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宝护理 > 生活护理 > 做好沟通,让孩子得到更好医疗

做好沟通,让孩子得到更好医疗

来源:育教家    阅读: 7.98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疾病能否得到正确合理的治疗,医师要下正确的医疗判断是个很重要的关键。而这个医疗判断来自于搜集需要的相关病史信息与检查结果,加上医师的学识与经验,形成专业的判断,再依此做治疗计划,给予医疗照顾建议。

所以对于病童的任何疾病,除了医师专业的问诊与身体检查之外,更需要来自于家长清楚的“代言”,才能让医师的判断更准确,毕竟许多孩子不一定能清楚表达,更别说襁褓中的婴孩。代言人的特色,就是在一定时间内能让人了解想传达内容,而生病发生的过程,便是医师做医疗判断的重要诊断依据。提供的信息愈模糊、错误,或前后不一,或每个人说法不同,都会影响医师的专业判断。

做好沟通,让孩子得到更好医疗

因此在带孩子去看病前,需要事前的准备,家长要搜集好重要正确的信息,以及整理要询问的问题。提供正确的信息是要让医师对症下药,这些可能要先询问直接照顾孩子的亲友、保母等人,或是在学校的情况等等。而家长问重要的问题,是要确定自己跟孩子返家后能顺利治疗、照顾与观察。

起承转合说清病情

每一位医师个性不同,就诊时会有不同的互动,找到符合自己个性,互动良好,自己信赖的医师很重要。看一下医师门诊病患人数,可以估计看诊会用多少时间。了解看诊时间的长短,可以知道自己有多少时间来互动,时间不多时,要记得挑重点、按照时间发生的顺序,有效率的说明清楚。

如果有足够时间,说明病情可以参考“起承转合”的概念,“起”先说明有哪些症状,“承”说明这些症状的变化,“转”则说明经过哪些处理或治疗、效果如何,最后“合”就说明目前的病情状况。

除了意外发现或是健康检查结果有问题,不然大部分的疾病都先有不舒服的症状,才会发现不对劲。清楚说明有哪些不舒服的症状很重要,常见儿童症状例如:咳嗽、流鼻水、鼻塞、呕吐、拉肚子、肚子痛、发烧、食欲不振、活动力变差、头痛、呼吸喘、抽筋、不肯走路、短时间内突然体重减轻等等。症状的表现方式与严重程度的描述很重要,例如:发生情况多严重?发生的频率?发生的部位?(有固定吗?还是会改变?)何时发生?(跟进食、睡眠或活动有关吗?)每一次发生时会维持多久?发生时怎么办?如何处理?有无改善?有时复杂的症状,可以提供书面的记录与说明,方便了解。

要确认医师的说明

之前使用过的治疗,要让医师知道,这样医师才有办法参考之前治疗的疗效,予以适当调整,毕竟每个人体质不同,就算医师开一模一样的药物,每个人的反应与副作用皆不尽相同。而且一些疾病经过治疗,症状会有所改变,医师需要这样的信息来判断现在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疾病的发展。如果有对药物过敏,记得每一次看诊都要告诉医师。

在就诊结束前,家长要确认自己是否了解重要内容,如果医师没说明,自己又不了解,一定要记得询问。可以分成疾病情况、治疗方式与观察重点来了解。疾病情况包括生什么病、会不会传染等等是基本要了解的部分。治疗方式包括药物与非药物部分:药物如何服用?何时可以停药?可能的副作用?有无特殊用药,像抗生素或类固醇?非药物的部分,则包括饮食、活动等注意事项。观察重点则是经过治疗以后要注意的情况,有哪些情况表示疾病有恶化,需要提早回诊,或甚至到急诊或大医院处理,以及是否还要门诊回来追踪。

双向良好的沟通是孩子就医时重要治病的关键。这些建立在双方有正确的观念,以及彼此的信任,很多人面对医疗的专业都会紧张或焦虑,因而不敢多问问题,但是家长是孩子重要的“代言人”,也是病童与医师之间的“桥梁”,让双方的沟通更顺畅清楚,对于疾病的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医师的专业治疗建议,要有病童与家长的合作,才能成功完成治疗;而医师也需要学习如何用简单、容易了解的说明,让家长能明白如何面对疾病的挑战。照顾孩子健康是医疗团队与孩子家长的共同责任,一起努力合作,才有办法得到最好的治疗。

宝宝呵护
生活护理
急救措施
体检免疫
母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