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宝护理 > 宝宝呵护 > 大人病了,爸妈却给孩子吃药,你是这样吗?

大人病了,爸妈却给孩子吃药,你是这样吗?

来源:育教家    阅读: 2.3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大人生病了,让孩子去看病,管用吗?所谓孩子的“叛逆期”也是同样的道理,孩子出现叛逆现象,不是孩子的心理出了问题,而是爸爸妈妈对待孩子的方式出了问题。如果说要看去看心理医生,也该是父母去,而不是孩子去。

01/ 被逼着看心理医生的孩子

这让真心爸爸想起,我还真遇到过一个被妈妈逼着去看心理医生的孩子。

很多年前,真心爸爸第一次去找心理医生做心理咨询时遇到了一对母女。排队等待时,那位妈妈和我聊了起来,说是给女儿挂的号,女儿青春期,已经上高中了,但是不爱出门,不喜欢和同学交往,喜欢呆在家里一个人看书或者写东西。

妈妈就很担心,觉得孩子是心理出了问题,要找心理医生“开导开导”。那个已经比妈妈还高的女孩子远远站着,冷漠又抗拒地看着她的妈妈。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当时就觉得,那位妈妈描述的女儿的“症状”,其实都是青春期女孩子,尤其是性格比较内向的女孩子特别正常的表现,而那位妈妈,显然是自身焦虑太过、对孩子干涉太多了。该找心理医生咨询的,不是女孩,而是妈妈。

02/ 我孩子有问题

我建立了几个育儿交流群,也在悟空问答回答育儿问题,遇到的提问,绝大部分是以孩子为主语,这样开头:“我孩子……”

有两岁叛逆的,有青春期叛逆的,有爱发脾气的,有爱打人的,有专注力不足的,有不爱学习的,有不爱写作业的,有沉迷游戏的——总之,都是孩子身上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大人四处求解“怎么办”,该怎么让孩子“改正”。

大人病了,爸妈却给孩子吃药,你是这样吗?

这让真心爸妈又诧异,又百思不得其解:

为什么那么多爸爸妈妈都毫不犹豫地认为自家孩子“有问题”?

为什么没有人认为,那些让大人困挠不已的所谓“孩子的问题”,其实是爸爸妈妈自己在养育、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遇到了困惑、遇到了不知所措的状况——换句话说,是大人自己的问题呢?

给“我孩子有问题”的说法换个主语,我们更容易看到事情的真相:

孩子两岁叛逆——父母不知道如何养育一个刚刚开始有“自我意识”的两岁孩子;

孩子青春期叛逆——父母不会和青春期的孩子合作;

孩子爱发脾气——父母不知道如何培养一个好脾气、高满意度的孩子;

孩子爱打人——父母不知道如何培养一个不打人的孩子;

孩子专注力不足——父母不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孩子不爱学习——父母没有找到带出一个热爱学习的孩子的方法;

孩子不爱写作业——父母不知道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有写作业的自律;

孩子沉迷游戏——父母不知道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不躲进游戏的虚幻世界……

所以,不是孩子有问题,是自己有困难,甚至是自己有“问题”——或者过度焦虑,或者对孩子过度施压,或者不知如何为孩子赋能,或者用错误的方式对待孩子,比较严重的情况,也可能是父母自己有心理问题未能解决,真的需要求助于心理医生。

03/ 大人有病,孩子吃药

孩子病了,要去看医生;孩子有问题,自然也得想办法“治”,于是爸爸妈妈们把孩子送去上各种培养良好行为和习惯的“班儿”,让孩子做各种打卡以图培养自律,问题严重时,想送孩子看心理医生,更严重的,是送去各种强制程度极高的“戒网瘾学校”,让孩子被洗脑,遭受各种身心摧残。

在真心爸妈看来,这是典型的“大人有病,孩子吃药”。

按照这样的路数“治”下去,几乎可以预期,孩子身上那些让父母烦恼的“问题”,不但不会改善,而且很可能愈演愈烈——因为父母并没有在自己身上想办法,让自己成长为能解决那些困难、会处理那些“问题”的父母。

不但如此,“大人有病,孩子吃药”的父母,随着孩子不断长大,会不断地遇到新问题,每个问题,都让人烦恼万分,于是整个育儿生活,都被各种疲累碾压,都在跟孩子做各种对抗,得不到一点喘息时间,更遑论愉悦感、满足感了。

孩子的境况,则更让人忧虑——他们不停地被父母发现各种“问题”,不停地被强迫“该正”,不停地被用各种方式“管教”,最后只得不断反抗,不断“叛逆”,以求得一点点属于自己的喘息空间。

04/ 父母成长,是唯一的解药

美国社会学者J·罗斯·埃什尔曼在他的著作《家庭讨论》中讨论到父母角色时,提出,已婚年轻人从无子女的状况,进入父母角色,要经历的一个阶段是“向父母角色迁移”,也就是适应自己从“父母的子女”到“子女的父母”这样一种角色变化。

真心爸妈认为,毫无疑问,新的角色会带来新的责任,对年轻的父母,是全新的挑战,而且因为缺乏必要“如何做父母”的教育,大多数第一次做父母的人,对很多事情,其实都处于非常茫然的状态,只能跟随本能。

这很可能造成两个结果:或者是自己做父母做得非常崩溃,或者是为孩子提供的家庭教育水平严重不足,造成孩子人格或者行为发展的偏差,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那么,怎么办?我们认为,唯一的解药,就是父母自己的成长:

成长为胜任父母角色的父母;

成长为勇于承担育儿过程中各种责任,而不是把问题推给孩子的父母;

成长为懂得如何温和稳定地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各种可能现象的父母;

成长为善于理性地与孩子合作的父母。

只有这样,才不会“大人病了,给孩子吃药”,才不会觉得孩子叛逆,就想让孩子去看心理医生,才不会管不了孩子玩游戏,就把孩子推进暴力戒网瘾学校的火坑。

当然,更积极的成果是,你可能并没有疲累万分,就带出了一个自身发展良好、与父母合作顺畅的孩子——事实上,我们遇到的很多对孩子满意度极高、对生活满度也极高的父母,都是如此。

宝宝呵护
生活护理
急救措施
体检免疫
母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