸爸希望你喜欢它们。永远记住:读书越多越聪明、越出色,好孩子都是读书长大的……”

儿子有一本《格列佛在小人国》的图画书,而上面的书层里,有一本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的全译本《格列佛游记》。一天,给他讲过图画版的格列佛,我又抽出那本全译本,翻到格列佛初到小人国的章节,给他读了五六页,一边读一边比较着图画书中的情节,儿子听得十分入神。我因势利导:“你长大后识字多了,便可以自己读这些大书了,这里面的情节更有趣……”

儿子从小便生活在图书的世界中,一岁刚过,妈妈便开始给他“讲书”了。两年多,儿子已拥有 100多本自己的书刊,许多书刊都翻烂了。

儿子几乎从无撕书的习惯,掉的书页,都是无意中损伤的。儿子时常要求爸爸妈妈将那些书“粘好”。

儿子爱书。他极少因为买糖果之类哭闹,却多次为了买书而哭闹,有段时间路过报刊亭就指着封面花花绿绿的刊物要买。这时便需要给他大讲一番道理,说为什么这里的期刊不适合他。

儿子喜欢听“讲书”已到了许多时候成为我们负担的地步了。早晨醒来,要讲几页书才肯起床去幼儿园;去幼儿园时也闹着要带上书;晚上回到家更是一直缠着爸爸妈妈讲书;哄他上床的最好办法就是:“快上床,然后妈妈给你讲书。”每本书都至少讲五六遍才罢休。

有时儿子累得先睡着了,半夜醒来还会迷迷糊糊地说一句:“妈妈,还没给我讲书呢……”家里来客人的时候,儿子最淘气,但只要那客人给儿子讲书,他会变得极乖,不声不响地听,而且很喜欢这位给他讲书的客人,事后很久都会提及。

儿子号啕大哭的时候,怎么劝也止不住他的哭声。我发现,只需要拿来一本书坐在他旁边,自顾自地讲起来,他就会立即止住哭声,全神贯注地听,进而破涕为笑。

但我们也有担心。儿子虽然爱听“讲书”,却不肯自己复述书的内容。复述是锻炼孩子口头表达能力的绝佳办法,所以,我和妻子总是格外留意引导他复述。有一次我诱导他:“这本书爸爸已给你讲过许多遍了,该你给爸爸讲了。 ”

儿子立即洞察我的动机,说:“我都忘了,我什么都不记得了。”我说:“如果你都忘了,我不是白讲了吗?那我就不给你讲了。”儿子慌了,说:“爸爸,我没忘,这个故事是讲……”妻子自豪地说,两年多大量地“讲书”很见成效,儿子的思维能力与口头

表达能力都比同龄的小朋友强。当然,这也可能是自家的孩子自己爱的关系,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便是儿子自幼对图书以及读书的热爱,不可能不影响他的一生。

我们的三点总结是:

一、父母每天用大量时间给孩子讲书,会累一些,但多付出一些关爱,多投入一些时间,从小培养孩子爱读书的习惯、求知的欲望,远比将来等他上学后不爱读书时再着急强得多;

二、要不断夸奖孩子爱“听书”的习惯,鼓励他,使他意识到阅读行为本身也是快乐的,而不仅仅是书里的故事是有趣的;

三、父母的以身作则很重要,如果问儿子,爸爸最常做的事情是什么,他一定会说“读书”。

一位朋友将家长对幼儿的教育分为两类,一类如订出严格的学习计划,带着去上各种培训班等等,他称之为“训练”;再一类则并不要求孩子必须去学什么,只是培养他对世界与生活的热爱,促进他性情的自由成长,从而增强他的学习兴趣,朋友称这种更良好的教育为“培养”。他说,我对儿子采取的方式显然属于培养。言传胜于身教。我无法想象有我这样一个整天捧着书的爸爸在旁边,儿子会不热爱学习。

搬家的转天,儿子学会整理自己书架里的书了,他看着爸爸的样子,将一本本书书脊朝外,排列整齐……39健康网()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 你幸福了吗

妻子经常问儿子:“你觉得幸福了吗?”“你现在是不是很幸福呀?”

妻子问这问题的时候,往往是一家人正在一起休闲玩乐的时候,或是我和妻子各牵着儿子的一只手在街头漫步,或是三个人在家里做游戏,或是我们坐在桌前给他讲书,看他摆积木,等等。因为我绝大多数时间关在书房里,所以这种一家三口共处的时光很难得,这可能便是妻子问儿子这样问题的原因。

事实上,是因为妻子先觉得幸福了,所以才问儿子。她设身处地地感受着儿子的幸福,所以认为儿子也感受到了幸福。

而儿子对这问题,要么认真然而面无表情地点头说“幸福”,要么置之不理。

一天,妻子再问他时,我插话说:“不要问他了,他现在还不懂得幸福,因为他一直生活在这幸福中。当他某一天失去幸福,或是长大了,懂事了,回首幼年的时光,才会觉出幸福。”

我们大人之所以会觉得幸福,是因为我们经历了人生的沧桑,品味过团聚、离别、爱、丧失、孤独、拥有、幻想、剥夺等等这些人生的喜怒哀乐,于是我们才明白与家人在一起平淡而亲密地相处,实则是人生的最大幸福之一。家与亲人是永远的最安全的港湾,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私与高尚的感情。

然而,这些表面平淡的东西,即使对于少未更事的青年也难有强大吸引力,何况对一个 4岁多的孩子呢。

妻子认为儿子幸福,是以她的视角,基于她人生体验的一种感悟。而儿子要明白这一道理,恐怕至少还需要 20年,甚至 40年,需要他真正长大成人,离家去独闯世界,直到有一天,疲惫了,受伤了,或是历经千辛万苦获得了,才会突然发现,幼年时父母陪自己玩的时光,才是生命最幸福的境界,让功名利禄都显得淡了。

有些人,直到晚年,才意识到这种幸福。

不久前的一天,妻子又不由自主地问:“儿子,你觉得幸福吗?”

正在我们的注视下玩拼图的儿子,显然记得我上次的“高论”,头都没有抬,只是认真地说:“我不懂得幸福不幸福,你问爸爸吧。”

这回答,让我和妻子大笑,也让我们觉得幸福。

◎ 与儿子同眠

儿子出生之始,一家三口是同睡一室的,夜间换尿布、喂奶等等,多一个人便多一些照应。

但尚未出满月,儿子便对我的鼾声表示了不满,往往我一睡着,他便在我的鼾声中睁眼,而且会歪着脑袋寻找这噪音的方向,继而咧嘴大哭。到了会趴着的时候,听到我的鼾声便翻身趴到床上,小脑袋抬起来盯着熟睡的我,迷惘且惊奇。

