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宝饮食 > 生长发育 > 自由玩耍,成长的基石

自由玩耍,成长的基石

来源:育教家    阅读: 2.1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玩,让孩子逐渐认识了这个世界;玩,让孩子学会了如何解决问题,也变得更加聪明;玩,还让一个孩子逐渐拥有了一颗自由的心,不光是孩子,我们也该爱玩会玩。生命不息,玩心不止。

自由玩耍,成长的基石

玩,让孩子逐渐认识了这个世界;玩,让孩子学会了如何解决问题,也变得更加聪明;玩,还让一个孩子逐渐拥有了一颗自由的心,不光是孩子,我们也该爱玩会玩。生命不息,玩心不止。

小调查:你家宝宝怎么玩?   这次的调查中,孩子在1 ~ 3 岁的妈妈比例最高,是57.24%,其次是宝宝年龄在6 个月~ 1 岁的妈妈,占21.37%。孩子在3岁以上和6个月以内的妈妈分别占13.79% 和7.6%。

从我们的小调查里,你可以看到孩子玩的一些共性,也能看出很多父母对某种“玩”法的不同态度。

1 你觉得孩子从什么时候会玩?   一出生 14.28%   满月之后 29.25%   半岁左右 31.29%   1 岁左右 17%   2 岁左右 4.76%   3 岁左右 2.72%   不太清楚 0.7%

2 你知道宝宝多大该玩什么,怎么玩吗?   知道,经常看这方面的书 66.2%   觉得无所谓,顺其自然 19.31%   不太清楚 14.49%

3 你会让孩子玩土、泥或者捡东西玩吗?   会,之后记得给他洗干净手和脸就行 60%   一般不会,但如果宝宝特别想玩就让他玩一会儿 28.96%   不会,太脏了,很不卫生,容易得病!我会专门带他到海滩或室内沙滩去玩 5.51%   我无所谓,但老人一般会制止 4.82%   从没玩过 0.71%

4 买回新玩具后你会怎么做?   示范给宝宝怎么玩,这会使他玩得更好 50.34%   直接给他,但如果他摔打玩具或者看他不会玩再教他26.2%   会直接给宝宝,他爱怎么玩怎么玩 23.46%

5 如果宝宝玩滑梯等时没按常规玩,你会怎么做?   告诉宝宝怎么保护自己,然后再让他随便玩 60.41%   不会管,但是在旁边严密保护 22.22%   制止,太危险了! 17.37%

6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宝宝不喜欢你给他买的玩具,就喜欢玩锅碗瓢盆或者药丸、小盒子什么的你不让他玩的东西?   是这样 76.38%   没觉得,还是喜欢玩具 18.05%   没太注意过 5.57%

7 你觉得孩子相互追着玩怎么样?   挺好的,孩子都很开心,摔一下也没关系 69.38%   最好不这么玩,在非常安全的条件下可以 27.21%   很危险,会制止 3.5%

8 你的孩子平均每天在户外玩的时间大概多长?   1 个小时左右 14.96%   2 个小时左右 34.01%   3 个小时左右 27.21%   4 个小时左右 13.6%   更多 8.84%   不清楚,没关注过 1.38%

那么,到底孩子什么时候会玩?又都是怎么玩的?虽然在我们的调查中,66.2% 的人都表示知道孩子在每个阶段该玩什么,但是孩子为什么该玩这些,玩背后的意义又是什么,可能未必真知道得很清楚。还是让我们跟随专家的解读,一起重新探讨一下“玩”这个话题吧。

他在玩吗?   是的,小家伙满月之后,就开始尝试着“玩”自己的身体了。他会吃手,啃自己的脚趾,还会用小手凭空抓挠挠……这些都可以看做是他玩的开始。此时,自己的身体就是他最好的玩具。

意义解读  他逐渐能控制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了,而且,在这样玩的过程中,他不知不觉地获取了周围环境和自己联系的信息。

一点提醒  不要用小手套、小脚套和过紧、过厚的衣服束缚了宝宝哦!否则他可就玩不痛快了。而且,这个时候,他的小手和小脚都干干净净的,就索性让他吃个痛快吧!

