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3岁 > 幼儿教育 > 她相貌普通,离婚后将“智障”儿子养成歌坛巨星,只因懂得这二字的深意

她相貌普通,离婚后将“智障”儿子养成歌坛巨星,只因懂得这二字的深意

来源:育教家    阅读: 8.8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这几天周杰伦怒吼保安的话题上了热搜:4月30日晚,周杰伦在西安举办“地标最强”演唱会时,到了现场点歌环节,却看见保安将一名前排歌迷的灯牌放在地上,便怒斥保安:“把她的灯牌还给她,你不要乱丢我歌迷灯牌,你有没有听到!你要控制秩序,把她灯牌丢掉干嘛?”接着又连吼两次“你给我滚出去!”

虽然这次周杰伦的现场处理确实有欠妥帖的地方,但是仔细查看周杰伦的成长经历,却能给我们做父母的一些启示。

1979年1月18日,周杰伦出生在台北市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一位物理教师,母亲叶惠美是美术教师。周杰伦小时候个性怪僻,不过他在音乐表现了浓厚的兴趣。

4岁的时候,妈妈送他到幼儿音乐班学钢琴,没想到周杰伦听老师弹奏一遍自己就能复弹出来。老师告诉叶惠美周杰伦很有天分,应该好好培养。

叶惠美拿出家里全部积蓄为周杰伦买了一架好钢琴,并请最好的钢琴老师为他辅导。妈妈的做法引来周爸爸的不满,认为妻子是在浪费钱,每次回家都会指责她的不是,家里的争吵越来越多。

小学三年级时,周杰伦偶然听到世界名曲《天鹅湖》,迷上了大提琴忧伤凄美的曲调。叶惠美没和丈夫商量,又为周杰伦购买了大提琴。

练琴的时候,妈妈叶惠美对他的要求很严格,每次拿着一根棍子站在后面盯着他练琴。虽然周杰伦喜欢音乐,但是因为年纪小,爱玩的天性也让他抵触每天几个小时枯燥的练琴。每当他松懈的时候,妈妈和老师就会拿棍子抽打他的手背,有时一度打到淤青。凭借着天生的兴趣和强大的自制力,周杰伦弹得一手好钢琴。长大后,他每天都会弹钢琴,就像喝水那样自然。

14岁那年,周杰伦的父母终于离婚了,这让他的性格更加怪癖,功课也十分糟糕。高中后,他的成绩并不突出。周杰伦常常面无表情,除了音乐成绩出类拔萃以外,其它科目成绩几乎全线红字,甚至被老师们认为智力低下。妈妈叶惠美还是决定要把周杰伦培养成才,至少当一个钢琴师,能够谋生。

1996年高中毕业后的周杰伦一时找不到工作,便只好到一家餐馆去当服务生。妈妈叶惠美知道儿子有音乐潜能,替他在台北星光电视台娱乐节目“超猛新人王”报了名。后来,性格内向的她又找到吴宗宪,将儿子的曲谱拿给他看……

后来,周杰伦在一次帮歌手朋友用钢琴伴奏的时候,吴宗宪发现了他的才华,签下了他,让他专职写歌。

有次,吴宗宪让他在10天时间内写出50首歌,如果可以就从里面挑出10首帮他出专辑。

周杰伦兴奋不已,跑到街上买回一大箱方便面,拼了命似的一首接一首地创作,疲惫的时候,就在房间的某个角落里打个盹儿。就这样,仅仅10天时间,周杰伦真的拿出了50首歌曲,从而发行了第一张专辑《JAY》。后来,在他有了资本后,又开始自己做MV导演、自己拍摄电影《不能说的秘密》,多次客串电影,并多次为电影编曲配乐,展示自己的音乐天赋。

可以说,周杰伦的成功离不开努力,但更离不开的是他对音乐与生俱来的兴趣,也更更离不开他的妈妈对他这种天赋和兴趣的发现和引导。

长大后,他写了《听妈妈的话》这首歌,感谢妈妈对自己人生的帮助;还用妈妈的名字“叶惠美”命名了自己的一张专辑,纪念在音乐之路上,他与母亲的相偎相依。

她相貌普通,离婚后将“智障”儿子养成歌坛巨星,只因懂得这二字的深意
别着急找孩子的兴趣,孩子会给你信号和答案。

爱因斯坦的那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已经被人念叨过无数遍,但真理就是真理。

新东方英语的创始人俞敏洪在采访中也说:“我觉得兴趣班是在必须学习的数学、语文之外的业余爱好。首先我觉得尊重孩子最重要,要看孩子是不是有这方面的天资和兴趣。其次家长不应该为孩子选太多兴趣班。有的家长选五六个,比如选跆拳道,又学舞蹈,又学唱歌,想把孩子培养成全能冠军,这是没有意义的。”