我只好留下他们母子,自己迁到另外的房间里睡了,4年来一直如此。

我有时会趁儿子熟睡的时候悄悄躺到他的身边,看着他睡眠时那天使一般的面庞,聆听他轻轻的呼吸,轻嗅他淡淡的体香,觉得是一种享受。但,不敢久留,担心惊醒他。

前些天,我姐姐从天津来,晚间住在我家,我让出了自己的房间,同妻儿睡到一张床上。

妻儿熟睡后,我才上床睡觉。儿子躺在中间,我在他身边躺下的时候,竟然有一种别样的心动。与儿子同眠的记忆早已淡漠。

我小心翼翼地躺在那里,侧身向着儿子,担心碰到他。借着月光,我仍可以看清他那祥和的面庞,纯净得让人不敢相信这个小尤物真的出自我们。

忽然,我的心紧揪了起来。我听到儿子过重的呼吸声,竟然如鼾声一般。4岁的孩子怎么会有这么重的呼吸呢?是不是心脏有问题?我更加紧张了。

我检查了一下,儿子的手并没有压在胸前,那么,一定是心脏有问题了。我想着天亮后立即带他去医院检查,进而不由自主地想到可能会接踵而至的一系列不幸,炎热的夏夜里我竟然全身冰凉了……

儿子的鼾声仍旧。

我越来越紧张,翻身坐了起来。妻子被惊醒了,迷迷糊糊地问我干什么呢。我说:“儿子这么重地呼气,不正常呀!”

妻子轻描淡写地说:“他感冒了,鼻子不通气。你快睡吧,别折腾了!”

我将信将疑地躺下。过了一会儿,儿子的呼吸声平缓了,我终于松了一口气,为自己刚才那一番胡思乱想感到好笑。

我闭上眼睛,似乎打了一个瞌睡,又立即惊醒了。据说只要我一闭眼就会鼾声如雷,我看了看儿子,他并没有被惊醒,我才放心。

我转过身去,背朝儿子,我想这样即使打鼾也会对他影响小一些。但忽然又想到,如果我睡着翻身,岂不是很可能正好压到儿子吗?以前看过报纸上母亲睡觉时将婴儿压死的报道,想想都让人心悸,即使压伤了儿子的小细胳膊也不得了呀!于是我又翻身面朝儿子。

这样一番折腾,已然不困了,便想索性再晚睡一会儿吧,这样即使打鼾,对儿子的影响也会小一些,时间短一些。

我便继续在月光下痴痴地欣赏儿子!

他仰躺着,小胳膊垂在身边,嫩嫩的小手微蜷着。我轻轻地将自己的一个手指伸到孩子的手心中,指尖钩住他的手指,轻轻地拉着,鼻子用力吸了几下他的体香……我沉浸在一种幸福的感觉中,一直微笑着……

曾看过一篇文章,说女儿就是父亲的“情人”。其实,岂只女儿如此呢,哪一个孩子不是父母的“情人”呢?

回想起自己结婚前后立誓一生不要孩子的旧日心情,我哑然失笑了。那时候只想孩子是一个负担,想人口增加对于社会的压力,想父母对孩子只有付出得不到回报……有了孩子后,才渐渐懂得,这些原来都错了。

儿子哪里是一个负担呀,他简直是上天赐给我的生命中最精美的礼物。孩子是父母的导师,只有真正做了父母的人,才能够明白我们可以从孩子那里得到多少教益。我曾写文章题为《与儿子一起成长》,此绝非作秀,儿子确实教会了我太多的东西。他甚至不需要言语,他这弱小生命与纯净心灵的存在,便为我打开了这世界最大的一扇窗。

儿子带给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4年多了,在这个与儿子同眠的夜晚,躺在他的身边,我才忽然意识到,正是从儿子这里,我才真正懂得什么叫爱,也真正具有责任心。

情侣间的所谓爱太肤浅了,父母对孩子的爱用任何语言来描述都会显得造作,这是一种不需要去形容与描述的爱。为人父母之后,一个人的责任心才真正达到顶峰。愿意为某某事业献身与牺牲,只是一种誓言或决心,而随时准备着为自己的儿女赴汤蹈火,是父母们不需要去思考与准备的一种本能反应。几天前看一个拐卖儿童的报道,我就在想,如果我不幸摊到那样的厄运,我会毫不犹豫地抛弃一切所谓的事业与前途,背上干粮,走遍全中国所有的乡村与边塞,也要把我的儿子找回来!

前些天家中一直在忙新房的装修,我一方面因为失去了许多读书时间而心烦气躁、暴躁易怒;另一方面,我又几乎是本能地对每一个细节都事必躬亲,反复权衡,紧盯不放。四五年前也有过装修的经历,那时我基本做了“甩手掌柜”。闲下来的时候我自己都会吃惊这变化,现在我明白了,这变化完全是儿子带给我的,他的存在让我更具责任心,更求完美,更尽心竭力地面对生活。

因为有孩子的存在,成人才更多细腻的感情,才更多爱心与责任;因为有孩子的存在,这个世界才有未来与希望,才更多对和平的呼唤与向往;因为有孩子的存在,父母才可以无偿地付出,才可以永远不计得失,才可以从辛苦的抚育中获取快乐,才可以真正体味到生命的灿烂与辉煌。

我爱儿子。39健康网()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 鼓励的作用

儿子 4岁生日过后不久,转到了新的幼儿园。刚到的时候,他有些认生,不喜欢和小朋友们玩,游戏的时候总是自己躲到一角,或者静静地看别人玩。新的幼儿园也有许多新规矩,是儿子在原来的幼儿园没有学会的,别人都会而自己不会,更加重了他的孤独感。但老师太忙,无法向家长详细介绍每个孩子在幼儿园的状况,所以一开始很多情况我们都不掌握,幸好这时幼儿园给每个孩子家长发了一个“联络本”,每个月交流一次,使我们多了一个帮助儿子度过最初的适应期的手段。

幼儿园要求所有孩子吃饭时都用筷子,而儿子此前从来没有拿过筷子。妻子便在家认真地教了他好几天,但他表现出一定的抵触情绪,拒绝用。后来孩子透露说,老师在吃饭的时候当着所有小朋友的面说他了:“这么大了还不会用筷子!”这让儿子的自尊心很受伤。

我们意识到,孩子不能够融入新集体,有自身的原因,但同老师的态度也有很大关系,老师有责任对新来的孩子格外多一些关照。

妻子一方面加紧引导、训练儿子用筷子,另一方面也和老师打了招呼:儿子从小自尊心强,什么话都听得懂,而且往心里去,所以说话要留意一些。然而我们后来竟然从儿子口中得知,妻子同那个老师谈过之后,吃饭的时候她再也不劝导儿子用筷子了,总是任由他用勺子,我们在家中的努力岂不前功尽弃了吗?

有一次,老师在交流本上写道,儿子午睡的时候穿衣脱衣极慢,总是落在小朋友的后面。儿子回家也说,老师又批评我穿得慢了。我们清楚,这些负面评价不仅影响了孩子适应新环境的努力,也容易伤害他的自尊心。妻子便在家里加强训练他脱衣穿衣等方面的能力,每天早晨都对他说:“像解放军一样起床,看看谁最快!”果然见效。

我们又在那个本子上给老师写道,儿子喜欢听表扬,当他在哪一方面做的不够好时,请老师表扬他几句,比如说:“你用筷子有进步了。 ”“你脱衣、穿衣的速度快多了,还要更加努力呀!”这样,儿子便真的会越做越好的。

这个小本子还给老师的当天,儿子回家时就兴奋地说:“老师今天表扬我了,说我会用筷子了,还说我穿衣服也进步很快。”果然,那天儿子在家里以极大的热情,带着炫耀的姿态用筷子补吃了一顿晚饭,睡前脱衣服时也不让妻子帮忙,而是一个劲儿地说:“你看我有多快!”

