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学前教案 > 孩子老是乱要买东西怎么办?告诉你说“不”的技巧

孩子老是乱要买东西怎么办?告诉你说“不”的技巧

来源:育教家    阅读: 1.5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这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情形,是直接对孩子说“不”,还是让TA自己选择?这真的需要一些技巧。

而这也是一个财商与日常管教发生关系的场景。这个问题处理好了,的确也能提升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水平。

面对哭闹,父母不该向孩子屈服

在这个时候,父母该不该向孩子屈服?接受孩子的要求。

答案显然是“不应该”,因为这会丧失了一次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机会。

做父母的都很清楚,孩子是最精明最敏感的,TA的哭闹其实是在测试父母的底线。

但是此时,家长如果无条件退让,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觉:

所有的东西,只要TA“想要”,都是理所当然可以得到;即时爸妈暂时不满足,只要大哭大闹都可以达到目的。孩子会越来越恃宠而骄。

这种表现不光会出现在买卖东西上,在日常的行为中也会表现出来。今天TA可能为了一个玩具“闹”,未来他就可能因为你不给他买车买房而怨恨

家长的表现:训斥型VS息事宁人型

训斥型

有的家长会忍不住发脾气,把孩子教育一顿:“你怎么回事啊,大庭广众下大哭大闹,太丢脸,太不懂事了,赶快给我闭嘴!”

这样完全不顾及孩子情绪的做法,更加会引起孩子情绪的失控,其结果就是:孩子哭得更大声。

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在情绪失控时,任何说教都是听不入耳的,只能先安抚孩子的情绪。

息事宁人型

很多父母因为太爱孩子,或者受不了孩子的“闹”,常常选择了退让,或者“出尔反尔”,以息事宁人,保全自己的面子。

“好了,好了,不要闹了,给你买,给你买。下次不要在大家面前乱哭了。”好了,这样做的结果是,下一次孩子会如法炮制,他抓到了你的软肋。

儿童财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驾驭金钱,达到幸福需求的一种能力。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能力,而不是家长替TA做出决定。

孩子老是乱要买东西怎么办?告诉你说“不”的技巧

回到刚才的案例,父母认为孩子要买他不需要的东西,这是父母的想法。孩子有没有衡量过这个东西他是“想要”还是“需要”呢?显然没有。

孩子只是知道他想要,而要孩子区分“想要”和“需要”之间的界线,这不是父母用枯燥无味的说教,就能达到目的的。

孩子此时此刻正沉浸于想要心仪玩具的欲望之中,虽然家里相似的玩具已经一大堆,我们告诉他:家里已经有了,不再需要了。这样的交流,除了特别乖巧的孩子外,大多数孩子都是不接受的。

但如果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区分“需要”和“想要”,让TA发自内心地把资源放在更有价值的地方呢?我们既不能退让,又不能棍棒出孝子,还要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根据之前谈到的财商教育的原则,我们给出以下几个建议:

第一,孩子如果有明确的购物需求,如购买玩具、零食时,我们应该给孩子一定的零花钱。

我建议,给零花钱3岁左右开始为宜。3岁的孩子已经懂得简单的数字,知道到超市可以买东西,初步了解买和卖的关系,知道东西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用钱买的。(如果你的孩子到了3岁还不了解,可以先带TA去超市体验。)

给多少零花钱?各个家庭不一样。我建议每个月给100-200元,不要给得太少,让孩子过得紧巴巴。

孩子的学费和必要的衣物当然是父母来付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还会需要玩具和零食啊,去游乐场玩啊,我们将这些都考虑进去,制定出一个合理的零用钱金额。

在这一金额范围内,要给孩子百分之百的掌控权,并且要与孩子充分沟通,把规则制定清楚,也就是父母要与孩子划清金钱的界限。

跟孩子界定清楚,哪些是孩子自行决定、自行支付的范畴,包括零食、玩具、玩乐项目等。当这个界限清晰后,我们可以进入下一步。

第二,当孩子要求购买他想要,但你认为他不需要的东西时,我们要和善而坚定地跟孩子反复沟通。

3岁左右的孩子,此前已经习惯于什么都依赖于父母,想要就要,一下子要让他们懂得掌控自己的零花钱是不可能的,需要反复沟通,例如:

如果你要买这样东西,这是你的权利,因为你有你的零花钱,但是如果你的零花钱花完了,就不能购买其他更有价值的东西了。

这不是爸爸妈妈应尽的责任,我希望你可以自己决定,不过爸爸妈妈可以善意地提醒你,你的钱剩余不多了,你可能还需要买别的东西,希望你能自己做出选择。

如果孩子坚持要买,就尊重他的选择,让他在失望中学习,而不是替他做决定。

今天孩子花错了200元,不是什么大事,对家庭也不会造成什么损失;让他在小小的错误中学习、成长。

第三,如果孩子把零花钱花光,还要求买东西,要敢于对孩子说“不”。

最近我看到一个很好的例子。朋友每个月分四次给孩子零花钱,每周给50元。平时,孩子一放学,就会去小卖部买玩具,很快就会把自己的零花钱花个精光。

前几天去农庄玩,我的孩子很想买一把剑,我对他说:可以,但爸爸妈妈是不会出钱的。你可以从你的零花钱中支付。乐乐很坦然就接受了,因为他知道这是他想要的。

此时,朋友的孩子也动心了,也想要一把剑,但是他这一周的零花钱已经花光,此前也没有积蓄。怎么办呢?

