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不要把“争抢”的观念植入孩子的基因……

不要把“争抢”的观念植入孩子的基因……

来源:育教家    阅读: 5.12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在过去物质资源严重贫乏的年代,人们基于生存的压力,无法避免有“争抢”、“竞争”、“攀比”的观念。在相对富裕的当代,我们给了孩子比较充裕甚至是过多的物质条件,但是在心理上,您是否也将自己或在上一辈身上继承下来的“争抢”、“竞争”、“攀比”的心态传给了孩子呢?

在过去物质资源严重贫乏的年代,人们基于生存的压力,无法避免有“争抢”、“竞争”、“攀比”的观念。在相对富裕的当代,我们给了孩子比较充裕甚至是过多的物质条件,但是在心理上,您是否也将自己或在上一辈身上继承下来的“争抢”、“竞争”、“攀比”的心态传给了孩子呢?

攀比心是怎样出现的?

我们都知道攀比不好,我们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攀比意识。我们不希望孩子之间比名牌、比爸爸开的车、比假期都去哪旅游了、比谁的爸妈的关系更硬……我们常常听到家长们感慨:现在的孩子怎么该比的不比,专去比物质享受呢?怎么不比比谁的成绩更好,谁更自觉更抓紧呢?

我的孩子还很小,所以我大概更容易看到孩子的攀比心理到底是怎么来的。

走在小区里,但凡遇到年龄相当的孩子,家长们的心里就开始比较了。先问问多大了,好比比孩子长得大不大。如果一个孩子让抱着,另一个孩子自己走,大人就说:“你也下来自己走啊,你看人家小朋友都自己走。”大人哄孩子吃饭,就会说:“再多吃点,人家孩子一顿能吃8个饺子!看你才吃这点!”大人哄孩子吃饭,就会说:“再多吃点,人家孩子一顿能吃8个饺子!看你才吃这点!”家长这些不理性的比较教给了孩子什么?

孩子从懂事起就学到了攀比的心态。孩子会认为,评价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跟他人进行比较,比别人好,我就是有价值的,值得爸妈爱的;比别的小朋友差,我就没有价值。孩子不知道各种行为背后有着多少复杂的因素,个体间差异性之大使得很多比较没有任何意义。

家庭教育的问题是如此复杂,以至于家庭动力学家们都觉得研究难以进行,因为其中的因素和变量太多,难以通过比较得出有价值的结论。那么,这些表面化的比较又有什么意义?

家长们去硬性比较的结果,就是培养了孩子的攀比心态,并且给了孩子错误的价值观。孩子学到了这些,一生中就将面临无尽的烦恼和困惑。

有的家长认为,比较带来的压力能够变成动力,能促使孩子向榜样看齐、更抓紧、更上进。从短期来看,这种动力似乎很有效。比如孩子在学校,名次排到了后面。这种压力使得孩子抓紧学习。但是,如果我们从一生的眼光来看,那么这种比较的意识无助于培养健康的心态。

孩子可能下次考试真的提前了几名,但他未来的一生中将会有无数不快乐就此产生。他会重新体验我们家长体验过的那些攀比所带来的阴暗心理。他会感受到同学会上的尴尬、同事间利益分配的不公感;他会在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上,因攀比而感受到种种不快,并导致教育失误。

攀比心理就这样被传递给下一代,并且再继续传下去。

其实,对于大一些的孩子,即使我们家长不去让他互相比较,他自己也是会比的。英语里有个词叫“peer pressure”,就是指这种同龄人间的比较所带来的压力。而家长所要做的恰恰是要让孩子淡化这种比较意识,从而缓解压力。

不要把“争抢”的观念植入孩子的基因……

人生是一场比赛吗?

曾经有一句很流行的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虽然不断得到批判,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这仍然是许多家长们脑子里的潜台词。

之所以流行,就是因为它反映了家长们的一种错误的看法:把人生看作一场赛跑。而更加错误的是,人们还选择了错误的起跑线。即便人生真的是赛跑,那个起跑线也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那些东西。

人生的基础应该是品德、情商、生活能力等等。就是说,真正的起跑线是学会如何做人。

人生当然不是一场赛跑。人生的目的不是要在无数次竞赛中胜出、得第一。如果我们以竞赛的眼光来看待人生,那么我们多数人是注定要输的,因为冠军只有一人。那样的人生命中注定是失败的人生。那么,我们的人生岂不就是没有意义的、不值得一过的?