妻子转天见到幼儿园园长的时候,便表扬了那位老师,说在她的鼓励下,儿子进步很快。那之后,那位老师见到妻子总是格外客气,待儿子也更多耐心和爱心了,儿子很快便融入了新的群体中。

大人还喜欢被别人夸呢,何况孩子?

那个本子在半年间往返六七次,记录了很多儿子成长中值得纪念的故事。可惜的是,有一次我出差,妻子加班,另一位小朋友的父母帮忙接儿子到他们家玩,那个小本子在路上弄丢了。

◎ 学习维权

因为担心孩子受到老师的冷落,或受委屈,所以家长们总会将对幼儿园的种种意见压抑下来,敢怒而不敢言,息事宁人。

这也曾经是我们的态度。做父母的,无法一直跟在孩子身边,无法不错眼珠地保护他。但是,有些时候事件会发展到我们忍受不下去的地步。渐渐地,我们开始转变了,变得一旦权益受到伤害或威胁,便立即明确地做出反应。我们发现,只要处理得好,不仅孩子不会受到老师的“打击报复”,而且还可以帮助孩子学会维护自己的权利,进而对正与错有更明确的认识。

在第一个幼儿园上小班的时候,对老师有不满意之处,妻子会找到园长,很委婉地提出来,同时说明,一个老师面对许多孩子,出现疏漏是在所难免的,希望园领导把意见转达给老师就可以了,不要过于为难老师。事实证明,充分讲究谈话技巧,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次自愿接种疫苗,儿子是幼儿园唯一交费接种两种疫苗的孩子。费用交了一个多月,幼儿园所属的研究院卫生站的人来了,两针一起给儿子打了进去。当天晚上,孩子的胳膊红肿,疼得直哭,夜里还哭醒过两次。

第二天,妻子先带孩子去了医院,问同时注射两针疫苗是否有害,当班医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大人打两针还受不了呢,何况是不到 4岁的孩子。 ”

于是我写了前因后果的控告信,妻子送到了那个研究院的党委,要求做出处理,给我们满意的答复。

坦白而言,党委负责人的态度很不好,回避、搪塞,拖了一个多星期也没有给一个明确的说法,只是承认不应该在交费后拖一个多月再给孩子打针,但认为同时注射两针没有副作用,不是违章。

那个幼儿园的园长一直很认真负责,我们对她的印象很好。这件事,我们一开始就对她说,与幼儿园无关。但园长还是很重视,一个劲儿地道歉,说幼儿园和她本人还是有过错的,并且每天打电话问儿子的胳膊好些了吗。

儿子的胳膊在第三天便彻底不再疼了,我们又查了有关疫苗注射知识,确认同时给儿子注射的两种疫苗确实不会有副作用,唯一的害处就是孩子会很疼痛。

一方面考虑到幼儿园园长的诚恳态度,另一方面认为表达我们抗议的意义已经达到,孩子又没有什么事,所以虽然对研究院党委的作风很不满,我们还是没有对此事进一步追究下去。

儿子小班时上的这个幼儿园,虽然是单位附属幼儿园,但因为是有几十年历史的老幼儿园,所以管理、教学还都是相当规范的,家长的意见,也能够得到及时的尊重。

我们搬家后,儿子也转到离家很近的一个私立幼儿园。这个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强多了,地板、空调、高级玩具、各种游乐器材,孩子一进去就喜欢。这幼儿园属于一个“幼稚集团”,在北京办有多家幼儿园和小学,还办有自己的报纸,并常在国家级的幼儿报上推出整版的介绍自己如何好的报道,收费也高出一倍多,按理说应该不错。但事实证明,软件上很不过关,远远无法与儿子上的第一个幼儿园相比,我们与园方的交涉便也多了起来。39健康网()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先是儿子两次被同一个小朋友抓伤脸部,第一次因为不重,考虑到孩子之间打闹是难免的,我们便没有做出任何表态。第二次确实很重,皮肉都翻起来了,过了将近一年脸上的疤痕才基本淡去。

就在儿子第二次被抓伤的当天,我们写了措辞强硬却也算有理有节的信,转天,妻子给幼儿园和抓伤儿子的小朋友家长,各送出去一份。那封信全文如下:

  关于我们的孩子被抓伤事件的备忘录

  2003年 1月 24日下午,当我们去 ××幼稚集团 ××幼儿园中三班接儿子时,老师告知我们,当天一位小朋友将儿子的脸抓伤了。我们看到,儿子左侧面颊留有约一道将近 3厘米长的抓伤,皮已掉,露出红肉。抓伤处据眼睛也仅有约 3厘米。

  据老师讲,当时儿子淘气,无故将一位小朋友的拼图打乱在地,于是另一位与此事件无关的旁观小朋友伸出手抓伤了儿子。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已是一个月之内儿子在幼儿园第二次被以同样的手法抓伤,他的右侧面颊至今仍隐约可见 2002年 12月被抓伤的更长的疤痕。

  而据儿子自己讲,两次都是同一位小朋友刘 ××抓伤的。(对此,需要老师的核实。)

  老师对此事的解释是:小孩子在一起打闹,这是难免的;儿子太淘气了;老师已同抓伤人的幼儿家长讲过了。

  鉴于同样的事件已第二次发生,我们认为这不是偶然的,而且,如果不加以重视,难保不再次出现。因此,就此事件我们特做如上备忘录,并做如下观点澄清:

  一、我们认为幼儿园教师有监管不力的责任。幼儿园对入托儿童的人身健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抓伤的不是面颊而是眼睛,不是轻伤而是重大伤残,将无法以“难免的”来推托。

  二、我们认为抓伤儿童家长同样有责任。我们不知道是否真如儿子所言两次抓伤行为均是同一儿童所为,我们同样不知道在第一次抓伤之后,该儿童的家长是否得到了通报。如果以上二者均为肯定,我们认为家长至少没有成功地阻止自己的孩子再次实施同样行为。

  三、根据老师的讲述,实施抓伤行为的儿童本是旁观者,而非儿子淘气行为的对象,再加之同样的手法已第二次出现,我们认为该儿童的行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如果不给以充分重视,我们确信同样的事件还会重演,而下一次可能就会导致抓伤眼睛之类的终生残疾。因此我们强烈要求幼儿园与家长均负起责任!

  四、如果同样事件再一次发生,无论受伤程度如何,我们都将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究。

  最后声明:我们对幼儿园老师与儿童家长均无成见与恶意,只是希望共同努力,担起责任,避免更大事件发生,导致三方均不愿意看到的后果。当然,我们同时也会认真教育儿子,如何更好地与小朋友相处。

  谢谢!