他在玩吗?   从4 个月开始,孩子就进入了真正会玩的阶段了!他先是用手、脚去触碰物品,开始是无意识的。比如他偶尔蹬腿把玩具架晃动了,他觉得挺有意思了,就会主动地再次蹬,然后又会发现蹬得快玩具就动得快,蹬得慢就动得慢,于是就会不停地蹬,玩得不亦乐乎。

意义解读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说,这是“玩”的一次里程碑式的变化。因为他能开始控制外部的东西了。原来他只是能控制自己的身体,现在他能和外部的东西相互作用, 这种巨大的“进步”,会使他玩得更带劲。

一点提醒  不用买昂贵的玩具,这个时候,自制的玩具反而能让孩子玩得更尽兴。可以试着在孩子的脚上拴上一根线,线的另一端联动一个十字晾衣架,夹子上拴上几块轻积木或其他玩具,孩子一蹬脚,架子就会动;蹬得规律了,积木还能被甩起来转。

几乎所有这个月份的孩子都会非常喜欢这个玩具,也能玩很长时间。这比单纯地拍打吊着的玩具要有趣得多。用氢气球拴上玩具后系在脚上的玩法,也会很受宝宝的欢迎。

他在玩吗?   6 个月,小家伙会很热衷一种玩法——把你给他的摇棒或者其他小玩具扔在地上,然后用渴求的眼神或者“啊啊”的喊声提示你给他捡起来。一秒钟没到,他又把刚拿稳的玩具扔在了地上。这么玩会使他乐此不疲。

意义解读  这叫做二级循环反应,是孩子在感知运动阶段心理发展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简单地说,就是孩子把一个玩具扔在地上,听见响声而高兴起来。但是这种愉快的感知反应,需要反复才能建立。

它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联系,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就好像我们自己,听陌生的英语单词,也不是别人说一遍就能记住的。

这样反复地玩,对于这个阶段的小婴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点提醒  在玩具上拴根绳!这样无论宝宝把玩具扔在哪儿,你都不用起身、弯腰去捡了。孩子玩得很痛快,你也不会太辛苦。

他在玩吗?   四五个月的时候,你和宝宝用手绢或玩具熊玩把脸遮住的“藏猫猫”游戏,他只会傻乎乎地看着你。但是到了七八个月,你再这样做,他就会笑得乐不可支。从心理上来说,他喜欢这么玩是因为他有了更复杂的心理变化。

意义解读  这又是一个玩的里程碑:人的心理表征在这个时间段出现了。也就是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理解了一个物体通过接触可以改变另一个物体的状态,但是并不会改变这个物体本质的这个“深奥”道理。这种“本领”,黑猩猩有,年龄老一些的狗有,其他的大多数动物还真没有。

一点提醒  你还可以用一条毛巾盖住玩具,然后揭开,孩子也会玩得非常兴奋。你还可以让他自己试着拽开毛巾看见玩具,这样会让他玩得更主动,心理发展也会更好。而且,要作好思想准备哦,他太喜欢这种在大人看来很无聊的游戏了,要多陪他玩,不要不耐烦。

他在玩吗?   除了自己的玩具箱已经被他翻得乱七八糟,他还喜欢拉开家里所有的抽屉,把东西翻出来扔在地上。他还  喜欢去厨房“探险”,拿出各种各样的锅和铲子、勺子敲打。

意义解读  1 岁之后,孩子开始了探索性的、非常有创造力的玩。比如什么都往地上扔,那是因为他在探索各种不同形状、不同性质的物品被扔在地上后出现的不同反应。

比如一个球往地上一扔,是骨碌碌地往前滚;一个塑料哨子往地上一扔,弹一下后不动了;一个软软的毛绒玩具熊往地上一扔,“噗”地落在原处。别小看这玩法,他是在  探索“材料力学”呢!还有,铁锅敲起来“铛铛铛”,塑料饭盒敲起来“噗噗噗”,这都是不同材料带来的不同声音,从这些声音中,他能了解到物质的不同特性。这都是他自己发明的能更多、更深层次地了解外界事物的非常有创意的玩法。

一点提醒  1 岁左右的孩子,家里乱成一锅粥,所有的玩具被扔得乱七八糟,才说明这个小家伙真正实现了“自由玩  耍”——想玩什么玩什么,想怎么玩怎么玩,这也说明他是很会玩的。所以这个阶段,我们得收拾起自己的“洁癖”,想办法在兼顾安全和卫生的情况下,让家彻底地变成一个小探索者的大游乐场!他在玩吗?

