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3-6岁 > 学龄前教育 > 好孩子是都夸出来的吗?那么“坏孩子”呢?

好孩子是都夸出来的吗?那么“坏孩子”呢?

来源:育教家    阅读: 1.2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父母别总夸别人家的孩子,老损自己的孩子,不要老拿自己孩子的不足来对比别人家孩子的优秀,要知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坏孩子”是逼出来的。

“既然妈妈不让你回去,

那就赶紧专心把作业写完吧,

早点写完就能早点回去了。”

昨天晚上,小豪在我们教育机构上完数学课后,正兴冲冲地收拾东西准备回家。可是这时,他手腕上的电话手表响了,电话那头传来了小豪妈妈的声音,妈妈对小豪说他现在还不能回家,必须得把老师今天布置的作业写完才能回家。

听了妈妈的话后,小豪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瘫坐在座位上,发出了一声无奈的叹息。我安慰他说:“既然妈妈不让你回去,那就赶紧专心把作业写完吧,早点写完就能早点回去了。”

然后,小豪便很不情愿地拿起笔开始写了。看着周围一起上课的小伙伴们一个个地走了,小豪开始坐立不安起来,连应用题的题目都读不好了,完全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

虽然小豪最终答应了妈妈的要求把作业写完了,但是第二天带过来老师一检查,结果那叫一个惨不忍睹,可以看得出他完全没有用心写。

但仔细想想其实这也是正常的。孩子连续上了两个小时的课,本身就已经疲惫不堪了,好不容易盼到了下课,结果却被妈妈要求继续做20道数学题,这样孩子怎么可能不觉得厌烦呢?

而且,其他小朋友下课都被家长接走了,只剩他一个人形单影只地在教室里写作业,他怎么能够静下心来好好写呢?

因此,小豪多留下来的那半个小时可以说就是在做无用功。

其实,这个道理是很显而易见的,那么,小豪的妈妈为什么还要强迫小豪留下来写作业呢?

那是因为她不能够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她也没有设身处地地去为孩子想过,没有想过孩子能不能接受,只是一味地以自己的主观想法来决定孩子接下来做什么才是好的。

好孩子是都夸出来的吗?那么“坏孩子”呢?

“真不知道我妈以前逼我逼得那么紧干嘛,我稍微看会儿电视她都不准,

非得让我回房间写作业,

可是把我逼回房间又有什么用呢?

我还不是坐在书桌前发呆发半天。”

小雅是我表妹,从她小时候开始,舅妈就一直对她要求很严格。后来,上了高中之后,舅妈就彻底断绝了她与外界的一切联系,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的队伍中总也见不到小雅的身影。

后来,舅妈甚至就专门待在在家专心看管小雅的学习。有时,小雅想休息一下看看电视啥的,舅妈也是一定不会允许的,每次都是采取唠叨或者发怒的方式把小雅逼回房间里继续学习。

亲戚朋友们都劝舅妈可以适当地给小雅放松放松,不要逼的她那么紧。可是舅妈对这些话从来都是置若罔闻,因为她觉得小雅正处于迎接高考的关键时刻,必须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学习,一点儿都不能放松。

小雅就一直在舅妈的这种高压政策下活着,可是日复一日,她的成绩却始终不见任何的长进,舅妈见状,简直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后来,高考成绩出来了,小雅最终也只考上了一所大专学校。

后来有一次,小雅跟我聊天的时候说:“真不知道我妈以前逼我逼得那么紧干嘛,我稍微看会儿电视她都不准,非得让我回房间写作业,可是把我逼回房间又有什么用呢?我还不是坐在书桌前发呆发半天。”

舅妈显然没能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她以为她那种高压政策能够让小雅的成绩突飞猛进,但其实不然。

原本小雅还是会主动学习的,因为她想着学完之后就可以稍微放松一下了,可结果每次她学累了想放松的时候舅妈都不允许,非得逼她继续去学习,这样一来二去,小雅觉得整天深陷在书山题海中看不到尽头,因此也就慢慢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舅妈显然没能了解到小雅的这些心理,她只顾一味地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去管教小雅,因此,小雅的学习成绩才会止步不前,甚至不断倒退。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

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

盒子里的点心,

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

对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一篇《五猖会》,记叙了儿时要去看五猖会的情景。

因为这五猖会是难逢的盛大庙会,所以鲁迅很是开心,笑着跳着,兴奋得不得了。可是正当他准备随家人一起出发的时候,父亲却突然命令他去背书。

父亲从他的书中选了二三十行左右的文章,跟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父亲的话就像一盆冷水一样,把鲁迅看会的兴致全都浇灭了。

后来,他终于读熟了,在父亲面前“梦似的”背完了,大家终于能高高兴兴地一起出门了,可是鲁迅的内心却并没有那么开心了。

他回忆道: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个时候叫我来背书。”

鲁迅先生的这段话其实就很好地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原本他兴致勃勃地打算跟家人一起去看会,可是父亲却突然要他背书,并说不背会书就不准去看戏。虽然后来他背会了书,但之前的好兴致却也已经荡然无存了。

鲁迅先生的父亲确实很不懂得顾及孩子的心理,其实那几十行书早一天背或者晚一天背应该都不会有任何的影响,可是他偏偏选择在孩子兴致勃勃打算去看戏的时候让孩子背书,结果搞得孩子很不开心。

他们不懂得顾及孩子的心理感受,

只知道以自己主观上认为正确的方式去管束孩子。

我想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定不乏像小豪妈妈、舅妈和鲁迅爸爸这样的父母。他们不懂得顾及孩子的心理感受,只知道以自己主观上认为正确的方式去管束孩子。

他们总以为多让孩子去看会儿书,多让孩子去做会儿作业就能让孩子进步一些。所以,他们总是竭尽全力想让孩子多花点时间在学习上,想着能多学点儿就能多进步点儿。

但事实上你强迫孩子去多看那一会儿书、多做那一会儿作业真的不会让他们有什么大的进步,相反可能只会让孩子觉得疲惫和厌烦。

就像小豪,原本期盼着下课回家,可是妈妈非得逼他留下来继续写作业,虽然最后他完成了作业,可是却错得惨不忍睹。

就像小雅,原本期盼着写完作业能稍微放松一下,可是每次舅妈都逼着她回房间继续看书,虽然最后她听话回了房间,可是却一直在书桌前发呆,一点书都看不进去。

就像鲁迅,原本满心欢喜地等着去参加庙会,结果父亲却命令他去背书,虽然他最后背会了书,也去看了会,可是原本的好兴致却一扫而光了。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坏孩子”是逼出来的。

孩子是需要一定的压力来激励他前进的,但是请不要过分逼迫孩子,要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多多顾及孩子的心理,要充分考虑孩子的感受,而不要一味地以自己的主观想法来管教孩子。

学龄前健康
学龄前营养
学龄前教育
学龄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