  (署名)

  2003年1月26日星期日

(此备忘录一式三份:幼儿园、实施抓伤行为儿童的家长、儿子家长各留一份。)

转天,我们收到了那位姓刘的小朋友家长的复信,认真道歉了。但是,幼儿园不仅没有做出任何正面回应,老师反而责怪妻子不应该将那样一封信交给对方幼儿的家长,又说了一通“孩子太多,老师看管不过来”之类的话。对此,妻子做出了明确的回应:“送孩子到幼儿园就是让老师看管的!”

因为对该园的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种种意见,反映过又没有得到解决,与上封信同时,我们还送出了另一封意见信。这所幼儿园开设有美术和英语课,从外面请教师来讲,但是,对形式的重视远多于实质。

  关于 ××幼稚集团幼儿园英语与美术教学的看法

尊敬的 ××幼稚集团负责人、尊敬的 ××幼稚集团 ××幼儿园负责人:

  您好!

  我们的孩子正在贵集团下属幼儿园入托,入托一个学期以来,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但我们也明显地感到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英语教学与美术教学。

  我们可以感受到贵集团是十分注重形象工程,以及长远发展的,本着对贵集团负责、对幼儿负责的态度,我们愿意在此坦诚提出我们的看法。

  我们相信许多情况贵集团与幼儿园领导是并不知情的,我们乐于提供这些信息以便你们做出最佳选择。39健康网()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关于英语教学:

  一、选用教材不合理。选用的是国外教材,国内买不到,家长无法辅导孩子复习。在我们的一再要求下,12月份幼儿园借给我们教材进行了复印,但多数家长的问题并未解决,因为据说英语老师认为复印侵犯版权,不让复制。幼儿园虽然在家长的建议下将每周讲授的单词与句型抄贴在布告栏中供家长抄录,但幼儿教学图文并茂的优势也丧失了。

  二、教学方法不合理。通过上观摩课我们发现,教师与幼儿的交流极少,不是直接辅导每个孩子发音,而主要是让孩子听磁带,而磁带又是翻录的,录音效果极差,颇多杂音。我们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都听不清楚,更不用说幼儿了。

  三、教学效果极差。有英语课的日子,我们晚上回来问孩子学了什么,他都说不上来;一学期下来,孩子的单词量无明显增长。而此前我们在一个机关幼儿园读小班的时候,英语课后孩子都可以清楚地陈述当天学过什么,一学期下来记住了很多单词。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贵集团聘请的英语教师有问题。我们希望贵集团认真考虑这一情况,以免长期下去贵集团在幼教方面的声誉受损。我们建议改为聘请有经验的教师来进行英语教学。

  关于美术教学:

  孩子讲:“所有小朋友的画都是老师画的。”老师讲授之后,幼儿画不好,老师便亲自去画。这些画就这样陈列了出来,给人美术教学效果很好的假象。

  在我们的接触中,许多家长都谈到,孩子在家中画的画,与幼儿园里“画”的画,有着天壤之别。课上的画在线条等处,明显可以看出是成人所为。

  我们认为美术教学贵在培养幼儿兴趣,使他们内在的性情自由发挥,而不是追求“艺术成果”。现在美术老师的这种做法,是一种误导。长久下去,不仅幼儿对艺术的先天感觉会被破坏,贵集团的教学声誉也会受损。

  我们同样建议更换更懂得幼儿美术教学特点的教师来执教。

  最后,我们做如下说明:

  一、在我们与其他家长的接触中,我们清楚地感受到,以上问题不仅仅是我们的个别看法,而几乎是所有家长的感觉。但是为了避免老师对自己的孩子“不好”,绝大多数家长敢怒而不敢言,表面上还不得不说各种好听的话以使老师多关照自己的孩子。

  我们相信贵集团与我们一样清楚,这种表面的歌舞升平,必将使我们双方在未来付出更大的代价。所以,让我们尽早清醒过来,以更好地对集团与孩子的未来负责。

  二、一些幼儿的家长选择了不上幼儿园的美术课,而在周末带孩子另外去上课。这实际上已不利于贵集团的声誉。不要小看个别家长的这种选择,这将形成一种舆论的扩散效应。

  三、选择不上美术课的幼儿,在别的孩子上课时会被安排到卧室自己玩耍,而没有老师陪伴。我们认为这存在着因打闹而造成伤害的隐患。因此,对于这些幼儿建议有老师陪伴。

  以上种种善意的建议,希望得到贵集团与幼儿园的重视与考虑。

  谢谢。

  (署名)

  2003年1月26日星期日

我们如此诚恳的意见信,却没有得到任何正面的回复。妻子送信去集团时,一位负责人接待了她,不承认有任何问题,只是忙于辩驳。

对这封信的唯一回复是园长来过一个电话,明为听取意见,但讲话很不客气,软中带硬,妻子都做了适度的回应。

园长说:“你们的孩子是不是很淘气呀?”

妻子说:“小孩子都淘气,不淘气就不是孩子了。”

谈话中,妻子提到,我们付费送孩子去幼儿园,就是消费者,就应该得以相应的对待。园长当即冷冷地说:“消费者也有选择不消费的权利呀,想入我们园的孩子排着队呢,我很奇怪当初怎么会接收你们孩子进来。”

话说到这个地步,我们知道,已经没有办法再同她谈了,除了再次转园,已别无选择。

第一次转园时儿子在短期内存在“社交问题”,但很快便和大家打成一片了,所以我们一点不担心转园会对孩子不利,反而认为可以锻炼他的人际交往能力,增长更多的见识。妻子到邻近的几个幼儿园打听,都要等到 9月份新学期开始才接收新生,所以儿子还要在这里再待一段并不短暂的时光。我们避免和园方正面冲突,还是客客气气地微笑着相待。

但这时,又出现了一件我们不得不认真对待的事。

自从我们送交了上面那封反映幼儿园美术课老师替孩子画画以显示“教学效果”的信后,我发现,幼儿园墙上挂的儿子的画彻底变了一个样子。别的孩子的画仍然逼真得让人不敢相信是出于不到 5岁的孩子之手,完全是大人的画画风格,但儿子的画则连最基本的轮廓也没有,很明显是老师一点儿没有指导,完全任由孩子胡乱画的。幼儿画的画,其实也是有自己的风格的,既不会像实物那样逼真,略加引导也不会什么都不像。

转天,妻子送儿子的时候便同班级里的老师进行了交涉,直言了我们的怀疑:“是不是因为我们写了意见信,你们就完全不教儿子了?”老师否认,妻子说:“连最基本的轮廓都没有,怎么能证明教过呢?如果教过了,这样的教学质量也太差了吧?为什么只有我们孩子的画与别的孩子相差如此之大,与以前相差也如此之大?”