2 岁左右的宝宝,想象力越来越丰富,他可以拿圆形的积木当水杯“喝水”,用塑料碗当帽子,拍着玩具小熊睡觉。再大一些,勺子可以当电话“打”给爷爷奶奶,几片树叶则“变”成了他刚“做”好的奶油大虾和糖醋排骨。

意义解读  孩子会“假装”地玩这玩那了,可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表明他可以把某种事物当做代表其他事物或现象的符号或标志,然后再借助于这种符号与标志在头脑中唤起或再现它所代表的事物与现象了。

人类只有借助于符号,才能超越具体事物的束缚,在大脑中进行抽象地、概括性的思维活动。所以,会“假装”玩的孩子,思维能力正在迅速地发展。

一点提示  考验我们“童心回归”的时刻到了!这个时候,我们不需要给宝宝购买昂贵的全套情景玩具,而是应该用我们的智慧、语言和大量的时间和孩子一起“假装”。在这样有创意的亲子互动中,孩子玩这些游戏的水平才会得到迅速地提高,也会越玩越爱玩,越玩越能玩出花样,思维也会更灵活,更富有创造力。

他在玩吗?   3 岁之后,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再喜欢单独地玩,而是喜欢参与到群体中去玩了。小孩们经常热衷于在一起玩假装游戏,就是设定一个共同目标,一起合作来玩。比如男孩子们玩的打仗,女孩们玩的过家家,都属于此。

意义解读  这是玩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联合游戏。孩子和小伙伴一起玩,小孩子听大孩子说他不知道的事情,大孩子可能也会听小孩子说一些他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他们在相互学习,交往能力当然也就在自然地发展。

他们当然还可能在玩的过程中打了起来,小的被大的欺负,然后再去欺负更小的……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些过程不去做太多的干涉,孩子会慢慢地体会到自尊是什么,尊重别人是什么,平等是什么,他会逐步开始理解道德的含义。

因为他一旦受到欺负、嘲笑,反过来当他面对更小的孩子的时候,可能会想到被别人欺负的难受,就会意识到  不再去欺负别人。

一点提醒  孩子们一起玩的时候,尽量做一个旁观者,如果孩子没有主动地来寻求你解决问题,那就让他自己面对一切吧!不必一看到孩子被欺负就赶紧冲上去保护他或者把他带走,很多被欺负的经历说不定会使他变得比别人善良,没准还会更加勇敢。

他在玩吗?   四五岁的孩子,特别喜欢这样追逐着玩。他的肌肉运动能力和身体技能的发展都能很好地支持他这样玩了。通  常是一个小家伙轻轻地拍小伙伴一下后跑掉了,被拍的小家伙就会心领神会地跑着去追他。有时候这种玩只在语言上发出“邀请”:“你追我啊!”就开始了。

意义解读  喜欢追跑着玩的孩子,身体体能会更好,而且求新性、探索性都比较强。另外,喜欢这么玩的孩子社会适应也会更好, 就是跟别的孩子在一起能够很好地相处。别人愿意跟他玩,他也善于跟别人玩。他很善于跟别人沟通,碰到问题时会商量和退让,这其实也是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另外,追逐玩耍还会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一种转变: 被追的孩子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想怎么追,他才可能不被轻易地追到;而追逐的一方,可能也要想对方会怎么跑,他才有可能抓住他。这其实是一种简单的换位思考, 能帮助孩子完成“去自我中心”的心理发展,从而使他更快地适应社会,学会从更多的角度思考问题。

一点提醒  太多的父母总把“别跑”挂在嘴边,也有很多老人会亦步亦趋地跟着孩子,不让他和小伙伴尽情地追跑嬉戏。希望在你了解了这种玩耍的意义之后,能同意让孩子这么玩。或者,在选择好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后,鼓励他和小伙伴追跑玩耍。

“好玩”父母的4颗心  “好玩”是个多音词,要求我们既要“好(hào)玩”,也就是喜欢玩;又要成为孩子心目中“好(hǎo)玩”的父母,即孩子认可的玩伴。

很多专家都说: 父母会玩,孩子会玩。所以,为了让孩子玩得更好,我们得努力去做“好玩”的父母!   1有心  有心的父母,知道孩子从小婴儿起,很多不经意的动作就是在玩了。

为了让孩子玩得更好,可能会付出更多的辛苦和关注。比如知道了孩子往地上扔东西玩的意义,就会很乐意地帮他捡起来让他再扔;也许孩子还会在某一时间段里“陷”进某种玩法,比如藏猫猫,有心的父母则会乐此不疲地陪着他玩一遍又一遍。

有心的父母还知道,玩就像个万花筒,随时都可以变化,所以具有变通性和灵活性,在孩子兴趣转移时,不会强行让他接着玩,而是善于用各种新鲜的招数来吸引宝宝,比如用废包装箱,几块地垫拼搭起来,把棉被卷成筒,完成“寻宝”任务等花样使孩子爬着玩的乐趣大增。

