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宝护理 > 宝宝呵护 > 太全了!宝宝睡觉&吃奶10大问题,必须收藏!

太全了!宝宝睡觉&吃奶10大问题,必须收藏!

来源:育教家    阅读: 1.2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宝宝没吃完奶就睡是奶水不足吗?怎么样才能让宝宝睡整夜?为你解答宝宝吃奶和睡眠两大问题,收藏起来慢慢看吧!

1、宝宝一天到底要吃多少次奶才够?

金喆君专家:一方面,有时候我们很难回答我们一天要吃多少次饭才够,因为取决于我们的消耗量以及每餐获得的能量。

其实孩子也是那样的,对于孩子来说,早期的按需喂养正是为了让母亲和孩子在尝试多次喂养的过程中了解和确认彼此的状态和需要,因为孩子会把各种需要归结到乳房上,饿了吃奶,不饿的时候因为什么地方不适应也会找奶,因为胸口的状态接近子宫。

我常常说“宁喂错不错过”,因为“只有喂错过才能不喂错”,因此常常建议新手妈妈主动喂养。

另一头,因为小宝宝胃容量很小,他们通常都是少食多餐的状态,有区别的可能是,有的宝宝时间段分配得比较平均,有的宝宝则可能在某一段时间里吃得比较频繁,之后有一段相对集中的休息。

通常来说,新生宝宝一天哺喂12-18次(或更多)并不少见,但别看见次数就做除法,这个数值并不代表孩子都是每隔2小时吃一次奶。

太全了!宝宝睡觉&吃奶10大问题,必须收藏!

母乳宝宝打嗝了,外婆说喂水就好,到底要不要喂水?

金喆君专家:小宝宝发生呃逆是挺常见的状态,这样的时候即便不做什么措施,呃逆也会慢慢停下来。

当然,吸吮和吞咽能更快地让呃逆停止,比如喂奶,对小宝宝来说,如果一定要给她什么东西吸吮吞咽的话,乳房比奶瓶合适,获得乳汁也比获得单纯的水分有意义。

我们也很清楚,在六个月内,在充分的母乳按需喂养的条件下,小宝宝是不需要额外喂水的,这样做降低正常营养的获得量,同时过多的水分摄入反而是一件有风险的事。

妈妈发烧了,还能喂奶吗?

金喆君专家:看是否能继续哺喂母乳,要看引起发烧的疾病是否可以哺乳。大部分的疾病都是可以哺乳的,比如常见的感冒、肠胃炎等。发烧的妈妈要注意洗手。另外,咳嗽和打喷嚏的时候避免对着孩子或一定要戴好口罩。

这时哺乳对宝宝还有额外的益处,因为乳汁里还有相应的抗体帮助宝宝更好地抵御周围的病毒和细菌。

妈妈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疗期间,选择哺乳期使用安全的药物(很多常见抗生素都可用在哺乳期,比如阿莫西林,头孢拉定等,包括常用的退烧止疼药物,比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都可在哺乳期使用,但现在仍在使用的退烧药物安乃近,则不是哺乳期安全用药)。

宝宝不能吃完奶就睡是母乳不足吗?

金喆君专家:很多宝宝在吃完奶以后都需要在持续地安抚下才能进入稳定的睡眠状态,加之宝宝的睡眠周期较短,又以浅睡眠为主,就会造成吃完奶不能马上入睡,或者即便入睡也睡不稳很快醒来的状态。所以并不能单纯以吃完奶是否能进入较长时间的睡眠来衡量是否吃到足够的乳汁。

吃到让自己感到舒服的乳汁量,的确是宝宝安稳入睡的一个条件,却绝对不是唯一的条件。且从进食角度而言,也不是只吃一顿奶就能获得相对于24小时而言的足够的乳汁量的。

太全了!宝宝睡觉&吃奶10大问题,必须收藏! 第2张

直接乳房喂奶根本看不见奶量,我怎么知道宝宝吃到奶而且吃够了呢?

