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童年尽情做过孩子,长大后才能有坦荡的大人模样

童年尽情做过孩子,长大后才能有坦荡的大人模样

来源:育教家    阅读: 4.03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我们身边大概有这样一种父母,小到奶粉选择,大到育儿理念,都有规划。他们认为,人生起步时期的状态,构筑了人以后是个什么样的人。给孩子一个好规划,就是给了一个好人生。早早给孩子规划未来,就是在心智上、物质上、教育环境上,赢在起跑线上。这种被称为“配方型”的人生就像喝奶粉,营养科学合理

这种做法看起来没什么不对,但是事实上很多家长都是“迫于无奈”。妈咪Cat就跟一个还在孕期的朋友聊天,顺便也问了这个问题。她的回答其实能代表很大一部分家长的心态。她说“孩子生下来,当然是希望她能够懂礼貌不任性、心理健康就好了,但是肯定也是要学点东西的,比如钢琴啊绘画啊”,我问为什么,她说 “要跟别人家的孩子一样啊,现在哪家小孩不学点特长呢?”

没错,很多家长其实都是想着要让孩子自由成长的,但是迫于社会学校和周边人的压力,想不规划也不行啊。然而现实中,却是由于目标过于僵化,期待过高,往往正是一些教育失败的根源。

与上面相对应的天然派的家长相比而言就比较随性, 他们应该是那种小时候躺在草地上看星星,下雨天借着雨水和泥巴,用花瓣和树叶做蛋糕,用沙子堆城堡,抓个蚂蚁和蜗牛就能观察大半天的人。这样的家长不会给孩子束缚太多,因为过度保护的结果只会让孩子与大自然疏离而且很难获取快乐。孩子本是大自然的精灵,他们可以和小草做朋友说说话,也可以和大树拥抱做游戏,他们喜欢也渴望在蓝天下的学校中玩耍学习。

童年尽情做过孩子,长大后才能有坦荡的大人模样

而目标灵活宽松、心态平和积极,恰恰就有可能造就儿女的健康成长。教育的成功不在于孩子最终能够获得什么成绩,而在于教会孩子无论得失都可以从容面对,不断成长。 我在想,最好的育儿方式到底是什么,每个家庭都有不一样的环境,方法也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所有父母都期待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我们为孩子做出的安排是否正确并没有绝对标准。

别强制孩子按你的计划成长
童年尽情做过孩子,长大后才能有坦荡的大人模样 第2张

“我让你好好学习,让你学钢琴练舞蹈,还不都是为了你好吗?我是为了你的将来着想,你怎么就不懂呢?”这些话,相信很多孩子都耳熟能详,很多家长也似曾相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愿望,然而有些时候,家长的愿望不一定适合孩子的发展,家长和孩子都很痛苦。

很多家长会将自己未能完成的梦想转嫁到孩子身上,也就是所谓的补偿情结。以为是为了孩子好,可是,他们并不知道孩子真正的想法,不知道孩子是否接受这样的转移,这可能让孩子无形中背了一个大包袱,从小就带着压力前行。如果父母真的爱孩子,就不要如此急功近利,一定要让孩子轻装上阵。 小时候看《成长的烦恼》,特别喜欢里面的爸爸,他的启发式非强制教育方法,非常值得很多中国的家长学习。

该不该为孩子“计划”人生?

童年尽情做过孩子,长大后才能有坦荡的大人模样 第3张

父母可以做的是为孩子的人生定向和定调。定向,并非给孩子指明一条具体的发展道路,而是要引导孩子探索和发现属于他自己的美好人生,鼓励他们强健体魄、充实头脑、完善心灵,努力做更好的自己,这是人生的大方向。

定调,就是要注重保护孩子善良快乐的天性,培养孩子平和积极的心态,在生命的任何境遇里都能把握住自己的心灵和脚步的方向,这样就可以在春风得意时少些膨胀骄躁,遭遇困境时少些怨天尤人。如果有了这样的定向、定调,我们尽管为孩子计划,尽管为孩子憧憬,因为一切皆有可能,我们应该向更积极的方向努力;有了这样的人生方向和基调,所有的得失成败才可能成为最好的安排。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随性玩耍的时间。美国儿童教育学者汤姆斯.阿姆斯壮认为,自由玩耍比有计划性的活动,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更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将孩子的时间塞满各种活动。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随性玩耍的时间。 父母自身的人生信念是在制定教育目标时最重要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育成败的几率。但是更希望家长能让孩子做自己,自己去感受和理解生活,不要过多的干涉,不要太多的规划,不要做很多铺垫,当然也不是说完全放养不管不问,那不叫自由生长,那是懒。家长也不要把所谓的规划限制当作是为了孩子成长成才的关爱,其实很多时候那是一种无形的伤害。

希望孩子能够不被父母的理想绑架,不被家长的期待左右。在适当的年纪,做适当的自己。儿童的时候,尽情做过孩子,才有成年时,坦荡的大人模样。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