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学前教案 > 父母要怎么说孩子才爱听?试试这个方法!

父母要怎么说孩子才爱听?试试这个方法!

来源:育教家    阅读: 1.5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中间某个字写坏了,拿一块橡皮用力擦,结果纸被撕成两半。妈妈说,换一张纸写吧。孩子不同意。一定要用胶带把纸粘起来接着往下写。妈妈怕孩子闹,只好答应。

可这一粘,似乎把双方的情绪都粘坏了。孩子的字怎么也写不好,擦了写,写了擦。妈妈也有点气恼。我都答应你粘起来了,还这样没完没了。

僵持到大半夜,只好先睡觉。第二天醒来,孩子的情绪并没有转好。他先是小声抽泣,后来索性以字没写好,没法向老师交待,坚持不去上学。这件事情令妈妈懊恼困惑,于是求助。妈妈说:孩子总是为写字这样的小事情胡搅蛮缠,大吵大闹,怎么办?

我凭一个心理学习者的直觉感到让孩子胡搅蛮缠的不是因为写字这件小事,而是别的在他看来很重要的事。但到底是什么呢?

我试着对妈妈说:可能孩子有更深的情绪没有表达出来,等他心情平静一点的时候问问他。

妈妈说:这只是一件事情,他很多事情都在那里纠结。他让你告诉他怎么办,你给他的建议他又不听。

在我的观察和认识里面,只有受到过强硬对待,不被父母理解的孩子才会特别不听父母的话或者表面上顺从,内心非常叛逆,一旦有了自我选择的机会,那些限制全部会像弹簧一样弹回现实。

后来在妈妈叙述里果然找到了原因:孩子在妈妈的要求下成为一名寄宿生。他常常说不想要住在学校里。

可是妈妈为了一个学区的名额,从来没有理会过他的内心。直到一件件事情让妈妈感到心力交瘁。她没有明白问题的症结在于她没有给过孩子同理心。

父母要怎么说孩子才爱听?试试这个方法!

2

我参加某次心理培训课的时候,心理老师给我们讲了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说有一位资深的心理医生面对来访的心理疾病患者总是把他带到一间空空的铺着木地板的房间。然后换上和患者差不多的外套,对他说:来吧,我们一起躺下。

于是俩人真的并排躺在屋子里,眼睛不对望彼此,而是一起看着天花板。说也奇怪,平素不容易打开心扉的患者此后像开了话匣子,对并排躺着的哥们儿迅速掏心掏肺起来。

第二个故事说有一个精神病患者,认为自己是一只蘑菇。他每天都撑着一把伞蹲在角落,成天不吃不喝,像一只真正的蘑菇。治疗他的心理医生想了个办法。

有一天,心理医生也撑了一把伞,蹲在旁边。病人见了,奇怪地问:你是谁?医生若无其事地回答:我也是蘑菇。过了一会儿,医生站起来,在屋子里到处走动。病人问道:你不是蘑菇么?怎么走来走去?医生说:蘑菇也可以走来走去。

病人开始效仿。又过了一会儿,医生拿出一个汉堡开始吃起来。病人又问:蘑菇也可以吃东西?医生平静地说:可以啊。边说边咬得更大口一些。病人想了想觉得也对,便开始进食了。几个星期后,病人可以正常地生活了,虽然他还是觉得自己是一只蘑菇。

这两个故事其实说的都是关于同理心。

所谓同理心就是移情,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进行思考的方式,也就是了解并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并将这种了解传达给对方的一种技术与能力。

如同上面的两个故事所表达的那样,很多时候一个生命不需要指导、劝慰、帮助、代劳,只需要拥有另一个生命的倾情关注、全然接纳,安安静静地陪伴和倾听,获得一份同理心。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点类似于上面故事里医生和患者的关系。他们看待和思考这个世界的方式,对问题的探索和表达以及运用语言的习惯都大不相同。

如果这两种人总是都各说各的,就会好比两列背道而驰的火车,永远没有交集。这个时候就会非常需要同理心的技巧。

孩子的品性是由父母的言行举止塑造的。向孩子展示同理心的沟通技巧等于教会他宽容温暖,善解人意。

父母要怎么说孩子才爱听?试试这个方法! 第2张

3

我们先来认识下什么不是同理心的沟通技巧。

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曾说过:对于从别人那里听到的大多数陈述,我们第一反应就是做出判断与评价。对的,错的,聪明的,愚蠢的,没关系的,不合理的等等,很少去仔细理解他的陈述对他本人来说究竟有什么意义。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体会出判断和评价都不属于同理心的沟通。

孩子说:哦,我不小心烫到手指了。妈妈,我烫伤了。好疼啊!妈妈连忙跑过去,拿起孩子手指一看:没什么!很快会好的!下次小心点!

