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3岁 > 幼儿教育 > “臭美”不是坏事,不让孩子“臭美”才是问题

“臭美”不是坏事,不让孩子“臭美”才是问题

来源:育教家    阅读: 2.3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关于孩子臭美是不是好事?孩子就是想要涂我的口红,穿我的高跟鞋,想要拿水彩笔画眼影,家长该怎么办?

谈起孩子上幼儿园后看了冰雪奇缘电影后,就好像中毒一样,除了反复要看那部电影之外,还每天要求着能够模仿Elsa,拿水彩笔画眼影,穿公主裙。

她很困惑的地方,在于是不是迪斯尼电影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出了问题,导致孩子过早接触成人化的东西。面对孩子这种“想涂口红、穿高更鞋、画眼影”的行为,到底应该怎么改善,才能帮到孩子?

坦白说,孩子对人物形象感兴趣,并不只是女孩子才有的特例哦。

我家是两个男孩子,有段时间我因为商务活动需要,天天都是穿高跟鞋(平时我都是穿小白鞋)。平时放在鞋架上的高跟鞋,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一个摆设,但那段时间,两个孩子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天天晚上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拿着高跟鞋自己穿上去走两圈。

还有我在家里也有一个化妆台,里面放着我平时会用的化妆品,口红、眼影、眉笔、粉底等肯定不会少。

有段时间,孩子们也会打开我的各个化妆品认真的看,把口红当水彩笔用,或者尝试在自己手上涂画等等,我之前还专门写文说过这件事情哈,对于老母亲来说,看见家里的男孩子这样的表现,说没有过“惊涛骇浪”肯定是不可能的。

前两天学校组织传统活动日,给两个孩子准备了汉服。汉服的小男孩子款也是裙褂状的,孩子们特别开心,穿上去后狂跳舞说“yeah,终于穿裙子了!”

平时他们知道裙子是女孩子才能穿的,男孩子没法穿,但那天给他们穿上的时候,他们开心地穿了整整一天到处跑。

我介绍那么多我家两个孩子的事情,其实只是想表达一个观点:3~10岁的孩子,对成人的服饰、装扮、化妆品、高跟鞋、裙子等穿衣打扮好奇,是很正常且普遍的情况。

比如像明星,贝克汉姆的女儿小七、马伊琍的女儿爱马、戚薇的女儿Lucky等等(这些明星都特地撰文分享过这些“甜蜜的苦恼”);或者我们这些平常人家,无论男孩子还是女孩子,这一波的审美好奇,都很常见。某种程度上,这些表现也是孩子对自己的审美标准的持续完善。

孩子的审美敏感期

这是螺旋式发展的必经过程

蒙特梭利的理论里,便有关于审美敏感期的观察。审美的敏感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螺旋式发展的。

最初,孩子首先对吃的东西要求完美、完整。橙子必须得切片的,不能带一点皮;薯条不能折,长度得超过食指所长;饼干不能碎一个角,必须得完整没有一点缝……

接着,孩子对所用东西要求完美、完整。本子不能褶皱、水彩笔用了一次后就不够漂亮了;水杯不能有破损的地方,少了自己的名字贴就不是自己的东西……

然后便是对自我形象的要求需要完美。就是喜欢这个形象的衣服,即便是冬天也要穿上美美的白纱裙,舍不得脱下来,总是有一个发箍别在头上,对妈妈的口红和高跟鞋好奇……

最后便是对环境、内在气质、艺术品质等状态的完美要求等。孩子开始对儿童房的设计有要求,对自己的性格特征有鲜明的描述,再到自己的穿衣风格都开始有明确的标准……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孩子发现他/她所制定的标准被打乱的话,他/她会生气、发脾气和哭闹,变得非常执拗,不听劝。

但本质上,审美敏感期是孩子成长中,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孩子正是通过这样子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和调整,才最终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成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

一个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认真浸泡的孩子,长大后的审美标准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反之,如果错过了对这段敏感期的重视,那么要培养孩子自身的审美文化,其实也是很艰难的,甚至要花费大量时间的折腾。

我自己就有很深的感受。长大后我也时不时有这样子的感慨,同样是一幅图,为什么别人发现的角度就如此新奇,而自己却一点都看不出来呢?对于一些服装搭配,同样是两件平常衣服,为什么别人就能提出很棒的点子,而我怎么搭也就是那个样子。

可回想我的小时候,我似乎从来都没有这个环境,让我去思考这些问题。

上学的时候大多是校服,平时在家衣服也是爸妈挑选好的,小时候我还剪短发,更谈不上什么扎小辫子做做设计了,我一直“漠视”着看我身边的审美环境,我长大后在想要去学习这块,当然是费力的。

虽然美和艺术,在很多人生活中它并非刚需品,就好像调料,有了它自然是美味,但是没有它也不至于难以下咽、活不下去。

可是,追求美和艺术,却是人类和世界的天性,我们的社会整体都是持续在迭代自己的审美文化,即便是养育孩子本身,我们也是持续渴望更好、更新、更先进的方式,不是么?

