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憋不住了,老娘我也要发脾气!

憋不住了,老娘我也要发脾气!

来源:育教家    阅读: 1.0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虽然心妈一直都在控制自己、也劝勉大家:要对宝贝耐心、温和,发脾气于事无补,还伤感情……但有几个妈妈敢说,面对孩子从来就没有抓狂的时候?

相信每一个妈妈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实在控制不住了,狠狠训斥孩子一通,愤怒略消,即陷入深深的自责。这种自责带来的内疚、沮丧、失败的感觉,甚至比愤怒生气和吼孩子本身更折磨人。更糟糕的是,有时这些负面情绪挥之不去,令人无法集中能量处理以后发生的事情,于是,仿佛进入恶性循环……这真的是要命的情绪! 但是有一天,心妈读到一段话,顿时释然了许多。那就是心理学家武志红说的:“愤怒,和爱一样,是一种能量,它如果能在关系中流动起来(当然它不是宣泄这么简单),那么它也能帮助建立链接。而一旦链接建立,愤怒便会被安抚,可以让关系变的更好。” 具体来说,压抑当下的怒气,并不会让我们变得真正平和。那么,在完成自我修炼之前,何不正视这些情绪?不抗拒不掩饰,就这样面对它试试看——世上从来没有完美的父母,只有真实的自己。
憋不住了,老娘我也要发脾气!

但是,发怒不能变成单纯的情绪宣泄,否则很容易对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怎样才能如武志红所说,让它“在关系中流动起来”? 发脾气前首先要衡量一下你和孩子的亲密度。如果你每天陪伴孩子,呵护他,给他带来很多快乐;如果你常常和孩子愉快地交流,事无巨细你都愿意倾听、他也都愿意告诉你;如果每天晚上你都与他互道晚安并让他安然入睡……那么,即使你偶尔发脾气了,你的孩子不会受伤,他甚至会很平静!也就是说,你可以用超过90%的平和状态,成功抵抗少于10%的焦躁状态。 所以,所有那些关于给孩子更多爱的所谓教育理论,虽然给我们灌输了一个大的方向,但没必要让它加重我们的纠结。 所有的人,包括妈妈们,都有权利坦然面对真实的自己,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接受生活是幸福温情与烦恼琐碎并存的,承认自己当下的疲惫、焦虑、不耐烦是真实存在的。 当心妈开始尝试这种坦然的心态的时候,发现,其实烦恼和愤怒只是碎片,并不是常态,所以就不能代表我的全部——而那些耐心、细致、温和更代表了我的大部分。如此,心妈感觉能够更加坦然地面对孩子了:宝贝,我们就事论事,如果你错了,我陪你改正;如果我错了,我真诚道歉。一切都变得简单了。

憋不住了,老娘我也要发脾气! 第2张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战战兢兢兼兢兢业业学着做个好妈妈的咱们?所以,不用再纠结和苛责自己偶尔的情绪失控、发脾气。即使有时一急发错了脾气,学习向孩子真诚道歉,也可以很容易地成功和解。 当然,发脾气、斥责、怒骂不能成为亲子关系的主旋律,否则就太可怕了! 不过,即使有时对孩子发脾气,有些地雷还是不能踩的,因为真的会造成伤害,并且有些伤害一旦造成就很难消除—— 1.当着众人的面朝孩子发脾气。这会伤了孩子的自尊。谁都不愿意当众被批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用威胁恐吓的语气吼孩子。当我们出现威胁的语气的时候,通常是我们无计可施的时候。因为无计可施,所以放出绝招。一旦威胁出口,也等于承认了自己的无能。如果事后再没有台阶下,你在孩子面前的威信将大受打击。 3.冷战。不把事情说清楚,就是不理人。这种方式连大人都接受不了啊,何况我们的孩子。与其让孩子莫名其妙,不如直截了当告诉他:妈妈生气了,因为你的做了这件事,妈妈很生气。妈妈生气的结果是什么。妈妈希望你以后怎么做。这样既让孩子意识到妈妈也会生气这个事实,又不至于摸不着头脑。

憋不住了,老娘我也要发脾气! 第3张

4.对人不对事。“你瞧瞧你,什么都做不好!”“都是因为你,害我上班迟到了!”“别烦我,就你最烦。”不如换个方式说话看看?“我不喜欢你这么做。”“妈妈上班迟到会影响工作,你这样我真的有点生气。”“妈妈今天很累,心情不好,你这样我没法好好休息。”对具体的事发脾气,而不是对孩子这个人,否则孩子不仅会自责,还可能自卑。 5、不要瞧不起孩子有时急了,会对孩子说:“你怎么这样笨啊!”或者“你是木头人吗?”每当这类瞧不起孩子的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 6、不要对孩子唠叨不休过分唠叨不休,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不快的感觉。即使是发脾气,就事论事地发完就好了,不要唠叨不止、纠缠不休。 心妈还要提醒:最后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善后。不管是有理还是无理的发脾气,过后都要找个适当的时机向孩子表达你的爱,最迟不超过当晚睡前。

 

憋不住了,老娘我也要发脾气! 第4张

希望妈妈们也能和心妈一样释怀,不再过分苛责自己的发脾气,但也不对宝贝及亲子关系造成不好的影响,甚至反而成为一种良性的互动。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