金喆君专家:其实即便我们吃饭看不见具体数量,仍可通过自己的饱腹感受来确认自己是否还想进食,就好像我们通常不用一定知道一杯水多少毫升,来确认自己是否不渴了,除非我们的身体出现了一些特殊情况,这对孩子来说也是如此。

在正常情况下,孩子在乳房上的吸吮强度也是由于他对乳汁的需要程度决定的,还想要更多吸吮就会更强更久,觉得已经OK就会变轻变缓。

而乳房喂养的优势,除了可以让孩子获得来自母亲的正常菌落,促进孩子肠道菌群定植及免疫系统发育以外,更重要的便是“回应式喂食”,孩子吃才有,不易造成过度喂养(奶瓶因为本身结构的关系常常容易造成过度喂养)。同时,也让孩子从小在进食上成为自己身体的主人。

要判断是否乳汁摄入足够,可以通过孩子每日的排泄情况来确定,如果孩子每天有5-6片有重量的纸尿裤(有重量是指落在地面上时不会轻飘飘的),就说明有获得足够量的乳汁。

一段时间内体重增长也能说明孩子的摄入是否正常,可以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的生长曲线来评估,通常而言,月子里的孩子每周增重在150g-210g左右,四个月到六个月一周增加120-150g,六个月后一周增加约60-120g。

明明刚刚吃好奶,我奶也很多,但是宝宝刚吃完又哭了,非得含着奶才可以安静下来,非得这样才行吗?

金喆君专家:小宝宝对子宫外环境需要一些时间,而胸口是最接近子宫的地方,又有吃的又有温度还有熟悉的气味和心跳声,这些都会让小宝宝在吃完以后希望待在妈妈的胸口,如果吃完奶以后就容易被抱走,他们可能就会选择通过含奶的方式来实现愿望。

如果妈妈希望减少使用乳头安抚,可以用其他安抚方式来做转移和替代。可以在吃奶后孩子的吸吮变得是否轻柔时辅以有力的包裹和轻晃,也可以加上白噪音,来让孩子慢慢放开乳头(刚开始可能会有一些反复)。在孩子适应怀抱以后,也可以停止其他一种安抚类别,比如停下白噪音,慢慢地可能只剩下包裹,也可以试着用婴儿毯替代妈妈胸口的包裹,但记得要在有大人照看的情况下。

太全了!宝宝睡觉&吃奶10大问题,必须收藏! 第3张

每天睡觉前,都要加60-100ml的奶粉才能睡觉,否则就会翻来翻去,别的时候就没有问题,这是母乳不足吗?

金喆君专家:饱腹感或过度的饱腹感都能让血糖升高,让人想睡觉,对可能还没有做好睡眠准备的宝宝来说,奶瓶的高流速却能让他们更迅速地获得大量的乳汁,进而可能距离妈妈爸爸希望他们快点想睡觉的期望更近一步。但这招并不是一直管用,有些爸爸妈妈会发现到后来他们即使提高了瓶子的奶量,但孩子并没有如期睡着,因为影响睡眠的因素有很多。

同时,从奶瓶里获得乳汁的方式可能让孩子对乳房相对低的流速缺少耐心,同时,如果孩子只是因为想吃更多才睡的话,只要有吸吮,正常情况下乳房都能有相应的产出,不少情况下,孩子并非因为单纯的饥饿不入睡,就类似成人的入睡较长也并不一定和饥饿相关。

孩子现在只认妈妈,偶尔要出门都会哭闹得很厉害,怎么办啊?