找到孩子的兴趣点,然后在这方面着力培养,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个道理我们都懂,可是,很多爸爸妈妈说了,我根本看不出他的兴趣在哪里啊。

别着急找孩子的兴趣,孩子会给你信号和答案。

▋要找到他的兴趣点,先看他平时爱玩什么

是的,拒绝挫败感是人的本能,所以让小朋友自己玩的时候,他们当然会选择自己最拿手的事情,在做这些事的时候,他们是处于一种宽松的、没有压力的心理状态下,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会充分展现出来,其潜能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个时候你们多观察孩子,你会相对容易发现他的兴趣所在,尤其是针对那些胆小、寡言少语的孩子,如果父母想看到他真实的兴趣所在,更应该看他平时选择玩什么,在玩的过程中他哪些能力比较突出。

从小朋友玩的过程中,你还可以发现他善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是否喜欢细致地长久的做一件事情,或者是很有想法能创新出不同的玩法,观察出这些细节,你也可以根据他的这些性格往相应的兴趣上去引导。

▋父母做个静静的观察者就好

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

美国一个著名的会计师焦尼成名了以后,他爸爸每次去买菜的时候,邻居都会向他请教,问他是如何教育孩子的,怎么会教得这么好,他爸说其实他也不知道,他也没可以教孩子什么。邻居们不高兴了,说他自私,不愿意把好的方法告诉大家,后来他爸爸没有办法,前思后想,就把一件小事写进了自己的一本书里,意思是这大概就是他教育孩子成功的方法。

他说在焦尼12岁的时候,带三个小孩去乐园玩,出发之前每个人给20块零用钱。焦尼就买了个本子,把在乐园花的每一分钱都记下来。回家后,爸爸翻看她的钱包,发现剩下的零钱和本子上记下的余数一模一样。他当时就跟他太太讲,说这个女儿是做会计师的料,将来一定可以做会计师,果然后来他的女儿成了著名的会计师。

他在书里面说,大人们都不太知道怎么带孩子,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可是我们有个方式,就是我们观察孩子,他喜欢的东西他会常常去做。比如有个孩子喜欢电脑,晚上大人都去睡觉了,他会翻墙到隔壁的华盛顿大学,溜进电脑教室里用电脑,玩电脑就是他的兴趣所在。他说,其实孩子会在自身兴趣的引导下去做一些事情,大人只要不多加阻拦,从侧面多观察孩子,其实是可以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

是的,在发现孩子兴趣这方面,我们更多的是顺气自然、做个静静的观察者就好,孩子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会慢慢地表现出自己对某些事的兴趣。

别着急找孩子的兴趣,孩子会给你信号和答案。

▋在寻找兴趣点的路上,少一点比较,多一点放松

是的,有的孩子很小就对某些事物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父母很快就发现了他们的兴趣所在,但对更多的孩子来说,父母可能很长时间都没发现他的兴趣,也不必着急,不要和别的孩子去比较,强迫孩子去学这学那。

本着“非要硬挖掘出一个兴趣点不可”这种目的,其实是父母过于紧张的一种表现,这种紧张会传递给孩子,让孩子也处于一种不放松的状态,还在在一种不放松的状态下,反倒会掩饰自己的一些兴趣点,而会不自觉地按照爸爸妈妈“希望他对什么感兴趣”的方向去努力,效果反倒适得其反。

▋孩子不同阶段的兴趣转移也是一种宝贵的人生体验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和体会到的事物会越来越多,兴趣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有的孩子对学琴很感兴趣,妈妈也支持地为他报了班,但在随后的时间里,因为练习的枯燥和辛苦,孩子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在妈妈的鼓励和解释后,也没能在坚持下来。转而对于打球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妈妈尊重孩子的意愿,并不强迫孩子。

有意思的是,一段时间的精力转移后,回过头来,孩子反而又对学琴感兴趣了,并且真正发现了自己对音乐的喜爱,将弹琴视为一种轻松享受的学习,就这样一直坚持了下来。

很多闹着要放弃的孩子,在真的被允许放弃之后,并不一定会感到如释重负的快乐,也有可能会感到若有所失,在完全不触碰后反倒能有更真实、更深的思考和感受。

他们失去的,可能就是“再咬牙坚持一下”的那种体会。坚持的痛苦和孩子的快乐并不一定是相互矛盾的,而放弃本身则可能带给孩子给孩子和父母不一样的体验。

记住,拥有一个孩子,能做孩子的父母是上天给你的福赐,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福气,做孩子身边的朋友,即使干涉也应该有节制,更多的是静静地友好地顺应他自身的节奏陪伴他慢慢长大,在挖掘他兴趣点上也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