老师无言以对。那之后略见好转。

我很伤心。儿子原本是极喜欢画画的,我们担心他画画的热情自此受挫,更担心他会在与别的小朋友的比较中而变得自卑。我们就在家里教孩子画画,又给他在别的学校报名上了一个周末上课的图画班,这才算略安一些心。

应该说,在我们为维护孩子权益而与幼儿园的交涉中,有“胜利”,也有“失败”。我常想,孩子是否会因为那些“失败”而受负面影响呢?虽然从观察中没有得到这样的印象,但我们每做一事都更加小心。我们也相信,无论如何,正面的影响一定大于负面的影响。我们为孩子所做的所有“维权举措”,最终都会使他成为一个更加热爱公正、平等权利的人,更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更具有正义感的人。

我们当时没有想到,在儿子小学毕业升初中的时候,我们还会有一次“轰轰烈烈”的维权。39健康网()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 告诉我,但不要打我

一天,儿子自言自语地说:“我要找一个不打我的爸爸和妈妈。”我们听到了,心一颤,惊住了。

我们是很少打儿子的,因为儿子很少做出确实值得我们加之以拳脚的事情。幼小的孩子总是对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爱,绝不会存心做坏事、做错事,即使他们真的做了坏事和错事,那也仅仅是因为他们不知道那是坏事和错事。

但儿子又是一个太活泼的孩子,活泼有的时候会被解读为淘气,我们状态不好的时候,也难免打他几下。一开始,儿子只是委屈地哭泣,不知从何时开始,他学会了反抗。

“不许打我!你不能打我!”他会以强硬的语气对扬起巴掌的妻子这样说,那副严厉的神态,让妻子又气又笑。

妻子说:“你犯错了,就要打你。”

儿子说:“犯错也不能打!”

就在听到儿子要另找爸爸妈妈那句自语的当天,妻子同他认真地谈心:“做错了事,不打怎么办?”

“你告诉我错了就行。”

“可是有些错误妈妈告诉你很多遍了,你还是不听,怎么办?”

儿子沉吟片刻,说:“那我以后听了……”

这件事之后,到写这文字的时候快一年了,我们再没有打过儿子。有一次我的巴掌扬起来了,挥了挥,自己落下了,惹得妻子在一旁笑。

当然,不要指望孩子的承诺会永远地落在实处,他们会忘记,重要的是,他们原本便可能没有认识到那些错误的性质。比如儿子总爱拿晾衣竿在房间里挥舞,我们说这对他自己很危险,也容易打坏东西,说他多次这毛病还是改不了。妻子索性让他拿到楼下去挥,他在院子里尽情地耍了一番,回到家便没有兴趣了,将那杆子扔到一边不理不睬了。

儿子的平权精神一度发展到连我们的语气也要管束。大人在着急生气的时候训斥或仅仅是责怪他,他便会说:“不能好好说吗?为什么这么横呀?”有时更进一步,直瞪着我们说:“你不能这样对我说话!”

我们反省,这种时候往往是孩子并没有犯什么大错误,而我们因为劳累等各种原因语气不好。如果知道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儿子会不声不响地保持沉默,听任我们吼叫一番。只是事后,他会认真地搂着妻子的脖子说:“妈妈,你以后能不能别对我那么厉害呀?”这让我们心底对他的爱怜,更增许多。

对于孩子的这些表现,我们私下里是很高兴的,孩子具有了充分的民主意识,懂得反抗家长的权威,懂得维护自己不受伤害的权利。我们同样相信,这对于他未来的成长是极为有利的。有时我们气头上训斥过他,事后也会主动向他道歉,请求他的原谅。这一过程中,我们自己也在成长着。

◎ 睡前游戏

一次和一位朋友谈起她的孩子,她说:“每天晚上他都让我着急生气,不得不训斥他,有时还要打他几下才管用。”

我问所为何事,她说:“洗澡后上床,他总不甘心老老实实钻到被子里,穿着很少的衣服在床上又叫又蹦,着凉怎么办?”

朋友的儿子,与我的儿子有着同样的表现。我想,也许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睡前游戏”吧?孩子要玩游戏,训斥不是解决的办法,何不同他一起玩游戏呢?

做父母的可以和他玩“打仗”的游戏,每个人都披一件战袍,还可以玩“捉迷藏”、“钻黑洞”的游戏,和孩子一起钻到被子底下,用被子把自己全部盖住,然后在黑暗中相互摸索……

这样游戏的时候解决了怕孩子着凉的问题,又满足了孩子游戏的欲望,孩子们玩一会就会累的,那时正好哄他们睡觉。欢乐的笑声会进入孩子的梦乡,而不必让他带着训斥入睡。

孩子只想快乐,他不会理解父母担心他着凉的忧虑,因为他幼小的头脑还无法将游戏与着凉、发烧、病痛等联系清楚。所以,要顺着孩子的思维去看待事物和处理事物,千万不要幻想让幼小的孩子接受大人的思维方式。

睡前游戏如此,许多事情皆然。39健康网()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温馨絮语

大家的生日 儿子 4岁生日的转天,对妻子说:“昨天不是我的生日,是大家的生日。”妻子说:“为什么?只是你自己过生日呀。”

“可是,生日蛋糕却是大家一起吃呀……”

◎………………………………………………………………………………

小树快长高了 走在路上,儿子尿急,自己跑到一棵树下面解决了。然后掉过头对妈妈说:“妈妈,小树快长高了。”

◎…………………………………………………………………………………

当爸爸 儿子说:“我要当爸爸。”妻子说:“你长大了就能当爸爸了。”儿子说:“那样爸爸不就当不了爸爸了吗?”妻子说:“爸爸那时就应该当爷爷了。”儿子说:“还是不行,那爷爷该不高兴了。”

◎………………………………………………………………………………………

保温杯 冬天到了,妻子给儿子买了一个保温杯。倒完水后,儿子迟迟不喝。妻子问为什么,儿子说:“它在保温呢,保完温再喝。”

◎…………………………………………………………………………………………

哪个省力 我开玩笑地问儿子:“你将来结婚后是要男孩子还是女孩子呀?”

儿子问:“哪个省力?”

我说:“当然是女孩子了。”

儿子说:“那就要女孩子吧。”想了想,又说: “不,我什么孩子都不要,太累了。”

◎………………………………………………………………………………………

破王冠 儿子随手涂了一个东西,递给我,说:“这是我画的王冠。”我认真地告诉他哪里应该改进。儿子不以为然,说:“我画的是破王冠。”

◎…………………………………………………………………………………………

谁最亲 我逗儿子:“你和谁最亲呀?”

儿子说:“第一是妈妈,第二是奶奶……”

我说:“我呢,我要排第三吗?”

儿子想了想说:“男人排一队,女人排一队。”

◎…………………………………………………………………………………………

肚子很鼓了 一位大腹便便的欧阳伯伯一天来家里吃饭,吃完一碗,我劝他再吃,欧阳伯伯说:“我饱了。”

儿子说:“我看他是很饱了,因为他肚子很鼓了。”

◎……………………………………………………………………………………

伤心与心热 欧阳接我出去吃饭,儿子也要去,因为我俩要谈事情,不方便,所以我不想带儿子去。我走后,儿子很难过,哭了好半天,对妻子说:“我可伤心呢。”

我是听着儿子的哭声走的,越走越不安心,便决定还是带他去,转回来接他。儿子破涕为笑,说:“我的心热了。”

◎……………………………………………………………………………………

买车省钱 儿子对妻子说:“我们买车吧,有了自己的车就不用坐出租车了,省钱。”

◎……………………………………………………………………………………

理想 妻子问儿子:“你长大了想当什么?”