2童心  回想我们自己的童年,没有那么多的玩具,没有那么好的物质条件,几片树叶,一根铁丝,一打烟盒,几个玻璃球……都能让我们玩出那么多的花样。

为什么现在好像不带玩具出门宝宝就没得玩呢?!寻找一下自己的童心吧!有了童心,我们就能知道孩子喜欢玩什么,孩子喜欢怎么玩。有了童心,我们也会跟他玩得更投入。

有了童心,我们就不会再只关注有没有给他买新玩具,而是能把生活中的任何物品变成玩具有创意地玩。虽然我们不能再回到自己小时候那种充满野趣的童年,但是相信,只要童心在,依然可以让孩子玩得够尽兴。

3耐心  这里的耐心,不是指耐心地教孩子怎么玩,而是说有时候我们可能更需要耐心地站在一边看孩子自己玩,不必给予孩子大量的言语指导。

比如,我们经常会“耐心”地告诉孩子该怎么拍球、怎么跳绳、怎么转呼啦圈,甚至是怎么玩玩具,总觉得这样他能更快掌握其中的技巧,能玩得更好。但实际上,很多种玩,要依赖于“实感体验”,也就是说,耐心的语言指导是教不会的,必须由他自己在实践中掌握技巧才行,比如接球、拍球。

而且,在教的过程中,孩子还可能完全失去了玩这种游戏的兴趣。“教”得越多,孩子可能就会变得什么都不爱玩。耐心等待,孩子就能在自己玩中体会到更多探索的乐趣。孩子在玩耍中能自己探索的程度越大,就会玩得越带劲。

另外,耐心还指我们对小淘气们的宽容。在我们关于“宝宝们的淘气事儿”的征集中,翻垃圾桶,把手机扔进鱼缸,把床单剪了窟窿的小家伙很多,面对孩子的这种淘气的玩法,我们大可不必用怒吼和说教来建立规则,耐心地问问他为什么这么干,然后帮他找到一种替代玩法也许效果更好。也许在这些淘气事儿的背后,都藏着一个小小爱迪生的发明之梦呢!

4用心  我们要用心陪伴孩子玩,用心给孩子营造一个能玩得尽兴的环境。比如我们可能需要想想,给孩子买的玩具,他为什么不爱玩?是太简单了还是太复杂了?

是不是该和他一起玩,他才能体会到其中“变化”的乐趣?用心的父母,一定会适时地帮助孩子玩得更好,而不是做旁观者或指导者,而应该是自由玩耍舞台的搭建者、孩子兴趣的调动者和实时调试者。

但是,也千万别把“用心”变成“别有用心”。因为,一旦玩有了功利性,孩子可能就不会再玩得那么痛快了。我们可以了解某些玩法背后的意义,但是不必照搬和强行让孩子玩。让孩子随着自己的兴趣玩、自由地玩,其实对他的帮助会更大。

有心的话,我们还能从孩子的玩中找到帮助他成长的很多机会,比如帮助他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优势是什么等等。

心理治疗大师李维榕说过:“不会玩的人,是不懂自由的人。”而且,应该“把‘玩’的哲理融入工作及生活的艺术中去”。的确,“好玩”的父母,通常在生活中就是好奇心强、热爱生活和有着无穷无尽创造力的人。如此“好玩”的父母养育出的孩子,不仅也爱玩、会玩,还会更加幽默、乐观和豁达。

希望我们都能变成玩家,和孩子尽情地玩过童年,一起玩着成长!

外一篇:玩出中国,看遍世界  德国,玩出幼儿园  陈平  时间过得真快呀,一转眼,儿子就要离开幼儿园上小学了。德国的幼儿园,大部分时间都在玩,而且经常是跑到园外去玩。

来数叨一下儿子在幼儿园里都去哪儿玩过:参观警察局,观察警察的工作,了解警察是做什么的。参观消防局,跟消防警察们一起学习灭火知识,躲避火灾的常识;

去邮局,看看一封信是如何到了邮局,又被投递出去的;参观市政府,认识市长,看看这个为他们服务的人长得什么样儿;去自由市场,学习拿着钱买东西,体会自由市场跟超市的不同;去花圃,学习种植和分辨花草植物;看戏剧、马戏、儿童歌剧和魔术;

参观市图书馆,学会如何借书,还书;坐有轨电车,记住回家的路线;每周跟老师去超市买东西,学习付钱和选择货物;樱桃成熟的季节去采摘樱桃,南瓜成熟时跟老师一起做南瓜汤;