金喆君专家:和孩子建立最初的连接的是母亲,在后续的照顾过程中,更易与他建立依附关系的也是妈妈,随着孩子各感官的发展,他们会开始分辨人脸的不同,有了危险意识。这时候孩子们就可能会对妈妈以外的人表现出相当的警觉。同时,很多孩子的物体恒存概念也刚刚开始建立,他们不能很好理解现在看不见的物体不是真正地消失,孩子总是活在当下的,“妈妈过一会儿就回来”并不能让他们马上理解妈妈不是真的消失这件事。

对于这个状态的宝宝来说,帮助他们和代养人更好更快地建立互相信赖的关系可能比他们立刻理解“妈妈很快就会回来”要容易一些,因为帮助他们与代养人建立良好关系时,妈妈是与之“并存”的,妈妈可以成为孩子与他人连接的桥梁,比如在妈妈在的场合让代养人参与亲子游戏或抚触等,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引入代养人,让孩子与之熟悉的信赖,有了相对稳定扎实的铺垫,即便妈妈离开时孩子还是会哭闹,但只要代养人和孩子正常互动起来,孩子的不安也能被更好地安抚。

另一方面,随着孩子的发展和对周围世界的进一步探索和学习,他也会慢慢通过自己的感知理解“妈妈一定会回来”这件事。

太全了!宝宝睡觉&吃奶10大问题,必须收藏! 第4张

什么时候宝宝才能睡整夜呢?

金喆君专家:通常将睡过22:00-6:00的6-8小时称为睡整夜,但即便对成年人而言也没有长达6-8小时的睡眠周期,我们所见的成人的整夜睡眠也是数个1.5-2小时的睡眠周期的叠加。

所以严格来说,并不存在什么睡整夜,只有睡眠周期的不断衔接,成人会更好地自我安抚来帮助自己重新进入下一个睡眠周期,小宝宝这方面的能力在早期我们无法期待更多。

同时,小宝宝的一个睡眠周期比成人更短,小宝宝的睡眠周期大约50-60分钟,但却有一半时间在浅睡眠中,即他们对周围的环境变化更加警觉,更易醒来(因此他们会更加安全),这就让孩子的睡眠看起来不稳定,且相对很短。

而另一个事实就是,即便是成年人也不能保证有完全衔接到严丝合缝的睡眠周期,一点也不会醒来的夜间睡眠。

一些数据研究会提示,孩子可能在6个月左右有“睡整夜”的能力,但即便如此,孩子们也还是愿意找他们家长来安抚他们重新进入下一个睡眠周期。

但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自我安抚能力随着对周围世界的探索不断提升(因为更易觉得安全),生理因素也更趋向稳定,他们的夜晚独立衔接睡眠周期,达到更连续的睡眠时间的状态也会慢慢变多。只是影响睡眠的因素会很多,夜晚连续睡眠的长度并不总是一直拉长,也会有中断和反复。

太全了!宝宝睡觉&吃奶10大问题,必须收藏! 第5张

是不是孩子必须有一定的作息规律比较好?

金喆君专家:新生儿可能比较难有清晰的作息规律,他们通常频繁吃奶频繁醒来频繁休息,外界的夜晚白天更替似乎和他们没有太大关系,这对照顾他们的成年人来说就会有些辛苦,因为作息完全不能对应,常常成年人需要有稳定安静的休息环境的时候,他们就来唱反调了。因此在早期,我们会鼓励妈妈跟着小朋友的作息走,减少作息不接近带来的休息不足程度。

但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当然希望宝宝的作息能慢慢和我们接近,好在随着孩子视网膜和生理功能的不断发育,一个月以后宝宝会慢慢受到光的影响,在夜晚时分泌更多褪黑素来促进更稳定的睡眠,白天则更多用来活动,睡眠相对会零散和短暂。因此,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一发展趋势,慢慢在白天安排恰当的活动,让光线明亮,在夜晚则降低刺激,睡眠时关灯,来帮助这一作息更多的建立 。

所以我的通常建议就是,以全家人的习惯作息作为一个作息建立方向,大家的作息越接近,照护起来就能降低一些辛苦程度。因此这并不是说,所有人都要依照一个作息规律,而是要根据全家生活的方便和习惯。

宝宝呵护
生活护理
急救措施
体检免疫
母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