我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挺崇高的,他便说:“先当爸爸。”

◎……………………………………………………………………………………………

我很快乐 我们每天去幼儿园接儿子时,见面的第一句话便是:“今天你快乐吗?”一天,来京的奶奶去接儿子。那天,儿子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告诉我们:“妈妈,爸爸,我今天很快乐!”

◎………………………………………………………………………………………

免费游戏 一天,儿子随妻子逛商场回来,一进门便兴奋地告诉我:“我玩了好多电子游戏机呢,所有的都玩过来了,玩了一个多小时呢。”

我说:“那得花多少钱呀!”

儿子满脸不以为然:“玩就玩呗,还花什么钱呀!”

我笑了:“怎么可能不花钱呢!”

我看到妻子在一旁挤眼睛,便没有再说。后来妻子偷偷告诉我,那些都是大孩子玩的游戏机,儿子不会,所以一枚玩游戏的硬币也没有买,但每个游戏机的屏幕有自动变幻的画面,儿子坐在前面手忙脚乱地按各种钮,看着画面变幻还以为是他自己操作的呢。

◎………………………………………………………………………………………

合作 儿子住在奶奶家时,陪他玩成了奶奶要付出重体力的工作,但也有得以休息,并由儿子陪奶奶玩的时候。奶奶爱玩电子游戏,又怕儿子抢,谁知儿子只是喜欢看屏幕上变幻的画面,所以奶奶玩时他就坐在一旁助阵。这样一来两全其美,不亦乐乎。

◎…………………………………………………………………………………………

言情剧 奶奶爱看言情剧,儿子“非典”时期在奶奶家住了一个半月,天天晚上奶奶抱着儿子看电视。回到北京后,儿子便常冒出这样的语汇:我爱你,我好爱你呀,我要永远和你在一起……

◎…………………………………………………………………………………………

学“化学” 一天,我问儿子:“你长大了学什么呢?法律、历史、文学、数学、物理、化学……”

儿子打断我:“我要学化学。”

我说:“咱们家还真没有学化学的呢。”

儿子说:“我知道了,咱们家没有那么多纸。”

我说:“化学和纸有什么关系呀?不需要纸呀。”

儿子说:“我明白了,是在黑板上画。”

我这才恍然大悟,爱画画的儿子以为化学是“画学”。

我说:“化学也不是在黑板上画。”

儿子有些吃惊:“直接画在书上呀?!”

◎……………………………………………………………………………………

◎ “非典”时期的快乐爸爸

2003年 4月,“非典”疫情明朗化之始,我们急急地将孩子送到了天津的奶奶家。

没几天,我读书的大学自行封闭了,我被封在校外。妻子的报社也轮休了。我们去了天津,和母亲、孩子过一段时间。当时没有想到,半个月的天津生活,竟然使我体味到另一种人生的价值与境界。

母亲刚刚在天津近郊的一个新建小区买下一套复式公寓,装修好了尚未搬入,我们一家三口便先行住了进去。我带去厚厚一堆书,计划每天至少啃 80页艰涩的理论。

但住进后才感到问题严重,左邻右舍都在装修,吵得根本看不了书。我被噪音逼到屋外躲避,却意外发现在小区里散步是种享受。这是一个有着四千多平方米人工湖面的小区,可以荡舟其中;小区四处绿荫环绕,目光投到任何一个角落所见都是景观;网球场、健身房、儿童乐园、游泳馆、咖啡屋、壁球馆、花房等等,一应俱全。

就这样,我开始了一种陌生的生活,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生活。

我太习惯于紧张的生活了,总是给自己订出一堆阅读或写作的计划,然后逼迫着自己提前完成它们,从而为自己的勤奋、进取、敬业、惜时等诸多美好品德自我陶醉一番。紧接着,我又会订出新的计划,又逼迫着自己更早地完成它们……生活便在这样的周而复始中度过了一年又一年,我确实因自己的努力而取得了许多收获,我一直因此而自豪。

但是,我在那半个月被彻底改变了。

母亲每天打电话给我们,有一天她问我的儿子:“你们天天都做什么呀?”

儿子大声回答:“睡觉、吃饭、看电视、散步。”母亲又问:“还有呢?”儿子再答:“还是睡觉、吃饭、看电视、散步!”

确实,这就是我们一家那些天的全部生活。而最令我难以想象的是,我竟然乐在其中!

每天早餐后,携妻带子在小区里漫步,坐在湖边给儿子讲故事,和儿子一起在儿童乐园里玩沙子;午饭后午睡,起床后再到小区里漫步,或教儿子滑轱辘鞋,或滑船;晚饭后则躺在沙发上边看电视边吃水果,一看就是三四个小时。

我从来没有这样看过电视,我们家的电视机使用率极低。

儿童乐园里有一个跷跷板,妻子和儿子坐一头,我坐另一头,竟然可以起落得很好;我给儿子用纸折了一条小船,放到湖中,沿着岸边追跑着看风将它刮到湖的对岸;儿子玩沙子的小勺,每天用后都藏在沙池的一个角落,根据周围事物设定一个记号,于是,每天儿子都可以玩一遍“找财宝”的游戏,一天竟然找不到了,儿子很伤心,我则借口回家取水喝,悄悄地从厨房里拿了一个勺,“变”出来给了儿子一个惊喜;小区门口是一大片空地,有许多人专门来这里放风筝,我们也买了一个放高了,交由儿子“掌舵”,但牵力太大,他几次握不住

连轴刮跑了,我们一家三口便在后面大呼小叫地追……

儿子对小区里的路标发生了兴趣,我开始教他去认那上面的汉字。虽然早就为儿子买过一套识字卡片,但由于生活的忙碌只教过他很少几个。此后的一些天里,我每天分三次,每次半小时,坐在阳光下给孩子上“语文课”。短短十天,他竟然记住了将近 200个汉字,连我也颇有成就感,觉得将来可以当名好老师。

和儿子玩,便是我那些天的生活轴心,几乎忘记了计划中那一堆要读的理论书。意外地,我得以连续几天全身心放松地和孩子玩,将我的社会角色彻底抛到了脑后。这种原本是意外事件强加给我的生活,却使我陶醉其间。

世界为我打开了另外一扇窗。我原本知道这扇窗外是有风景的,但我一直对自己说,那风景不属于我,因为早在少年我便定下“要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因此必须放弃许多。但此时,我却分明被这平凡的快乐所包裹、所浸泡、所感染和感动。

因为我常年住在北京,所以一年间见老母亲的次数极有限,在这个特殊时期,我却可以随时打一辆车,去找老母亲聊天。同母亲坐在一起,我仿佛又回到了幼年时光,回到了依附在母亲膝下的日子里。看着苍老的母亲,好几次我的眼里突然涌上泪水,因为我想到,“非典”过后我与她将再也难有这样悠闲的相聚。我只能暗暗祈祷,让我的母亲长寿。对于孩子来讲,即使见不到母亲,只要知道母亲“在那里”,也是一种安慰。

妻子不止一次对我说:“虽然你这段时间看书少了,但我觉得很幸福……”

有一则流传很广的故事,讲一个渔民在捉到足够当天吃的鱼后便躺在海边晒太阳,一个城里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捕更多的鱼以便存更多的钱以便有一天可以富裕到不必捕鱼而是躺在海边晒太阳,那位渔民反问道:“我不是已经躺在这里晒太阳了吗?”我也开始质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不断地求“进取”又是为了什么?什么才是生活中最本真、最纯净的快乐?书是要读的,事情也是要做的,但是,我们是否真的应该将自己锁在上面,以至于连亲子之情都不能很好地享受?

