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学前教案 > 幼年期父母角色的缺失,会让父母用一生来弥补

幼年期父母角色的缺失,会让父母用一生来弥补

来源:育教家    阅读: 1.5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幼年期父母角色的缺失,会让父母用一生来弥补

我是一个八六后全职妈妈,自从孩子出生后就毅然放弃了原来的职位,放弃了社保、公积金等福利,开始了一份周末到培训中心给学生辅导英语的兼职工作。因为我始终认为,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也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事业。为人父母,是一个没有职业资格证书却需要不断学习各种知识、各种经验的岗位。这几年来,在不断的摸索、反思和实践中,我也逐渐总结出一套自己的育儿理论,并且在家庭教育这个方面,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家庭教育模式,不断思考家庭教育之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以下,我将从自己孩子的幼儿园入园情绪聊起,和各位宝妈们一起来反思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如何影响孩子的成长模式的。

去年九月,我家宝贝正式进入幼儿园小班。两周左右,大部分孩子就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每天很欢快地挥手跟父母再见,欣然入园。而我家这个小家伙却依然天天保持入园时大哭大闹一次的记录,天天上学如此,半个月了竟未有丝毫改变。但我很清楚,他的哭闹仅限于和我分离的那一刻。其实在园的一整天时间,他还是能乖乖听从老师的引导,开心地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戏和学习。究其原因,还是要归到我们的家庭抚养方式上来。

非全职工作妈妈的最大好处在于,既能给予孩子充足的陪伴,也能兼顾一下自己的事业理想。三口之家,温馨且甜蜜。美中不足的是,孩子的爸爸犯了中国大部分男人一个共同的错误,就是认为照顾孩子、教育孩子是女人的事,做爸爸的只要给孩子提供经济和物质支持就够了。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的角色是比较缺失的。他会下班后经常故意拖延到夜深,我们都酣然入睡了才归家。要么就是人在心不在,即使偶尔陪在孩子身边,也总是抱着手机盯着屏幕,父子俩在感情上的交流不多。这样就使得宝贝对妈妈形成了极度依赖的心理,甚至可以说有些“恋母情结”,妈妈就是他的全世界,从而也就造成了他跟妈妈分离时的那种强烈焦虑感。虽然幼儿园的老师都很耐心、很有爱,他还是免不了每天“上演”早上入园与我分离时那大哭大闹的一幕。

因此,在这里要特别提醒各位宝爸们,孩子需要父亲榜样力量的熏陶,更需要父亲精神上的交流和陪伴,尤其是男孩子。如果做爸爸的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性格像女孩子般胆小懦弱,就记得一定要多抽出时间来陪伴你的孩子,和他一起玩耍,一起阅读,一起做手工。 要知道,有些品质,天性细腻的妈妈是不能培养出来的,例如勇敢探索的冒险精神,一般来说,妈妈比较倾向于安稳保守,这就需要爸爸来引导孩子进行大胆探索。

我经常阅读教育心理、儿童心理等方面的文章,也总是在生活中总结和反思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否合理,一直坚信“三岁看大”这个道理。所谓“三岁看大”,不是说孩子现在喜欢玩什么就代表他以后的职业选择是什么,而是说,一个孩子在0到3岁是性格形成、人生观形成的最关键基础奠基期。比如说,一个孩子在三岁左右就形成了乐观豁达、正直善良的好性格,以及善于沟通、乐于学习探索的好习惯,那么这些习惯和性格会伴随他以后的整个人生。

正因为如此,做父母的在孩子零岁到学龄前这段时间的陪伴就特别重要。一方面要给孩子提供温馨幸福的家庭氛围,从小给足孩子安全感,不让他在情感方面有缺失,才能让孩子以后有健全的人格。另一方面,父母要以榜样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良好的熏陶,要有积极向上、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良好的生活习惯,会让孩子受益一生。再一个就是坚持亲子阅读、亲子手工,给孩子培养学习兴趣以及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我家宝贝在六个月左右就开始接触书本,而且每晚睡前都有听故事的习惯,到现在已经养成了喜欢阅读的好习惯,不用我提醒,他自己看到书就会自己去拿着读,然后一个劲儿地问很多问题。我从不强调认多少字或者背诵多少唐诗,只是让他学会享受阅读的快乐,爱上阅读。

但是在中国就有一个怪现象,在孩子学龄前这个阶段,许多父母总是角色缺失,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带,进入学校后就开始紧盯分数,一切以分数为衡量标准,或者给孩子报很多补习班兴趣才艺班之类的,好像教育就只是学校老师或者补习班的任务,却很少关注孩子的性格态度、心理健康问题。这其实有点“釜底抽薪”的感觉,你既想让孩子爱上学习,学习成绩优秀,又不管他上学以前的生活习惯,性格爱好是怎样的;想让锅沸腾,又不加足够的柴火,只是一个劲在锅底扇风,可想而知,效果也不会太明显。

我在某补习班给学生辅导英语时就遇到过一个家长,对学校老师不断埋怨,说学校老师不负责任,从而滋生了唯利是图的课外辅导班。同时,在补习机构,又对补习老师百般刁难,要看备课计划,又要求在短时间内给她孩子提高多少分。后来我忍不住问,“您的孩子在家里的学习情况如何?您是怎样给孩子培养学习兴趣的?”......后面的对话就无需我浪费笔墨描述了。

中国有句古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计深远就是督促孩子考上重点大学,再成为职场成功人士。为了这个千篇一律的结果,家长们是各显神通,各施妙计,甚至不择手段......很多学子终于考上父母理想中的大学了,但是,之后呢?父母们不关心之后的事。大学里的人生形形色色,有充实学习专业知识的,也有成天宅宿舍打游戏的,有沉迷于社交谈朋友的,甚至有内心恐怖黑暗如马加爵之流毒害舍友的。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毕业即失业,成为啃老一族,这些事关大学教育的问题,今日暂且不谈。

我想说的还是中国式家长们的一些误区:在孩子幼年时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时候不在场,但在孩子羽翼渐丰进入青春叛逆期时又对孩子百般干涉,万般管教。从小与父母缺乏情感交流的孩子,你又如何指望跟他进行正常平等的沟通?从小形成的生活习惯,不管好坏,你又如何指望他在短期内迅速因你的一个指令而改变?所以我再次呼吁已经为人父母的爸爸妈妈们,请多一点对孩子的陪伴和交流,多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多尽尽做父母的职责。要知道,您在最孩子最需要的时候没有陪伴他(她),以后等孩子渐渐长大渐渐独立的时候,您就是想陪他(她),他(她)已经不需要了。

有的人可能会说,小孩子在三岁前都没有记忆,给他吃饱喝足穿暖就够了,谁照顾他有什么区别?那您就大错特错了!不用举别的例子,“狼孩”的故事大家还听的少吗?如果仅仅吃饱喝足就够了,那为什么长大后的狼孩不会说话,不会正常直立行走? 由此可见成长环境,家庭环境是多么重要。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