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学前教案 > 孩子的“智商”不是硬伤,父母的观念才是硬伤

孩子的“智商”不是硬伤,父母的观念才是硬伤

来源:育教家    阅读: 2.9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也曾经有父母咨询类似的问题,上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学习非常努力,平时做作业、上课外班、请家教补习的投入都远远超过同学,可学习成绩就是不理想,一直徘徊在班里的中下水平。父母为此异常焦虑,因而有了一连串担心,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上不了好中学,进而考不上大学,最终找不到好工作,最后将困顿一生……他们也担心孩子智力有问题,问是否有必要带孩子去做智商测试,因为当他们为此咨询学校时,老师就给了这样的建议。

孩子的“智商”不是硬伤,父母的观念才是硬伤

怀疑自己孩子有智力问题的父母,请先考虑这个问题:你们对智力的定义到底是什么?

对于幼儿园阶段以及更小的孩子,父母担心的依据也许就是类似上面的例子,4岁了还不大会数数;人家孩子已经能把《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背得滚瓜烂熟给父母脸面带来荣光,可自己的孩子却连一首古诗也背得结结巴巴;同上英语早教班的小朋友已经能用英语满脸自信地用“GoodMorning”、“See you again”和叔叔阿姨打招呼了,可自己的孩子看到A、B、C、D还在发蒙……

其实,每个父母都应该认识到,智力高低远非上面这些例子能够证明的。智力本身就是一个多元概念,包含许多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我们对智力的看法更多限定在智商(IQ),即判断、理解和推理能力。智商测验关注更多的是数理逻辑和语言发面的能力。智商高低对于孩子在学校的学科成绩有重要影响,这也是父母对于智商如此看重的原因。

孩子的“智商”不是硬伤,父母的观念才是硬伤 第2张

但是,智力有更丰富的内涵,除了数学和逻辑、语言能力以外,还包括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理解和自我认知。无论父母对孩子未来有什么期望,希望他们幸福都是更根本和终极的诉求。智商是达成这一诉求最重要的因素吗?现在心理学的研究已经告诉我们,孩子的情商对于他们未来的幸福、甚至成功都是更重要的影响因素。所以,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是否很小就能数到10、能背多少古诗、能认多少汉字,更应该关注孩子是否:

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面对困难是否有自信

是否能够和别的小朋友和谐相处

是否有自己事情自己做的责任感

……

学校学科的设置,让那些擅长数学和语言的孩子更容易获得高分,因而在学校中获得青睐。而那些虽然在其他方面表现优异但在数学、语言方面平平的孩子,则难有机会证明自己,甚至被打上“学习成绩差”、“不聪明”甚至“差生”的负面标签。这也是中国教育环境扼杀了许多有天赋的孩子的原因。

仅有数学和语言能力并不能确保孩子未来过上成功、富足和幸福的生活。

——摘自《双向养育》

除了智力本身的多元性,我们也需要知道孩子心智发展并不都符合同一条发展曲线。孩子的成长是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出发时的先后位置与最终名次根本就是两码事情。如果有人试图按孩子人生头几年的“智力”水平预测他未来能够达到的人生高度,用“痴心妄想”来形容也毫不为过。历史上,早慧儿童最终泯然众人或者在人生长跑中落后的例子数不胜数,每个上过初中的人都知道《伤仲永》。

孩子的“智商”不是硬伤,父母的观念才是硬伤 第3张

当然,如果孩子非常努力学习但仍然难以达到最基本的学校学习要求,也有可能是智力问题。毕竟在人群中,的确有一定比例是有智力问题的。这时,带孩子去做智商测试未尝不可,但是家长要做好准备,该对待测试结果。

几乎可以肯定:

如果测试结果显示孩子智力正常,父母一定会更加困扰:为什么自己孩子智力正常但在学校表现糟糕呢?

如果测试结果显示孩子智力偏低,父母一定会陷入忧虑的深渊,很有可能对孩子的未来失去希望和信心。

无论哪一种,都不是父母想要的结果。有专家或者家长会说,可以根据测试结果有针对性地对孩子智力短板进行补救和干预。但是,我对目前中国学校以及社会上的教育机构能够提供这样专业的个性化服务深表怀疑。

如果问题严重到一定要带孩子去做智力测试,这里有三个建议给父母:

第一,要找资质和口碑好的机构做测试,避免因为测验人员不专业导致测试结果不准;

第二,不要让孩子知道是去做什么,尤其是年龄稍大的孩子。如果孩子知道父母认为自己“不聪明”、“笨”,将在孩子心中留下挥着不去的阴影,也将导致孩子对自我的负面认定。

孩子的“智商”不是硬伤,父母的观念才是硬伤 第4张

第三,不管最终结果如何,你将采用什么方法应对或者干预,父母一定要知道,影响孩子健康成长最重要的因素,始终都是父母对他们无条件的爱、信任、信心和鼓励。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