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看四位妈妈的“修炼”故事,里面有没有你的影子?

看四位妈妈的“修炼”故事,里面有没有你的影子?

来源:育教家    阅读: 2.96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同是母亲,别人的“修炼”故事,可能有你的影子,也有你的方向。

看四位妈妈的“修炼”故事,里面有没有你的影子?

故事1:内心强大,才能做自己

跟孩子在家里玩时,我自己很放松,也给孩子很大的尺度,鼓励他探索、尝试、犯错、破坏,我能平静、理智地将这些化为教育机会,让孩子学习、收获。

但是,当我带着孩子到外面玩,尤其是遇到熟悉的人时,我的尺度会不知不觉地缩窄很多。

我心里有一个莫名的希望,希望孩子在他人眼里,显得听话、乖巧、懂事、规矩,见熟人就打招呼,不淘气,懂得谦让、分享……简直是集大众认为的优点于一身,更直接地说就不是个正常孩子。

因此,孩子跟我出去时常常会不高兴,次数多了之后,我自己也发现这个问题。

我慢慢观察自己的行为和内心感受,我发现当在家里玩或者没有外人在的时候,我所欣赏的那些教育理念和做法,都是活的,而我自己是安定的。

可一旦有了“他者”的眼睛,我仿佛被装进一个套子里,自己变得不安起来,原先活着的理念都死去了,转而迅速活跃起来的是别人的期待,好像不符合别人的期待我就犯错误似的。

于是,我会不断提醒孩子干这个干那个,极大地打断孩子的秩序和思路,他被搞得不耐烦,而我则陷入更大的混乱中,来不及料理自己的情绪时,就会指责孩子。

我的不安从何而来呢?我为什么要做他人眼中的好妈妈呢?我为什么要拿一个乖巧的孩子来证明自己是好妈妈呢?说到底,我为什么这么在意别人的眼光?

我在寻找什么?也许是他人的认同。

难道没有他人的认同,或者被他人否定,我就活不下去吗?这个问题我没想过。

反过来问,我之所以活着,难道都是拜他人的认同所赐吗?

肯定不是。

不断地自我发问,我找到了一个答案——

自我价值感低,或者说内心深处有个声音说“我是没有价值的”。于是,我要调动一切力量和资源,让别人看到我的价值。

那么,带着孩子的妈妈,自然可以借由一个好孩子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这么说,孩子成了我填补内心空洞的工具。

当我想明白了这一切,我知道了如何留出自己和孩子的空间,如何安放他人的否定和认同,我变得不那么紧张和刻板,孩子也变得自由很多。

这是我作为母亲的成长片断,过程有痛苦,但走过去就是一片蓝蓝的白云天。

看四位妈妈的“修炼”故事,里面有没有你的影子? 第2张

故事2:日益亲近的婆媳关系

那天,睡前帮孩子洗脚,鬼使神差地问:“儿子,现在妈妈帮你洗脚,等妈妈老了,你会不会帮我洗脚呢?”

儿子说:“不洗。”他的语气非常坚定。

“为什么呢?”我按住失望和不解,故作平静地问。

“因为你们也不给奶奶洗脚啊!”他说得理直气壮。我顿时语塞。

一直不愿意相信“自己怎样对待老人,孩子以后就会怎样对待我”这样的观点,因为我跟老人的关系是我不愿启动的工程。

婆婆在我家住已经很多年,一直帮我们照料家务,付出很多。但我们始终客气地保持距离。

我们相处从不吵架争执,若遇到小小的矛盾,一方总会很快做出让步。看似很和谐,但我们自己知道,我们的关系很疏离。

从未想过要推进我们的关系,但是儿子的这个想法给了我很强的冲击。我一厢情愿地以为,只要我跟孩子关系好就行了,没想到我的关系模式,我跟家中其他成员的相处模式,是孩子学习的样板。

我知道自己在人际相处方面有问题,我紧闭的心门不让人进,我也不进入他人的心,我与人的隔离让我时常觉得孤单与寒冷,也许这跟我内心对人际的怀疑和敌意有关。

因为我现在已为人母,我希望孩子有更好的人际关系,首先需要我去跨越自己的这种模式。

经过长久的思考,我选择从跟婆婆的关系开始,我要求自己一点点地关心她,真心地嘘寒问暖,认真地给她挑选礼物……慢慢地我发现,人际关系真是相互影响的。

婆婆变了,变得更愿意跟我说她的往事和想法,我们的交流越来越多,越来越入心,虽然还没有到能给她洗脚的程度,但我们一起吃饭时不再无言,饭后还能聊上一阵子,可能聊的也是家常里短,但心里的那种舒服告诉我,我们的关系在升温。

有一天晚饭后,儿子说:“妈妈,你跟奶奶聊天吧,我一个人玩会儿。”这仿佛在告诉我,孩子已经看到我和婆婆日益亲近。

我心里感到一阵温暖,希望这能帮助孩子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by况况妈妈

看四位妈妈的“修炼”故事,里面有没有你的影子? 第3张

故事3:因为孩子,我转换了“画风”

翻开照片,单身生活的快意、随性和两人世界的浪漫、温馨,犹如灿烂夏花,热烈着那段随风逝去的日子。

成为母亲之后,每一次翻阅这些照片都有不同的感觉,最初是怨愤,因为那熟悉的生活被小小的宝宝给扔进了无底洞,寻而不得,如困兽般嚎叫;慢慢地变成了留恋,因为那样的日子没有奶粉、尿布、哄睡,以及一夜起床三五次,但心里知道这些都是一去不返,于是心渐渐安定,学习“认命”;再后来,心里生出了微微的满足,偶尔会自问:我曾有过这么美好富足的过往,那我是不是可以毫无遗憾地进入妈妈的角色呢?