“臭美”不是坏事,不让孩子“臭美”才是问题

如何和孩子谈“审美”?

让孩子从“臭美”转为“观察美”

意识到我家两个孩子开始有这些审美好奇心的时候,我也开始有意无意地给孩子渗透更多关于“美”的主题。

在和“臭美”的孩子讨论“美”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两个大原则:

◇ 不要排斥孩子的“臭美”行为

我们的孩子最早对美的萌发和好奇,一定是受到环境的影响。这里无所谓是受妈妈的装扮、隔壁邻居的小姐姐、还是受动画片的某个形象、某部电视剧里的造型所影响。

不管这个标准在成人看来,和自己所坚持的价值观有多么不一致,我们仍然需要尊重孩子这份最早的喜好。喜欢了就是喜欢了,喜欢本身是没有错的啊。

允许孩子可以“臭美”,理解孩子之所以“臭美”的原因,用平常心去看待这个过程,这是基础。

◇ 多和孩子谈谈“如何理解美”

孩子最初对美的好奇,会从表面的形象开始。我就是喜欢这一个配色、喜欢这一款衣服,喜欢某一项独特,这些都是孩子最早期对美的认知的呈现。

但是为什么每个人的审美观,总是会有差异,这里也涉及到了家庭氛围中我们对美的讨论深度和广度。

对低幼孩子来说,对美的理解不需要上升到人文艺术专业。让低幼的孩子感受到,美是开放性、多元性的接纳和包容,更为关键。这也是人文艺术的基础。

我经常和孩子讨论的关于美的主题,其实不外乎三个层面:自我、他人和世界。

针对自我:“我是特别的,我是我自己”

孩子很多时候,穿上了一件心仪的服装,就会幻想自己是对方。比如我家弟弟有段时间很喜欢罗纳尔多,天天穿着罗纳尔多的球服,把自己当成是罗纳尔多,模仿他的任何行为。

这个时候,我都会告诉他,“你在模仿罗纳尔多哦。”告诉孩子,这是一个模仿行为,是很重要的,比单纯地说“你像罗纳尔多”、“我家来了一个罗纳尔多哦”要好。

“像”是一种结果,“模仿”是一个动作。让孩子明白自己并不是罗纳尔多,自己的举动是一种“模仿”,是可以帮助孩子强化自己的行为意识。

针对他人:“每个人都是特别的,我们都是我们自己”

等孩子开始建立自己的审美标准的时候,他也会出现喜好区别,比如看见黑皮肤的孩子感到害怕,发现老爷爷的皱纹直接说丑死了。

这个时候比起直接跟孩子说,“这样子不礼貌、没教养”,其实帮助孩子理解“每个人都是特别的”,才是更至关重要的引导要点。

讨论的时候,要记得和孩子沟通一件事情:“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肤色、五官、外形、性格特征,是帮助我们成为自己。每个人都是特别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针对世界:“世间的美好,绝不仅仅只是外表”

电影《奇迹男孩》上线的时候,我和孩子讨论过奥吉。这个小男孩,先天脸部畸形,所以从小都受到歧视。

我当时是这样子和孩子说这件事情:

正如奥吉的妈妈所说的,无论是脸上的疤痕、还是皱纹,甚至眉毛的形状、眼睛的大小、是否有痣和酒窝,都是我们每个人的特色。

我们每个人都有两张地图,一张在脸上,一张在心上。我们心里的地图,可以帮助我们指引方向,知道我们要做什么,要去往什么地方。而我们脸上的地图,是记录着我们所走过的每一段路,它们永远都不会丑陋。

美不美,是广义的,真正的美,是发自内心的。从古至今的历史艺术,真正美好的事物,从来都不是仅仅第一眼的迷恋,而是历尽沧海桑田,仍然震撼人心的动人心魄。

任何的大爱,都是先从最小的那一份触动开始,而真正的美,内化在每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里,体现的是一个人的风度、修养、文化和谈吐。

我们不能成为别人,也不需要成为别人,但我们可以在舒适的地方,做最想要成为的自己。

其实孩子的审美,是一个很系统的话题,从艺术熏陶、人文修养、理解他人和自己的意识等,各层面都不可或缺。但是对于低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学习其实并没有那么超前。

世界是由每一个个体组成的,而即便是最小的个体,也有做自己的权利。

我们引导并和孩子一起讨论美,并不是为了要用自己的审美标准来代替孩子的审美标准,而是我们可以一起去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一起去感受美所带给我们的好奇心。

幼儿健康
幼儿营养
幼儿教育
幼儿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