有这样的看法,是因为我们的生活中的确时刻都面临着各种形式的竞争。成人社会这种为了生计而你追我赶去奔波、去竞争的状态,在英语里有一个形象的词,叫“rat-race”。如果我们想让孩子不去重复这种“rat-race”人生,不去这样为了一点食物,没头没脑地去争抢,我们就要给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把竞争看作是唯一的生存方式。

不要把“争抢”的观念植入孩子的基因…… 第2张

竞争的真相

人们常说现在是竞争社会。要想成功,你一定要有竞争力。并且不仅我们自己要有竞争力,我们还要培养我们孩子的竞争力。似乎只有具备了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你才能成功、幸福。

竞争是个人人都无法回避的、人人都在努力去适应的字眼。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相关的概念是关系、整体、协调合作等等。而竞争意识源自个人主义。在以个人主义为主导的西方文化中,竞争是常见现象。个人主义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人们崇尚英雄、追求胜利、喜欢公平竞赛的方式。

现在,我们总是看到集体主义的缺点,其实,两种文化各有优势劣势。从实践中,我们也能看到:合作永远是上策,竞争永远是下策。

因为竞争的结果往往是“零和游戏”。零和游戏的意思是,在严格的竞争下,一方的收益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一方加多少,另一方就减多少,两方相抵消,因此,总体的价值仍然为零。

以企业经营为例:最成功的企业家反倒不会把竞争看得太重要,他们真正考虑的是怎样为社会创造出最大的价值,更好地造福人类。而他们最有效的手段则是整合资源、联合对手,他们追求合作、互惠、双赢。当他们的目标更高远时,他们自然更有凝聚力,因而更加强大。正如古语所说:“君子不战而胜”。

可见,我们需要改变对竞争的看法。

真正有价值的竞争力是你的共存指数。要想成功,最好的策略是:把超越竞争的能力变成你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对于个人来说,竞争意识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情绪上的干扰,让我们无法正心。

当竞争意识主宰我们的头脑时,我们很容易变得目光短浅、重利轻义、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不择手段。比如,我们学会了去跟他人进行一些无意义的、不理性的比较,我们学会了去攀比。我们要让孩子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让孩子学会自己跟自己比。

我们在表扬孩子时,要肯定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而不是夸他比别人强。

我们要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知道什么是好的、对的,什么是坏的、错的。让孩子有自己的评判能力。

我们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帮助孩子克服从众心理,不去人云亦云,不随大流。

对攀比心理的抵制将帮助孩子塑造一个强大有力的精神自我。

不要把“争抢”的观念植入孩子的基因…… 第3张

谦让的价值

“ 竞争社会里,我们是否还要讲究谦让呢?如果让孩子去谦让,会不会让孩子更容易受欺负?我们的孩子学会了谦让,将会有何受益呢? ”

我们通常谈谦让的价值,多是强调谦让可以化解冲突,有利于搞好人际关系。这当然是不可否认的。但是这种理解会让人觉得谦让是一种很无奈的做法,似乎我们谦让,就是为了躲避灾祸,是一种委曲求全的、一种退缩的处世策略。这更多让人联想到过去中国人的老成圆滑的做派,会让一些追求公正的、血气方刚的现代人不情愿去接受。其实,这是对谦让的误解。

谦让有着无比积极的意义。

谦让,会给你带来更平和的心境。当你不认为一定要削尖了脑袋去跟别人争抢时,你真的会少了很多压力和焦虑。

有人可能会说,大概是你条件太优越,没必要去争抢,我们可是没办法啊。谁愿意去争,但是情势所迫,别无选择啊。真的是别无选择吗?这就涉及到了谦让的另一大积极价值——谦让带给了你更多的选择空间。

当你没有挤在那里跟他人争抢时,你会发现你忽然多了一大片选择的空间。你可能暂时没有得到某些似乎很抢手的东西,但是你得到了一种自由,一种非常难得的、宝贵的自由。当你认真去考虑、去考察那些被众人所冷落的道路时,你会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惊讶,你会奇怪为什么其他人对此视而不见(因为正如前面所说的,竞争意识会让人目光短浅)。

在人生的道路上,大家最终是殊途同归。人们走的道路可能差距很大,但是我们总会以自己的方式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和幸福、自己的心灵栖息地。回头看,当初大家都在争抢的东西并不是那么的必不可少。