狂欢节穿好玩的衣服扮好玩的角色,万圣节做鬼脸去街上吓唬别人,新年要给家人制作贺卡问候亲友,母亲节父亲节制作卡片慰问自己的爸爸妈妈……总之,孩子忙忙碌碌地在幼儿园里玩了3 年,在这样的玩耍中逐渐长大。

儿子现在会自己修理玩具,自己管理时间,自己制订计划,自己搭配衣服,自己找警察……总之,是一个生活能力很强,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好奇的孩子。

加拿大,暑期玩乐兴趣班  安妮鲜花  一提起兴趣班,感觉国内的家长和孩子对此都很无奈。其实在国外,孩子们在假期也会去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但不同的是,孩子们对此都很享受。

有一种兴趣班,也是最普遍的,是玩玩乐乐班,叫做“Summer Camp”。有社区办的,也有专项俱乐部办的,大多以周为单位,每周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主题,可以单独报名。大多带有一些各种各样的远足,比如带孩子到各种公园、博物馆等等地方。

总共可以持续若干周到暑假结束。女儿去年上的就是一个这样的Camp,共分8 周,主题包括“狂野西部”、“绿色原野”、“奥林匹克”、“神奇科学”等等。照片是她参加活动时在沙土里找小虫子的场景。

还有一种是专项的兴趣班,体育方面的有足球、冰球、滑冰、游泳以及跆拳道等;跳舞类的有芭蕾舞、Jazz、中国舞等;音乐类的有唱歌、钢琴、吉他、小提琴、长笛等;雕塑及手工类的有绘画包括中国水彩画等等,多如牛毛,都是一周到几周的课程,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女儿上了一个艺术中心办的唱歌班,拿回发的曲谱后在家自弹自唱,很是享受。

还上了一个现代舞班,主要是模拟各种状态,用身体语言表达出来,感觉很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孩子也很喜欢。这类兴趣班的目的是让孩子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东西,让孩子自己寻找某一方面的兴趣,而不是训练和备考。

在这边,家长们关心的是:孩子玩得高兴吗?只要玩得酣畅淋漓,家长就高兴;只要孩子对某项运动或艺术从一无所知到喜欢上,家长就认为很值得。

英国,松散的亲子活动  伦敦小豆  豆豆今年第一次在国内过了六一儿童节,跑去社区里参加了一次亲子活动。一个小时的活动安排的非常紧凑,参加的宝宝也很多。

豆豆在活动中显得并不是那么放松,其实在伦敦,我每天都带豆豆参加亲子活动的。而那些活动,绝大多数都很轻松愉快,宝宝可以自由地选择喜欢的游戏,自由自在地玩儿,管理的老师从不会给这么小的宝宝安排任何竞技性的比赛,唯恐宝宝有压力。

只要宝宝高兴地玩了,她们就很高兴,只是在活动结束时才会组织宝宝一起听听故事或唱歌什么的。相反,国内的活动给人的感觉是节目安排得太紧凑,让宝宝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和紧张。再加上比赛和发奖,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不能十分地放松。

可能造成差别的主要原因还是资金问题。由于英国的社区活动中心由政府出资,各种活动都是免费的,所以老师安排的活动就很轻松和随意,孩子更加没有什么压力;而国内的活动如果安排得不紧凑的话,家长就会觉得付出的钱很不值。

英国的亲子活动中心还很重视饮食健康,如果活动中包括一次小吃,就只能给宝宝提供水果和白水,不会提供任何含糖或高脂的零食。而国内的亲子中心好像总会用一些糖果和很甜的零食奖励宝宝。

日本,万人亲子运动会  佑希佑泰  这次的儿童运动会,所有的家庭都可以免费参加,宣传单上只对入场者有一个  要求:穿上运动鞋。

本来就爱动的佑希,看到眼前那么多好玩的东西,直奔过去,尽情地玩了起来。  除了自由参加的项目外,有一组项目也欢迎父母参与。主办方会发给父母和孩子每人一张表,参加一项运动就记录下成绩,然后可以做个综合评判。有跳远、平衡能力、反应力、柔软度、俯卧撑、仰卧起坐等等。

佑希测试完了,就轮到我们来,我和佑爸像是回到了学生时代的运动会一样,比佑希还拼命、认真地完成每一项测试。

还有亲子体操,就是在专家的指导下,孩子和爸爸或妈妈一起做体操。图片中也是一项亲子项目:宝宝在踩着大人的腿往上爬。最后是舞蹈老师领舞,孩子们随便、欢快地跳舞。本来我以为佑希会害羞,结果意想不到的是,她居然站在所有小朋友的前面从容地跳了起来。

