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3岁 > 幼儿教育 > 爸妈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

爸妈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

来源:育教家    阅读: 2.1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有一次谈到当孩子对弹钢琴失去兴趣时,到底要不要逼着孩子继续练琴。爸爸妈妈得让孩子知道,这世界上的事,没有哪一件是不坚持就能成功的,他现在不坚持练琴,以后什么事都不能坚持怎么办?

这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让人想到一个非常不好的场景:孩子每天被大人各种各样的大道理压迫着,只能不停地做出他最不愿意的妥协——你有理,我认输!

01 / 亲子沟通中,强势的父母,弱势的孩子

我们经常能看到比孩子高大很多的爸爸妈妈,对着孩子大吼大叫,而孩子要么哇哇大哭,要么委屈地遵从。

在家庭沟通的模式中,孩子与爸爸妈妈相比,显然处于弱势:

他不及父母年长,不及父母生活阅历丰富,不及父母有学识,小的时候,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及父母,而且一些家庭伦理观念也不断告诉孩子,你跟父母顶嘴、辩驳是不对的。

而父母,显然拥有绝对强势的地位:

比孩子年长,比孩子给有阅历,无论学识如何,总会比幼儿、儿童、少年阶段的孩子多一些;懂得很多大道理,教育起孩子来能滔滔不绝,无论大事小事,都能讲出孩子必须得遵从的人生哲理来。

而且父母还拥有另一个天然优势——一般的家庭伦理观念的支持。

爸妈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

02 / 享受强势地位的爸爸妈妈

很少有爸爸妈妈乐于放弃自己的优势地位,放低姿态,和孩子平等沟通。甚至大部分爸爸妈妈在和孩子的沟通中,无比享受自己的优势:

他们擅于使用角色的优势:“我是你爸/妈,你得听我的。”

擅于使用学识的优势:“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你得听我的。”

擅于把对孩子的爱当成工具:“我都是为你好,你得听我的。”

这样的沟通模式,对孩子无疑是碾压式的:

无论他是否喜欢父母的要求,他都得无条件接受;

无论他有多少自己的理由可讲,都很难得到充分表达的机会;

无论父母的要求对他来说有多艰难——比如每天坚持弹他并不喜欢的钢琴,他都得屈从于爸爸妈妈那些“有益人生”的大道理,默默隐忍、无奈坚持。

我曾经很多次看到过在外面摆出强势姿态训斥孩子的父母,他们的脸上无一例外地有一个共同的表情,就是“得意”——看,我管孩子多有办法,孩子多听我的!

03 / 不断发生的冲突

当然,父母的强势沟通,并不总能顺利进行。

在孩子小时候,可能会遭遇孩子哭闹、发脾气的等形式的抵抗,在孩子大点之后,可以遭遇孩子顶嘴、辩驳、拒绝执行命令等形式的抵抗,于是冲突就不断发生。

爸妈认为孩子坏脾气、不懂事,不听话、叛逆,孩子则认为父母不许自己表达意见、不懂自己、家长制、不开明。

这些冲突,在一些家庭中会成为常态,甚至延续到孩子的青年时代、孩子三四十岁之后。

它产生两个很糟糕的后果,一是亲子关系极度紧张,孩子大人都享受不到让人放松、愉悦的关系,二是碾压式的沟通模式在家庭中代代相传。

04 / 四种不同的沟通模式

美国专门从事沟通研究的学者罗纳德·B·阿德勒在他畅销全球40年的名著《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中,将家庭沟通模式,用“谈话取向”和“遵从取向”两个维度,划分为四种。

谈话取向:

“指家人在讨论各种各样的话题时有多开放。有高度谈话取向的家庭,他们交流不仅更自由、频繁、而且是自发的。这和谈话取向较低的家庭有很大的不同,在后者那里很多话题都是禁忌,除此之外的话题也只能用一种限制的方式被提出来。”

“有高度谈话取向的家庭把沟通视为一种表达喜爱和愉悦的方式,并借此获得放松。”

遵从取向:

“指家人强迫彼此的态度、价值观和信仰保持一致的意愿有多强。高度遵从的家庭管理沟通的目的在于寻求和谐、避免冲突,促进相互依存,以及取得服从。在这样的家庭里,成员之间往往是等级分明的,处理冲突的策略以避免和体贴为特征也就不足为奇了。相比之下,具有较低遵从取向的家庭相信个人的成长应该得到鼓励,并且单个成员的利益要比整个家庭的利益更重要。”

这两个维度,将家庭沟通模式划分为四种:

一致型家庭:高谈话取向、高遵从取向。既承认且保留权威的压力,又存在公开沟通的强烈意愿。

多元型家庭:高谈话取向,低遵从取向。沟通是充分开放的,并不要求对权威的遵从。

保护型家庭:高遵从取向,低谈话取向。强调服从权威(父母),不鼓励公开讨论。

放任型家庭:低遵从取向,低谈话取向。既不强调服从,也不重视讨论,所以成员之间会出现一种互不关心、态度冷漠、拒绝沟通的状态。

对照这四种模式,“你有理,我认输”的碾压式亲子沟通模式是哪一种呢?没错,保护型。这也正是大多数中国父母认为自己为孩子操碎了心,而孩子却不断出现“叛逆”现象的根本原因。

爸妈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 第2张

05 / 在与孩子的沟通中,父母应该学会的事

认为,对于大多数中国父母而言,要达到与孩子的良好沟通,需要做的,是提高自己与孩子相处时的“谈话取向”,降低与孩子相处时的“遵从取向”。

(1)给孩子更多的话语权,允许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2)倾听孩子的意见,并考虑孩子意见的合理性;

(3)不要求孩子绝对遵从自己;

(4)学会适当的让步、妥协,让孩子的部分意愿,能够实现;

(5)通过和孩子的沟通,达成对大部分事情的一致意见。

这样,父母和孩子,才能达成良好的沟通,而不会让孩子时刻处在父母权威的碾压之下。

总之,沟通是双方的事,良好的亲子沟通,本质上是一种合作,双方的意愿,都需要得到表达和尊重,而不是孩子必须无条件地遵从父母。

带两个孩子的经验,也让我们坚定地相信,看到孩子的意愿、倾听孩子的意愿、不用父母的权威碾压孩子,才能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自由、愉悦的成长环境,而且这种环境,对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孩子的心智健康,显然更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