5月中旬我们一家都回到了北京。暂时我仍没有获准返校上课,儿子也没有送幼儿园,妻子上班了,我成了一个居家带孩子的男人。我会将儿子看电视、午睡,以及晚上睡后的时间用来读书和写论文,而在他需要我的时候,认真地陪他玩。他已经认识近 300个汉字了,可以读简短的小故事。而且,我们还一起学会了在电脑上画画,我买回这台电脑 3年多了第一次用它画画。

我在一旁提示着,儿子画了“爸爸妈妈和我”,那是一家三口在一个湖边拉着手玩耍的画面……

儿子还画了一幅“我和奶奶”,我将这些画通过电子邮件发给天津的老母亲,我相信她也正同我们一起感念着那段“非典”时期的幸福生活……

现代社会被指责为将人异化了,我们总是以结果,甚至数字来评价自己生命的价值,对“事业成功”的强调与追求成为重要的时代症。

交换理论家霍曼斯提出“成功命题”:个人的某种行动越是经常地得到相应报酬,他就越可能重复这一行动。而我们今天身处其中的社会,总是会对追求“成功”的人给以更高的报酬,而对那些在平凡生活上投入时间与精力的人,视为一种支付过多、回收过少的非理性行为。这样的价值观内化于我们的内心,使我们几乎无法不按霍曼斯“价值命题”来行事: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他就越可能采取该行为。

我们所尊崇的,是韦伯定义的工具理性,而非价值理性。但是,科恩又告诉我们,理性不能解决一切烦恼,所以人有时需要周期性地退回到强调亲属、宗教信仰等“象征”的生活中,成为一个“双向度的人”。

在“非典”这个特殊时期,某种意义上我从固有的社会生活中部分分离出来,得以幸运地体味到另一种“价值”,一种更令我体味到生命本真的价值。39健康网()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 心永远悬着

一天,儿子带回家两张彩纸,说老师让父母分别写上对孩子的祝福,要拿回学校布置墙面。我和妻子都写下了很多祝愿的话,但第一句话,不约而同地都是:“祝儿子健康地成长……”

和一位朋友谈到儿子,我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我老得死去之前,能够一直看到儿子健康地活着,最怕的事情便是他出点儿什么事了。”那朋友也有一个儿子,她说:“同感。”

为人父母者,当然难免望子成龙,难免在孩子身上投注许许多多的希望,但这一切都基于最基本的一点:孩子平平安安地健康活着。

无数个夜晚,被噩梦惊醒,都是儿子出事了。有一次去海边玩的机会,从知道的那一刻起,我脑子里就闪出这样的念头:千万不要出事呀。没两天,便梦到正和儿子在海边玩,海浪卷过来了……迷信的人会说,这样的想法与梦境都是不吉利的。但是,父母那颗悬着的心,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便再也难以放下,总担心他会出事,总怕万虑中还有一点点闪失。遇到甚至想到什么险境,第一个念头便是:保护好我的孩子!

生养孩子前,在电视或报纸上看到孩子受到意外伤害的报道,并不会有太强烈的情绪反应,但现在不一样了,许多案例会在脑子里长期盘旋,经久不去。某个孩子被公园石雕砸死了,某个孩子从学校二层的护栏处掉下摔残了,某个孩子游泳时淹死了,甚至,还有一个孩子课间被同学捅胳肢窝逗着玩,竟然笑死了……所有这些都令我们心惊胆战,我和妻子都会互相通报着这样的信息:外面是不安全的。

一次我去幼儿园接儿子,便楼上楼下巡视了一圈,看是否有从二楼掉下的隐患。这颗悬着的心是否会在孩子长大之后放下呢?今年,我的老母亲 68岁了,我这个儿子也已为人父了,她还总会在电话里叮嘱我:注意安全……父母最受不了的,便是孩子出事。所以,父母总是恨不得多长出几只眼睛,总是把眼睛瞪得大大的,恨不能一刻不离地跟着孩子。为人父母,便意味着你的心要永远悬着,直到你自己最后不得不闭眼而去……

◎ 我喜欢你

一个在赞美中长大的孩子,也很自然地学会了赞美别人。儿子喜欢被人夸,也喜欢夸别人。

一天早晨起来,儿子便一个劲儿地对妻子说他是如何地喜欢妈妈,妻子问:“我漂亮吗?”

儿子答:“你的眼睛很漂亮,你的鼻子很美丽,你的嘴唇红艳艳,你的脸蛋特别白……”

他有一天一遍遍地对我说:“我喜欢你,我很喜欢你。”

我问:“很喜欢是怎么喜欢?”

儿子说:“就是爱你呗。”

春节去天津奶奶家,见到谁都说“我喜欢你”,讨得人人爱他,然后便哄着人家给他讲书,陪他玩。做过老师的舅奶奶故事讲得最精彩,儿子跟舅奶奶也最“腻乎”,拉着舅奶奶的手,不断说各种甜蜜蜜的话,哄得舅奶奶给他讲了一本书又一本书。晚饭后该回家了,舅奶奶都不忍心走,说:“我走了这孩子准哭。”便又给他讲书,从 7点推到 8点,8点推到 9点,最后走时还在担心儿子哭闹。

没想到,舅奶奶刚走,儿子便爬到了奶奶身上,说:“我喜欢你。你给我讲书吧。”

奶奶问:“你喜欢我什么呀?”

儿子说:“我喜欢你的白头发,我喜欢你的洋葱脸,我喜欢你的小眼睛,我喜欢你脸上的皱纹……”弄得奶奶哭笑不得。

即使是一个乖巧的孩子,也难以弄清大人的喜好。39健康网()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 “学生银行”事件的“另类观点”

山西省大同市某学校门口的商店,鼓励学生们来这里存钱,提供了种种方便他们支取与就地消费的方式,使学生通过在那里存钱可以便捷、便宜地买到那里出售的商品。学生们还可以支取这些钱去网吧等场所消费。

这种鼓励的结果是,很多学生纷纷从家里偷钱,去存入那个商店。

一家杂志的编辑告诉我这件事,请我谈一谈对儿童保护的看法。

当我需要对此作出观点表态的时候,我不清楚的是,这家商店是否明确或含蓄地告诉孩子们:你们可以去偷父母的钱?