这样的转变,很大一个原因是孩子常会给我撩人的声音和微笑。随着被孩子感动的次数越来越多,我的世界开始翻转过来。

怀孕时还在坚持的开心网“挪车”、农场“偷菜”,被自己当成笑话封存。闺蜜间隔三差五的大小聚会,能爽快拒绝,不带一点惋惜。

周末咖啡馆里泡一天的“私享家”日子,变成门前微微一笑,马不停蹄地直奔儿童用品店。

对自己最满意的是所有转变均出于自愿,而且幸福指数不降反升,这全都因为有一天,孩子天使般的脸触动到了我。

我相信“相由心生”,我知道这张脸会被他的心雕刻出不同的“相”,而我影响着大部分的雕刻质量。

我不舍天使般的脸被烙上各种丑恶的相,所以我欣喜地推动自己生活“画风”的改变。我主动摒弃愤怒、抱怨,转而接受伴随痛苦的升级过程。

当我决定要升级,于是在遇到的各种问题时,我开始看各家育儿书,结果被各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理念和做法,搞得晕头转向;接着我用自己仅有的一点对理论的敏感,去寻找这种说法背后的道理,发现这背后的世界更是色彩纷呈,有的认为孩子生出来是“白板”,有的认为孩子是“带核”降生的,有的认为事出有因,要明“因”才能正“果”,有的认为因果难以辨析,不管“因”照样可以正“果”……经典的、现代的、后现代的,育儿方法和理念跟哲学史一样,不断推陈出新,关键是“陈”的未必全错,“新”的未必全对,都只是不同角度下的认识而已,这下我更是凌乱了。

经历过一圈一圈的凌乱和归位,我发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还要过孩子这一关,孩子气质、遗传各不相同,用法及尺度就要调整拿捏,怎样用活理论,如同从高速公路修条小路通到自家门口,这是多么浩大的工程。

我知道这是每一位父母的必修课,为了孩子的“相”多保持一点天使的模样,我快乐地修炼着,我的目的是接纳遇到的一切,时刻不忘朝着向往的生活点点推进。

by小浩妈妈

看四位妈妈的“修炼”故事,里面有没有你的影子? 第4张

故事4:网络世界的“断舍离”

我曾经是移动互联网的“奴隶”。

早上醒来,手不自觉地拿起枕边的手机,打开微信,循着那一个个红点点,逐个点击,朋友圈、订阅号、微信群,一个都不落下,时而转发、收藏,时而点赞、评论,甚至打开浏览器查阅更多相关信息,接着分享,等待评论和点赞……

整个过程不是任务,没有设计,但如行云流水般,不知不觉间将半小时,甚至一小时化于无形。

这样的情景不只在早晨,在睡觉前,在饭后,在下班回来卧进沙发的那一刻,都会自然发生。

可是孩子呢,已经多次想跟我说话,想邀我一起玩,想计划周末去哪里玩……却都被我的“嗯,等一会儿”给打发了。

慢慢地,当我在网络的深海里浮出水面,看见孩子陌生的表情;当我想跟孩子说点什么,却遭遇孩子冷漠的态度;甚至在我极偶然邀请孩子玩点什么的时候,孩子却说你看手机吧……

我开始反思,在手机微信里我究竟获得了什么,那些偶尔的快乐像浪花一样,瞬间来又瞬间走;那些貌似有理的鸡汤好像能安慰心灵,但很快发现其实还不如白开水;那些常让人激动的前沿理念,纷繁复杂,偶遇能感触自己的观点,但终因浅尝辄止而未能纳进自己的知识结构,没法在现实中发挥作用。

回顾自己两年多的微信生活,留下的只是无法追回的时间和泡沫般的欢喜。

于是我开始了“断舍离”,我固然不能删掉微信,因为不少的工作与之相联,但我可为微信“瘦身”——我取消关注连续五次推送都不看的订阅号,退出一天不看都不影响工作生活的微信群,不看那些每天分享大量网店广告、集赞、投票信息的好友的朋友圈,还有诱人的微课,除非讲师训练有素、功底深厚,我都不听;一些很有道理的专业分享文章,我选择查资料深入学习,而不是让这些词汇飘荡在知识结构之外。

把省出来的时间拿来陪孩子,安排娱乐休闲,或者深入学习,静心看书。从移动互联网的世界里走出来,是我修炼的一大进展。

初衷只为能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相信还有很多父母跟我一样,沉浸在网络世界里不能自拔,请看看你们的孩子,他们眼里闪烁着渴望,当有一天他们不再渴望,我们彼此就成为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了。

by康康妈妈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