不要把“争抢”的观念植入孩子的基因…… 第4张

谦让,还可以让你把人生过得更具优雅的姿态。

被竞争意识所左右的人生往往是狼狈的、身不由己、疲于奔命的。

谦让,态度可以给我们的内心留出空间,让我们的潜意识、直觉去发挥作用,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有时,我们明知道有些事情是可以带来利益的,但我们不急于去争抢,而是选择放弃。实际上,这种放弃很可能就是你的直觉发现了这个事情里有着某种违背你的价值观的东西,比如不公平、不道德等。谦让的态度无意中使我们更能听从自己的心灵的判断。过后,当我们回首往事时,跟错失利益相比,我们更多是为没有听从自己的内心而后悔。

总之,在我看来:

谦让——

体现的是一种从容自信,是一种胜券在握的感觉。武林高手总是让对方先出招,那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必胜,因而不去计较这点小小的优先。

下棋的高手会先让对方几个子儿,以示谦让,那是因为他自信对全局的把控。

谦让——

表明我们有能力主动让出一些给别人,我们有能力支付这些资源或特权上的些微出让。

我们有信心,这些小的损失不会真的损害我们的整体利益,不会对我们的成功、幸福有实质的影响。

谦让——

更体现了一种对他人尊重的姿态。这种尊重是文明的标志,它能给他人带来温暖,给我们自己带来心灵上的满足和愉悦。

即使单从个人利益来考虑,我们也应该谦让。因为我们知道,自己跟他人本无分别,本是一体。

不要把“争抢”的观念植入孩子的基因…… 第5张

与人即是与己

这是我们都需牢记的真理

先人后己

我们不论在物质上还是在心灵上

都会更充盈、更富足

世界是一个动态的、相连的整体

人与人之间以无比紧密的关系

互相牵连、互相影响

因此,只有他人过得好了,我们才会真的过得好

只有当别的孩子有进步、开心、健康成长

我们自己的孩子才会拥有更好的人的环境

不要教育孩子被谦让

教育孩子谦让,最忌讳的就是不讲清楚背后的道理,而只对孩子提出行为上的要求。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如果是“被谦让”了,就是违背自己意愿地去谦让,那么还不如不做,因为那会带来心理问题。孩子会觉得委屈,觉得自己应有的东西或权利受到了侵犯。孩子本来就有着很强的占有欲和自我意识,如果他经常被要求让步,把自己的东西或权利让与别人,那么久而久之,他甚至会自卑,会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因为自己无权支配本应属于自己的东西。他会变得自卑、懦弱,甚至会自暴自弃、心生仇恨。他在内心积累的怨气要么会爆发,要么会导致身体或心理上的疾病。

很多家长害怕教孩子谦让就会让孩子变得好欺负,其实,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是怎么教的,我们是强制要求孩子去谦让,还是给孩子讲清楚背后的道理,然后耐心等待他主动做出选择。这两者有很大的差别。

如果孩子主动选择去谦让,那么他将感受到谦让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包括实际的好处和心理上的满足。这时,他在心理上是强者,他是施与别人、帮助别人的一方,他具有成功者的心态。当他感到情况过于不公或是自己的谦让被误解被利用时,他会有足够的勇气停止他的谦让,因为他知道自己有这个自主权。相反,如果他总是被动谦让,那么他不仅不会体验到谦让的好处,还会真的变得“好欺负”。

当孩子主动地、发自内心地去谦让时,谦让才有意义,孩子才会因此而变得更满足、更强大。

不要把“争抢”的观念植入孩子的基因…… 第6张

其实我们成人也是如此。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了他人即是自己,我们淡化了他人和自我的对立,这时我们才不会去计较自己同别人利益上的先与后、多与少,我们才有了主动谦让的可能,才不会有委屈的感觉,不会觉得受了欺负、受了压抑。

此外,我们在教育谦让精神的同时,并不是说要丢掉公平、公正等原则。我们同样要给孩子讲公平、公正的道理,要支持孩子去建立并遵守合理的、平等的秩序,这样,孩子就不会无原则地谦让。

这里强调谦让,只是因为这一品质现在被误解太多、被忽略太多。

总之,谦让与公平、公正、自信、维护自己的权益等等并不矛盾。只有一个有自信、有资本、懂得公平竞争和维护自己权益的孩子,才会真的做到主动去谦让。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