这次的运动会确实让我见识到了日本人对孩子身体素质的重视,我不再奇怪日本孩子为什么大雪纷飞时也可以穿短裤裙子,小婴儿也赤脚的现象了。

也许看过这些玩法之后,我们会感叹中国实在没有那么好的条件和环境让孩子玩。但是,通过和自己的生活圈里的一些妈妈的共同努力,这些玩的方式其实我们都可以做到,比如自己多带孩子到处参观,比如松散随意的家庭亲子活动。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得到一些关于玩的态度上的启发——让玩变得单纯一些,简单一些,也许它发挥的意义反而更大吧!

玩有多重要  ——来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的证明  心理学家约翰? 蒙尼(John Money)曾经做过一个“彩排期”实验:他把未成年的小猴子分为两组,一组可以在笼内嬉戏追逐,另一组则不让它们有玩乐的机会。结果,失去游戏机会的猴子,长大后变得十分木讷,有些甚至失去求偶及生育小猴子的本能。

看来,玩不仅是孩子认识这个世界和学会交往的重要途径,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作用。而且,让孩子自由地玩,玩他喜欢玩的,不被打扰地玩,才能使玩的重要性得以更加充分地体现。让我们从一些有趣的心理学实验中再次体会玩有多重要。

宣泄不良情绪  孩子在自由地玩耍中不仅能体会到心情愉悦,而且还能缓解负面情绪。比如一个1 岁多的小家伙,不停地和沙发上的玩具熊说“再见”后把它扔到沙发后面,然后再绕到后面去找出玩具熊,这个玩法很有可能是他在缓解和妈妈的分离焦虑;再比如一个小家伙被大人批评了之后,玩娃娃时“批评”了娃娃一顿,这也是他在宣泄和转移不愉快的经历。

动物研究也证实,玩耍可以缓解压力。美国葛底斯堡学院的神经科学家斯蒂芬? 西维(Stephen Siviy)曾将一只大鼠关进一个小房间,然后将猫戴过的项圈放在它面前,使它产生焦虑感。

一段时间后,研究人员将项圈拿走,彻底消除房间内的“猫味”,但大鼠再次进入这个房间后依然焦虑不安。然后,西维将第二只大鼠放入房间,两只大鼠开始了一起嬉戏玩耍。不久后,第一只大鼠就放松了下来。这个实验说明,玩耍有助于缓解大鼠的焦虑感。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布鲁纳和雪尔华(er & a)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比较性的实验:要求3 ~ 5 岁的孩子取一支放在够不到的盒子里的粉笔。想要够到粉笔,必须把两根短棍接在一起。

实验分三组进行。第一组的孩子看着成人表演如何够到粉笔;第二组的孩子只看到成人解决问题的部分示范;第三组孩子则随意玩弄工具,成人不干涉。

实验结果是,看着成人解决问题的一组在自己操作时并不比自己玩的那组孩子完成得更好。自己玩的那组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比只看到成人部分解决问题步骤的那一组要好得多。

实验充分证明了孩子在玩中通过自由的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不比直接教给他如何解决问题的效果差。在自由玩耍中进行的探索、观察、实验和思考,是推动孩子解决问题能力得以提高的一种重要形式。

让孩子变得更聪明  是自由玩耍能让孩子变得聪明,还是教得越多他越聪明?这可以从1973 年发表于《发育心理学》(Developmental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项经典研究中得到答案。

研究人员将90 名幼儿园小朋友分为3 组。第一组小朋友可以从一沓纸巾、一把螺丝刀、一块木板和一堆纸架等常见物品中,挑选出4 种来自由玩耍;第二组小朋友,则由工作人员根据日常方法来教他们使用这些物品;第三组小朋友看不到这些日用品,只能坐在桌前随便画画。

10 分钟后,研究人员拿出其中的一种物品,分别要求三组的小朋友们说出自己能想到的使用方法。结果显示,自由玩耍组的孩子说出的非常规的、有创造性的使用方法是另外两组孩子的3 倍。

可见,和“教”给孩子固定的知识相比,自由玩耍会使孩子的思维更加灵活,当然也就会更具创造性、更聪明。

婴儿食谱
幼儿食谱
学前食谱
儿童食谱
母乳喂养
人工喂养
辅食添加
宝宝食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