妈妈的回应很常见。没什么,很快会好的和小心点这些用词都属于判断和评价。当我们迫不及待地给出判断和评价时,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回应,因此都不属于同理心的沟通。

孩子说:哦,我不小心烫到手指了。妈妈,我烫伤了。好疼啊!妈妈连忙跑过去,拿起孩子手指一看:哦,肯定很疼吧。

在这个回应中,句式显得非常简单,有的时候可以直接重复孩子的用词,但这可不是模仿或抄袭,而恰恰是同理心的沟通技巧中反映式的表达方法。

反映在英文单词中叫mirror,是镜子或真实写照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和孩子互动的时候要当自己是一面镜子,把他们说的话以及说话背后的情绪状态及时地反映出来。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孩子会对能理解他们处境和感受的成人产生信任和好感,从而更愿意听从和接受他们的建议。

父母要怎么说孩子才爱听?试试这个方法! 第3张

4

同理心的沟通技巧实施起来有四个步骤。

第一步、倾听

倾听的重点是专注,不打断对方,尤其不做判断和评价。

假如有一天孩子说:妈妈,我不想上幼儿园了。如果你听到之后立刻变得忧心忡忡或者满腔怒火,那是因为你在内心对孩子的话做出了价值判断。在因价值判断而产生的消极情绪的支配下,通常没有办法好好倾听孩子的心声。同理心也无从谈起。

第二步、换位思考

在这一步要求父母努力揣摩,进入孩子的世界,反复询问自己:如果我是一个孩子,我面对像他一样面对的问题,我的情绪和行为应该会是什么样的状况?会不会和他一样?会不会比他还逊?

第三步、反映式表达

在这一步父母要把孩子说的话以及揣摩到的孩子说话时的情绪状态表达出来让他感受到。

比如孩子说:妈妈,我觉得幼儿园的小朋友不喜欢我。我们要回应的不是:哦,宝贝,不会的,大家都很喜欢你。也不是:别瞎想了,你要主动和小朋友玩,大家就会喜欢你的。

反应式的表达则是:宝贝,你的意思是你感觉到幼儿园的小朋友不太喜欢你,这让你感到失落难过了,对么?

区别是前面的两种回应方法只能让孩子感到她的想法在你这里是行不通的,最好收回去,于是他要么不再回应,要么虚假地回应。而后一种回应让他感到自己被接纳被理解,并且你鼓励他继续表达。

第四步、检验共情的效果

通过孩子的反应判断每次反映技巧使用的效果,以便进一步修正。父母可以问自己当孩子听到我的回应时,是紧张局促的,还是舒适放松的。这也是督促父母不断检验自己同理心沟通技巧的娴熟程度。

同理心是为人父母需要毕生修炼的态度和技巧。这一点是在我读过日本最伟大的心理学家河合隼雄的童年故事后深刻感受到的。

河合小时候是一个很爱哭的孩子——为此他在成为心理学家后还写了一本书《爱哭鬼小隼》。当时日本社会的教育观念宣扬的是男孩有泪不轻弹,不能哭,要拼命忍住。

爱哭的男孩会遭到大家的一致嘲笑。所以小河合每当遇事想哭的时候总是特别压抑,想痛痛快快哭出来,又害怕大家笑话他,十分难受。

终于有一次,妈妈发现了小河合的秘密。妈妈鼓励他说:如果真的有难过的事,男孩子也是可以哭出来的。河合不知道有多感激妈妈。因为这句话把他解放出来。他从妈妈这里学会了宽容别人,理解和自己不一样的人。

正是这样的心理,长大后,他对了解人们的内心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走上一代心理学大家的道路。我读到河合隼雄的文字和观点时,总是被他从容不迫的气度打动。

即便他已经是心理学界的权威,但他总能敞开心扉,把内心最柔软细致的感动说出来。他的这种人格力量显然受到儿时被母亲理解的莫大影响。

也许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莫过于一份同理之心。它等于爱,等于天地,等于至善……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