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3-6岁 > 学龄前教育 > 情绪5:该如何与孩子语言沟通?

情绪5:该如何与孩子语言沟通?

来源:育教家    阅读: 1.16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这一篇讲父母与孩子的对话沟通。其中语言能力重要,但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因素是我们的聆听方式。我们太习惯于快速评价和给出意见,并不习惯于真正的聆听彼此的心。

【经典说】

《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

情绪5:该如何与孩子语言沟通?

对于孩子的情感信息或问题信息,最有效、最有建设性的回应方式之一是使用“敲门砖”或“继续谈话的邀请”。

这些回应中不包含任何听者自己的想法、判断或情绪,却邀请孩子分享他自己的想法、判断和情绪。它们为他打开了一扇门,邀请他开口说话。

情绪5:该如何与孩子语言沟通? 第2张

儿童和青少年对这些敲门砖的反应会令父母吃惊。孩子会感觉受到鼓励,与父母更加亲密,敞开心扉,倾诉他们的情绪和想法。

积极倾听远比被动倾听(沉默)更为有效,它是使信息的“传送者”与“接收者”建立关联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接收者与传送者同样积极。

情绪5:该如何与孩子语言沟通? 第3张

在“积极倾听”中,信息的接收者试图了解信息传送者的情绪或信息的含义。然后他把自己的理解转化为他的语言(编码),反馈给传送者进行求证。

接收者并没有发出他自己的信息,例如一则评价、意见、建议、推论、分析或质疑。他只是把他对传送者的信息含义的理解反馈回去,不多也不少。

情绪5:该如何与孩子语言沟通? 第4张

很多人认为他们可以消除自己的情绪,方法是抑制它们、忘掉它们,或者想些别的。

实际上,当人们受到鼓励,坦诚地说出困扰他们的情绪时,这种情绪才能得到释放。

“积极倾听”正是促成这种精神宣泄的办法。它能帮助孩子弄清他们自己的情绪。在他们说出自己的情绪后,这些情绪常常会奇迹般地消失。

情绪5:该如何与孩子语言沟通? 第5张

“积极倾听“能帮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我们知道,当人们可以“把问题说出来”时,会比仅仅在心中思考想得更加透彻,并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晴妈说】

前几篇我们一直说情绪是信号,

其实是最好的相互理解的时机,

但我们常常太急躁,把时机错过。

对于沟通,其实最重要的第一步,

是判断对方内心的需要是什么:

是被聆听、被爱护,还是要建议。

情绪5:该如何与孩子语言沟通? 第6张

当我们看到有人哭泣,本能反应:

如何止住哭、让Ta不要哭了?

如何惩治、让Ta戒掉这种毛病?

如何转移注意、让Ta忘掉感受?

这些本能反应都直奔解决方案,

并没有试图去了解背后的缘由。

我们往往忽略的是,解决之前,

情绪首要的需求是被人理解。

情绪5:该如何与孩子语言沟通? 第7张

而另一方面,若对方真的有困扰,

想要一些策略,想要实际的帮助,

若只给几句安慰,对方也会失望。

那该如何知道对方想要什么呢?

最好不忙着下结论,先去聆听。

每个人在每个情形中可能都不同。

聆听,是真正想要听懂对方的心,

是抱着开放的态度,鼓励对方讲。

情绪5:该如何与孩子语言沟通? 第8张

那该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聆听呢?

促进交流最重要的一点是回应性,

当说者发出信号,听者表示响应。

压制或转移,都不是好的回应。

今天我们介绍的“积极聆听”,

是一种向对方求证的开放态度。

可以回应“我理解你是这个意思”,

也可以回应“你是这个意思吗?”

情绪5:该如何与孩子语言沟通? 第9张

积极聆听可以复述,也可以提问。

目前P.E.T.已经有很多训练营,

父母可以接受更多对话的培训。

有的父母刚接触会觉得技巧难,

在这里,晴妈觉得技巧不是核心

核心的还是基本的对话态度。

态度是不要预设答案和轻易评价。

任何品头论足都会把倾诉堵回去。

情绪5:该如何与孩子语言沟通? 第10张

为什么轻易评价会把倾诉堵回去?

因为当一个人试图表达自己,

他最想说的是自己的感觉和逻辑,

如果说的人还没有把感觉说清,

听者一下子弹出自己的评价,

那么倾诉者立刻会感到不被理解,

倾诉的愿望也就立刻被压回去。

积极倾听是努力接收孩子的思路。

情绪5:该如何与孩子语言沟通? 第11张

那怎样知道是不是理解对了?

一方面是孩子自己给出的反应,

如果父母描述或询问得正确,

孩子多半会认可,情绪会平息。

另一方面是父母自己心里问自己,

我能完整叙述孩子的心理过程吗?

我能把每个环节向他人讲明白吗?

这样的假想可以发现哪里还疑惑。

理解,是迈向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理解之后,通常都有释然的轻松。

情绪5:该如何与孩子语言沟通? 第12张

为什么要这样费劲用语言沟通?

最重要的是,孩子会从中学会表达,

而表达能形成自我观察和自我概念。

孩子用语言描述发现自我的形状,

我们也通过他的表达看清孩子的心。

语言是有魔力的,它让人学会思考。

一旦对话开始了,双方调动思维,

情绪的冲动也就容易被理智取代。

能够启动对话,是智慧处理的开端。

学龄前健康
学龄前营养
学龄前教育
学龄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