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3-6岁 > 学龄前教育 > 父母懂得和孩子“商量”吗?

父母懂得和孩子“商量”吗?

来源:育教家    阅读: 2.4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做父母的需要跟自己的孩子商量吗?父母懂得和孩子“商量”吗?宝宝3岁多了,不是很有礼貌,去我朋友家里总是喜欢乱碰人家的东西,而且还喜欢摔东西,我们和他说了不可以,他也总是改不掉。该怎么办?

父母和家人是孩子最初的“社会性联结”,其他成人则是孩子最早的“社会化接触”,这两者影响着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即与同伴的交往。

所以,父母需要在“与成人的社交”中给予孩子积极的社交引导。

1、从在家里开始,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没有经过允许,不能拿。”“拿别人的东西,要先商量,经过同意才可以。”

孩子拿家人的东西,请孩子商量;大人拿孩子的东西,也要有意识地发出请求,和孩子商量。

不必时时刻刻商量,但需要从家庭成员做起,形成这个社交观念。

2、在其他成人家里,告诉孩子可以怎么做,而不仅仅是禁止。

“你想要看看那个东西是吗?那是阿姨的,你需要先问一下阿姨,可以拿吗?”“需要先和阿姨商量一下。”

如果孩子暂时说不出来,父母协助孩子发出请求。

3、只说“不要乱摸!不要扔东西!”这样的负面提示,会负强化孩子的行为。

父母需要给予孩子正面的提示:你可以生气,可以不高兴,但不可以摔东西。你可以哭,或者抱你出去冷静一下。

只有让孩子感到父母不会被“摔东西”缠住,而是父母比较冷静,孩子才会停止使用这个方式,尝试新的、健康表达情绪的方法。

宝宝10个月了,每次在他闹的时候我就会大声地吼他,有时候还会打几下屁屁。不知道会不会对宝宝的心理造成什么影响?

10个月的孩子已经具备了“情感共鸣”的能力,尤其是能够感知到父母和其他照料者的情绪。

父母懂得和孩子“商量”吗?

0-1.5岁是孩子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阶段。

父母“情绪化的言行”,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安全感,还会影响他对大人甚至外界的信任感。

而且,孩子处在主要靠感官感知世界的阶段,大声的吼叫声、皮肤的疼痛等感官冲击,会让孩子很紧张、焦虑,时间久了会发展出“不安全的依恋”,就是:既依恋大人,又有点害怕和回避。这是非常矛盾和痛苦的体验。

父母应尽可能节制自己的言行,先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再去安抚孩子。

孩子哭闹的原因,需要大人耐心去寻找,接纳孩子的哭闹。

如果自己需要冷静,可以先照顾好自己,请其他家人照看一下孩子,寻找自己的支持系统,主动做些什么让自己感觉好起来,再去照顾孩子。

宝宝现在2岁,我发现她有点小自私,什么都不愿意跟别人分享,自己的玩具都要拿在手里,哪怕不玩也不给别人玩,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去引导宝宝呢?

2岁孩子有了“物权意识”,很正常。如果我们要求、替代甚至强迫孩子分享,孩子只会更加警惕。

当孩子不分享时:

反馈愿望和情绪,描述对方行为:——你不想给他玩是吗?你还没准备好分享;他直接要来拿,你有点不高兴。

引导同理,降低分享程度:——弟弟也想玩,他一定是太想玩了,一着急就直接拿了。你可以给他摸一下吗?

引导孩子对别的孩子表达“请求”,而不是大人代劳。

孩子不愿意分享,有可能是因为对方小朋友直接动手了,没有商量。

引导“先请求,允许之后,再动手”或者“交换玩”。

尊重“不分享“的权利:——你可以暂时不给他,因为这是你的,妈妈相信当你愿意的时候,你一定会分享的。因为分享越多快乐越多。

平时可以有意识地请求孩子分享东西给家人,甚至请求孩子帮忙,然后对孩子说谢谢,表达你的高兴和欣赏,让孩子真切体会到分享的喜悦和价值感。

学龄前健康
学龄前营养
学龄前教育
学龄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