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中美精英教育比较:谁赢在了起跑线上?

中美精英教育比较:谁赢在了起跑线上?

来源:育教家    阅读: 2.5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常看到有比较中美教育的文章,认为中国的中小学比美国强,但大学比不过美国。所以中国的教育是赢在了起跑线上,输在了终点线上。真的是这样吗?

毋庸置疑,中国父母都特别注重孩子的教育。常常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孩子背唐诗,学心算,及各种才艺。一位朋友的孩子三岁就开始学奥数,不要惊讶,据说她家孩子一个幼儿园的这种事情再平常不过了。反观美国父母,更致力于带孩子在公园里和朋友们玩耍或者做运动,而且自己也乐此不疲。社区里组织的春秋季的各种儿童球赛和训练,处处都能看到美国爸爸妈妈当教练的身影。那么,是不是美国父母就不重视基础教育,精英教育在美国就不存在了吗?

其实不然。美国并非不重视基础教育,而是对基础教育理解不同,美国2010年六月推出的Common Core (通用教育大纲),Common Core的核心是培养孩子criticalthinking (独立思考),problem-sovling and analytical thinking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他们认为的基础,而不是死记硬背,大量题海。

再说考核方式。美国教育一直被诟病什么嘲笑基础教育薄弱,确实,以前的数学和英文统考都只有多项选择题,也相对简单。但2014-2015年正式启用了CommonCore,新的考试,要求孩子写出自己的推理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问题的难度和灵活度都大幅增加。

考试形式也从书面考试变成了计算机考试。计算机会根据每个孩子上一题的答题情况,随机出下一道题,最终测试出每个孩子的真实水平。所以同是五年级的孩子,做的题目可能很不一样,成绩也能更精准地体现孩子的程度。美国人追求个性化,在这里也可见一斑。考试变得像个人通关游戏,只是不到最后,每个人不知道自己会站在什么高度。有趣吧。

我们已经看到了美国在基础教育上正全面提高标准。现在,再来看看,美国的精英教育到底是怎么回事?

提起精英教育,中国父母很自然地会想到那些各科全A,课外体育健将,琴棋书画也无一不通,各种竞赛上拿奖拿到手软的别人家的孩子,仿佛这些孩子就是精英教育的成功代表。那么在美国,精英教育的成功典范又是什么样的人呢?相比于中国的精英教育更注重各种技能的“硬功夫”培养,美国的精英教育更长按于培养孩子的开拓性思维,沟通协作能力,以及领袖气质等等这些“软实力”。

这里举三个例子:

先说上小学一年级的老三。这不,学年快结束了。老师没有发给孩子学习总评,而是邀请家长到学校,听自己孩子做自我年度总结。只见老三走到讲台上,用iPad把自己做的幻灯片放映到屏幕上,然后一板一眼地开始讲述自己在一年间,在德智体各方面的进步。小小的身影站在那里,讲事实说心得,毫不怯场。讲完了,还要回答家长和老师提问。看到区别了吗?孩子不是被动地被评判,而是从小锻炼主动思考和写作交流等各方面的能力。

再说上小学五年级即将上初中的老二。他刚学完美国宪法的历史,老师没有给考试,而是让孩子们六七个一组分组准备一个木偶剧,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编进这个木偶剧里。孩子们群策群力,从编剧,道具,布景,到演出都亲力亲为。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会主动查资料,创作剧本,做手工,还锻炼了协调合作能力。演出的时候,孩子们按组在规定的场地里各搭各的戏台,在戏台前摆好凳子,一等观众坐齐了就演一场。由低年级的孩子充当的观众也可以自由地在众多戏台间选想看的戏。老二演出结束,颇为得意地告诉我他们组的戏还挺受欢迎,总共演出了近十场呢。

最后一个例子说说上高中的老大。美国的高中,真正做到了全面育人。高中四年时间,每学期的每次作业(这里的作业很多更像论文或研究课题,有的要求个人单独完成,也有一定比例的小组合作项目)和考试成绩都会计入对申请大学至关重要的GPA。GPA显示了孩子是否持之以恒地对待学习,并取得稳定的好成绩。而中国的高中生,高中三年平时成绩再好,关键的一次性高考失误,就前功尽弃。也有孩子,平时没有好好学习,高考时突击学习或押宝成功,却上了好大学;另外,美国的高中生除了兢兢业业地为GPA奋斗,还会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比如,美国的高中都有包罗万”项” 的体育队,从田径,游泳,到各种球赛,应有尽有,俨然是一个奥利匹克代表队。然而孩子想要参加,都要通过层层选拔。选上了,就要花大量的时间参加平时训练和各种比赛。老大在高中一直都参加长跑队。每天放学后都要参加两个小时的训练,周末还要参加市里的或区域比赛。每个赛季结束,如果总成绩够好,还会升级到州里去比赛,训练就更艰苦了,连感恩节长假期都要天天训练。除此之外,老大高中里有近百个各种学生社团,大到乐队,仪仗队,剧社,科奥队,各种舞蹈团(其中有很受男孩子推崇的街舞团),小到魔方兴趣组,解放北朝鲜社团等等应有尽有。老大也参加了好几个,还自建了为附近初中提供课外辅导服务的社团。最近她当选了校科奥队主席,就更忙了。除了自己当教练,还要统筹领导科奥队近百个学生二十多个项目的训练和比赛。从筹款,招募教练,到协调分配队员参赛项目等等,都要管。好她有内阁成员(副主席,秘书,财务,技术总监等等共六人),可以和她分担;美国的高中生都会参加community service (社会服务)。很多孩子会利用自己的特长,义务地做社会服务。他们的口头禅是“改变世界,从自己做起”。比如,老大每年会参加弹钢琴义演,为慈善组织募捐。一年如一日地义务在附近的初中教孩子们科普知识。她还初出茅庐,连续两年给自己申请到在一流的美国大公司暑期实习的机会,刚刚十六岁(美国法定可以就业的年龄)就领取了自己人生第一份工资。最近又考了驾照。相比中国的高中生在高中三年,单单只为高考一锤定音而忙碌,美国的高中生已经在全方位地为将来大学生活和走入社会做准备了,显示了更强的独立自主,以及与人沟通合作,服务社会开创未来的综合素质。

