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不给就不干,为什么孩子干啥都要跟你讲条件?

不给就不干,为什么孩子干啥都要跟你讲条件?

来源:育教家    阅读: 2.2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生活中是不是经常听到孩子这样向家长讲条件?

“妈妈,你让我做作业可以啊,但做完以后你要给我买一个变形金刚。”

“我可以吃完这一碗饭,但是你要给我点那杯西瓜汁。”

“我晚上可以早点睡,但是你能不能让我看会电视。”

……

不少妈妈反映,现在的孩子“精”得很,无论你让他去干点什么,他都要和你斤斤计较地谈条件。你家的孩子是否也有过这种“小心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不给就不干,为什么孩子干啥都要跟你讲条件?

其实,孩子之所以爱讲条件,大多是受了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生活当中,有很多父母都经常性的给孩子开出一些具有诱惑性的口头条件。

例如,“如果这次考试考到班级前十名,爸爸带你去香港迪士尼玩。”

“如果这次比赛可以拿到冠军,妈妈给你买你看中了很久的四驱玩具车!”

“如果你这周表现好,妈妈带你出去玩。”

……

这样的话语是不是也经常出自父母口中?这些对话是不是让孩子也养成了凡事“讲条件”的惯性思维?

不给就不干,为什么孩子干啥都要跟你讲条件? 第2张

奖励无错,但频繁的物质刺激则需特别注意哦!过于频繁的物质激励会让孩子的内驱力减弱,转化为外界刺激的过分依赖。

为什么孩子总是事事讲条件,为什么孩子总是要奖励?这是因为我们完全把孩子的内在驱动力转化成了外在驱动力!

也就是说,他们学习不是因为兴趣,而是因为奖励。

当然,奖励是有作用的,但是如果家长没有掌握好奖励的度,奖励就变了味道,慢慢地孩子就会演变成事事讲条件。

这就好比一个人已经习惯了有条件的去达成某件事情,那么他就会削弱内在想要实现目标的渴望,从而更多的依赖外界达成所提供的利益。

所以,当孩子习惯于跟你谈条件时,你就需要思考是不是该适当调整孩子“讲条件”的这种思维,增加他的内驱力了。

不给就不干,为什么孩子干啥都要跟你讲条件? 第3张

父母总是给于孩子物质奖励,潜意识中可能也想把孩子的内驱力,变成父母驱力。如果孩子没有父母的奖励,就没有成长动力了,那么孩子的成长就离不开父母了,可以缓解父母的分离焦虑,孩子也不能成长的那么好,也就不会离开父母太远了。

而过度的讲条件式的教育,无疑也是功利教育,孩子还小,你可以通过你作为成人的优势提供很多的条件交换。等到老去没有基础去提供条件的时候,孩子可能也会惯性的运用条件交换原则来对待你,当父母可以提供值得我孝顺的条件的时候,我才孝顺你。

不给就不干,为什么孩子干啥都要跟你讲条件? 第4张

那么,家长对孩子进行奖励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尽量不要将物质奖励与学习活动直接挂钩

“如果将物质奖励与学习活动直接挂钩,学习目标容易发生转移。我们在学习上给予孩子的刺激物最好选择替代品。

例如,根据孩子的学习表现给予孩子相应的贴纸奖励,孩子每获得15枚贴纸就可以兑换1枚奖章,学期末还可以把得到的奖章换取相应的礼物。

这样的“代币制”既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孩子的学习动机,也避免了孩子把“良好表现”与“物质奖励”直接画上等号。

不给就不干,为什么孩子干啥都要跟你讲条件? 第5张

2、在奖励孩子的时候以鼓励为主,奖励为辅

老师和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奖励的同时,还需要配合使用诸如拥抱、赞美、集体表扬等其他的鼓励方式。

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归因方式——在面对成绩的时候,归因于努力学习的过程,而非奖赏的制度

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注意孩子的主体性地位,在对孩子学习的反馈中多隐含一些类似“这次已经做得很好了,下一次只要你足够认真努力,就很有可能会获得成功”或者“你之所以能获得奖项,是因为你非常努力,我们这周不如带你去游乐场庆祝一下”等这样积极的信息。

这样就把孩子的成绩与他努力的过程挂钩,奖赏只是附带的,而非最终的目的。

当奖赏成为庆祝他学有所得的一种方式,而非目的。那么孩子对于学习的热爱就会出于本心,而非勉强。

只有真正心向往之,方能求仁得仁。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