他就缠着妈妈,先是直接要求给他买,妈妈不同意,说你的零用钱已经用光了;然后他想到一个办法,要求预支下一周的零花钱,又遭到妈妈的拒绝。此时,他的情绪就很不好了,开始有点手脚管不住,一直缠着妈妈闹,差不多持续了半个多小时。

妈妈处理得非常好,不给就是不给:“如果你想买自己想要的东西,下次拿到零花钱时,就请先存下一部分,不要马上花完。”

孩子过了一会儿,终于平静下来。妈妈后来说,中间真的想退让了,后来想想不能“出尔反尔”,咬咬牙坚持说“不”。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可能依然不接受,继续要。我们一定要在这个节骨眼上,陪孩子度过这个情绪波动期,适当用一些沟通技巧,但绝不能改变我们的原则。因为这是他自己的决定,应该让他承受这个决定所付出的。

面对大哭大闹的孩子,我们的情绪应该平和:

我知道你心情不好,爸爸妈妈不能给你买这个玩具,这是我们之前的约定。

如果你觉得不开心,爸爸妈妈就陪你哭一会儿,但是因为爸爸妈妈给了你支配自己零花钱的权利,我们就希望你能自己把他管好。

如果你想哭,我们就到角落去哭一会儿。

虽然和善,但是坚定,规矩不能坏,孩子的情绪过后,会开始去思考这个问题。但要注意一点,要杜绝其他人对事情的干扰,包括我们的另一半、我们的父母,在零花钱的问题上,必须达致高度的统一,千万不要出现“窝里斗”。

让孩子在纠结与失望中学习成长

这样的教育方法会有什么好处?

据我的观察,包括我对自己孩子(6岁)的观察,当给予他对零花钱的绝对支配权时,他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想要”和“需要”的纠结中,然后衡量该优先买哪个。

乐乐的学校里有一个“merit store”,平时积攒的merits可以用来兑换礼物。乐乐并没有一下子花完,而是比较了各个小礼物的价格,太贵的就主动不买了。老师觉得很惊异,还写在了留言本上。

其实他也不是一个“铁公鸡”,平时逢年过节,妈妈过生日,他都会主动拿出零花钱,与爸爸妈妈一起请大家吃饭。因为他觉得这是值得做的事情。

其实需要和想要,本无绝对的界限,从小养成这种思维习惯很重要:这究竟是我一时兴起想要,还是真正有价值我需要,孩子拥有这种平衡能力,正是我们想看到的。

我们在网上看到很多让孩子拥有区分“想要”和“需要”能力的文章,坦白讲都是毫无价值,万般说教不如切身感受来得直接。

孩子的零花钱就是这么多,买了这个,就不能买那个,父母的界限已经划得很清楚,孩子在不断的失望中,自然而然就会不断思考,之前浪费的钱是不是买到了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还是一时兴起想要的东西。

其实,需要和想要的永恒话题,即便是到了成年,也不可能完全分清楚。成年人在这个问题上搞得一团糟,最终经常因为自己的一时兴起而浪费资源,使得很多重要目标无法实现的人,往往就是从小没有得到财商锻炼的人。

所以,与其等到孩子成年之后,犯重大的错误,不如让TA在小小的失望中反复磨练,与父母反复沟通,建立区分“想要”和“需要”的思维习惯。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可以学会,怎样真正地和孩子划清界限。与孩子划清界限,这是亨利.克劳德博士的一本书名,经过育儿作家小巫的传播,很多家长都听得很多了。但执行起来,很多父母还是不清楚,何为与孩子划清界限。

作为一个财商教育倡导者,我认为,与孩子划清界限最重要的就是,在物质上与孩子划清界限。

你用自己能够驾驭的财富,满足自己所要的物质追求,而父母的责任在于提供教育环境。

这个基本的界限,如果能在3-6岁开始划清,相信孩子未来的独立性会大大增强,懂得为自己下决定,减少对父母的不良依赖,开句玩笑话,将来“啃老”的风险也会大大降低。

总结一下,首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建立一套规则——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零花钱,也要划清界限——哪些是孩子自己负责的,哪些是父母的责任。

要与周围的亲人达成一致,不该支付的钱,就统一都不支付,让孩子自行决定。

当孩子撒泼打滚时,父母和善而坚定地陪伴TA度过情绪的波动期,直到他能理性面对,自己做出选择。

允许孩子在选择中犯错,父母只是加以引导,不作过多干涉。通过反复沟通,反复刺激,让孩子提高财商,在人生成长过程中,在价值观的建立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