现在,让我们再看看如何比较中美精英教育。如果比“硬功夫”,似乎考考试,打打擂台,高低可以马上见分晓。”软实力“,却很难测量,一时半会儿看不出上下。然而,正是这些软实力,才是让孩子们在人生路上取得真正的成功的法宝,更值得培养,需要用心呵护。更何况,考试成绩和比赛名次并不一定代表学以致用,真正做事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看似中国孩子小时候基础扎实,赢在了起跑线上,大学时才输给美国。其实不用等到大学,在高中阶段两种教育的分水岭大概就已经可以看出来了,美国的精英教育已经胜出。而这种胜出,不是一蹴而就,正是由从小开始的不同教育理念决定的。

中美精英教育比较:谁赢在了起跑线上?

追求好成绩以及精通十八般才艺,练就”硬功”,固然好。只是在漂亮的考试成绩和比赛名次的光辉里,是否打磨掉了孩子可能具备的那些难以测量却又难能可贵的”软实力“呢?

精英教育一定要避免下面几个误区:

1、扼杀孩子的原创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不幸的是,考试考的最多的是百度一下就能查到的知识点,或者别人总结的所谓的标准答案。孩子在这种应试教育中,容易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原创力。非常可惜。

中美精英教育比较:谁赢在了起跑线上? 第2张

2、扼杀孩子的个性

中国的教育体制,由于高考,营造的是优秀得一样一样的孩子。然而,学校不是工厂,孩子不是精密仪器。如果说中国的学校更像职业学校,美国的学校则更像未来领袖的培养基地,鼓励每个孩子追求自己的梦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感染别人帮助自己实现梦想。美国家长也很少把个人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逼着孩子在各种学习班间穿梭。相反,他们会尊重孩子的意愿,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鼓励支持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反观中国孩子常常在学校里要听老师的,在家里又有父母无微不至地为自己规划一切,一不小心就会变成提线小木偶,长大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干什么。

中美精英教育比较:谁赢在了起跑线上? 第3张

3、扼杀孩子敢于冒险的勇气

应试教育下的孩子,习惯成自然地追求满分,变得特别害怕出错。因此缺乏敢于尝试,敢于承认错误,再接再励的勇气。殊不知,成功就是来自不断地失败,然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我在美国公司工作十五年了,还常常会惊叹美国同事在遇到问题时,公开纠错认错时的坦然,发现问题就马上解决的效率。美国老师也常常鼓励孩子们try and make mistake (尝试并制造错误),认为在出错的过程中,能够学到得更多。

更有甚者,有的孩子为了追求高分,不择手段,丧失人格。近两年,美国大学里常常传出中国来的留学生集体作弊被开除的消息。丢失学籍事小,丧失诚信事大。连累了全体中国留学生的名声就更不值了,希望这样的事是小概率事件,以后也越来越少,不再发生了。

中美精英教育比较:谁赢在了起跑线上? 第4张

总而言之,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考高分上一流大学,而是全方面地培养有创造力领导力,有思想有人格魅力的人。一味地追求成绩,为高分名次而沾沾自喜,却令孩子失去了更为宝贵的“软实力”,就是得不偿失,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看似赢在了起跑线上,却已经输了让孩子跑得更稳健更长远的底气。中国父母在为起跑线上的孩子喝彩的时候,是否想到路漫漫其修远兮,什么是真正值得上下而求索的呢?

可能有些朋友会说,知道美国教育理念好有什么用,我们家孩子又没办法送到美国去。我找六姑姑约稿,跟生活在欧洲,日本的朋友尽可能的多了解国外先进的教育方法,就是因为我也是没打算送六六出国的。但把她留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我能做些什么,尽可能的保护她的创造力,个性和勇气,就是家庭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了。

咱们多学习,然后让家人也来了解更多先进的教育理念,一起保护孩子可能具备的那些难以测量却又难能可贵的“软实力”吧。

昨天推送因为删除了她家老大的事例,好多朋友跟我说跟咱们之前西式宽松教育那篇观点冲突,今天补全应该就统一了。姐姐没写老大成长的过程多么的艰苦,但能够做那么多事,取得各方面的成绩,肯定不是在家休息可以得来的 。只是在美国的教育制度下,一个人的素质不是只看一次考试的成绩而已,但那会要求她们很多年都不能懈怠。

在我看来,快乐的拥有高能力,才是最好的精英教育。并且,越努力越幸运,这在哪个社会都一样。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