如果没有这样暗示或鼓励,而仅仅是诱导学生们来存钱,我认为此店无任何过错。毕竟,存钱是一种良好的习惯,符合我们社会的传统美德。至于消费,也同样符合我们正处于其中的这个消费社会的道德标准,不消费便没有社会的快速进步。

至于孩子们,已与过去的孩子不同了。过去的孩子花几百几千要惊呆旁观者,而现在的孩子往往可以从家长那里得到不少的钱,还有丰厚的“压岁钱”,所以,没有人仅仅会因为一个小孩子存入或花掉几百几千元吃惊。

或许有人反驳说:那商店即使没有明示或暗示,潜意识里也是希望孩子们弄来尽可能多的钱存入自己的账户的。

那么我们也可以反驳说:将尽可能多的钱弄进自己的口袋,不仅是那商家管理者的潜意识,也是我们所有人的明确的意识,没有任何过错呀。如果我们连潜意识都要追究,这世界上所有人都是犯罪者了。所以,判断一种行为是否有过错,在于具体实施了什么,而不在于“想”的是什么。如果所做未犯法,即使想的再恶浊,也不能奈何人家。

又有人会反驳说:可是这商家毕竟对未成年人提供了诱惑呀,未成年人的判断与自我把握能力太差,提供诱惑便是不负责。这里要区别“诱惑消费”与“诱惑偷窃”的区别,前者同样是过错的,但即使是施加于未成年人有一定的道德上的质疑与争论,也不具备法律上的“过错”。

我所真正感兴趣的是,为什么当这类事件发生的时候,人们的目光、舆论的焦点都要集中到商家这类“社会诱因”上?仿佛提供诱惑者要承担一切责任似的。

我相信不可能那所学校的所有孩子都回家偷钱存入那个商店,这样做的孩子肯定只是少数。为什么大多数孩子不受社会上的诱惑,只有少数受诱惑呢?这正说明诱惑本身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家庭与学校的教育未能先行一步,占领孩子的头脑。

自己没有先培养好孩子,出了问题就把责任都推到外面,这不是负责任的父母与学校。这种习惯的推诿方式也必将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我们必须牢记的是:这个社会中永远存在着诱惑,诱惑是永恒存在、不可避免的。那些不被诱惑所误的人,是因为他们自己有定性,而不是因为没有诱惑。39健康网()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 裸女玻璃门与儿子的性教育

新房子装修中,挑选卫生间墙壁瓷砖的时候,我和妻子便留意要挑选几块裸女洗浴图案的装饰砖做搭配,可惜一直没有找到大小及形状与其他墙砖配套的,只得放弃。

挑选客厅通往阳台的玻璃门的玻璃时,我在玻璃店中眼睛一亮,发现了雕花与磨砂图案的玻璃,而具体图案可以自选。

我直接向店主索要裸女图案的花式,得到一个大样本,一页页翻看。

我最初圈定在几幅世界名画的仿制品上,如安格尔的《泉》,还有《大浴女》、《出浴的维纳斯》等,但最后还是决定放弃。因为少年时曾立志要当画家的我,虽然最终成为画家无望,但对这些名画耳熟能详,早已在头脑中印有根深蒂固的印象,我担心雕刻玻璃的工艺有太多的走样,让我看着心里堵得慌。

最后我选定的,是一位长发裸女,一手遮乳,一手遮着阴部。

这画面似曾相识,接近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常见的维纳斯造型,好在并非明确模仿某一幅名画,即使工艺做得不好,我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独立的创作。

选定了,心里很高兴。这裸女,完全是为 4岁多的儿子选的。

我曾写过一组谈性教育的文章,其中有一篇提到,家中应该摆设与孩子性别相反的成年人的裸体艺术品,使之从小便打破对异性身体的陌生感。同时家长又可自然地由艺术品引发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从而有助于孩子从小树立科学的性观念与性知识。

我这样鼓动别人,自己当然也身体力行。

炎热的夏季,我偶尔会在家中裸体。儿子曾询问过关于我身体的一些问题,如为什么“小鸡鸡”那么大,为什么长毛等等。但仅几天,孩子便视而不见。妻子洗澡前后及更衣时,也会很自然地在儿子面前裸体,从不回避,儿子也从未表现出任何好奇。因为这些都是从他一两岁时便养成的习惯,如今 4岁多的儿子对于两性身体的差异已十分清楚,知道男人和女人都有乳头和乳晕。

一位人体摄影师曾为我拍过一组裸体照片,儿子看到了,说:“爸爸,你这些照片还真好看。”他甚至都不会对我没有穿衣服发生任何兴趣。

我想象着随着儿子的长大,会如何指着那个玻璃门的裸女同我进行一场父子对话:

“爸爸,为什么要把不穿衣服的女人刻在门上呀?”

“为了欣赏人体的美呀。你不觉得她的身体很美吗?”

“美当然美,那她为什么还要用手遮住乳房和阴部呀?”

“因为这个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认为裸体是坏事情。人们把性器官看得过于神秘,总要遮遮挡挡,其实这些部位都是如我们的头、手、腿一样的器官,没有什么两样。所以,你要批判地看待这幅玻璃画……”

“我想知道她遮住的部位是什么样子的。”

“可以呀,爸爸这里还有许多本画册。”

“那为什么平时人们都要穿衣服呀?”

“这个社会上存在着很多思想不纯净的人,他们不懂得自然的人体的纯净与美丽,会去伤害裸体的人。所以,这些美的人体只能在私下,或艺术品中展示了。这其实是人类的一种悲哀。”

由玻璃画引出的性教育可能还会进一步:

“那些思想不纯净的人会怎样伤害裸体的人呀?”

“男人会去污辱和强暴女人,他们看到裸体首先想到的便是性。而事实上,裸体不等于性。”

“什么是性呀?”

“当两个人很相爱的时候——通常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他们渴望更亲近对方,便会通过身体的接触来表达这种爱情。只有当这种行为是双方自愿的时候,性才是美好的。而且,性应该发生在 18岁以上成年人之间,因为性需要为对方负责……”

“他们的身体怎么接触呢?”

“男人的阴茎会插入女人的阴道,也就是画面中女人用手遮住的这个部位,这便是做爱,是成年人间爱情的一种表示。”

……

我坚信,在这样的性教育下长大的孩子,会是健康、负责的孩子。

儿子的“丰富性知识”由他 3岁时的一则逸事可见一斑。有一天家中正巧有客人来访,那客人同他开玩笑说他是由淘气的猴子变来的。儿子当即反驳说:“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客人被他这大人般的措辞逗笑了(其实这完全是儿子模仿我平时说话的口气),问他是从哪里来的。儿子说:“我当然是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呀,你不也是从你妈妈肚子里出来的吗?”

对孩子负责任的父母,性教育应该从点滴做起。39健康网()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宝宝呵护
生活护理
急救措施
体检免疫
母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