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学前教案 > 你真的理解你的孩子吗?

你真的理解你的孩子吗?

来源:育教家    阅读: 2.4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孩子的性格情绪比行为能力重要

我和太太很关注孩子的情绪。小孩子的性格需从小打基础,小时候的烙印,比如安全感,会影响他一生的性格。因此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会先处理孩子的情绪,再处理孩子的行为。比如两个孩子打架了,我不会先跟他讲打人是不对的这些说教式的东西,而是先问发生了什么事?是不是让你有什么情绪?你是感到悲伤,还是生气、害怕?先要让孩子把情绪表达出来,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绪,然后再教他如何去处理这种情绪,最后再回到刚才发生的打架这件事情,探索打架背后的原因,应该怎么做,给他一些行为的引导。

我对新教育的了解也是通过太太,她是一名大学教师,自从有了孩子后,她就很喜欢研究孩子的心理发展和教育。她也会跟我做一些分享和交流,比如跟孩子父母的关系,孩子和其他同伴之间的关系等等。

你真的理解你的孩子吗?

爱,自由和边界教会我们如何与孩子相处

其实新教育有很多流派,但主旨都是尊重孩子的意志和独立人格,激发他们的潜能,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等等。但每个不同流派还是有一些自己独特的地方。

蒙特梭利教育是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为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它采用的是混龄教学,不同年龄孩子会相互模仿、学习,养成儿童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行为。在教学过程中会采用丰富的教材与教具。

瑞吉欧意大利,强调情绪和社会实践,核心理念是关系(relationships),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身边事物的关系,它强调孩子一直在寻找意义(searching meanings),关于自身,关于身边的人事物,鼓励教育者创造机会让孩子去构建自己的语言(build dialogue)与身边的人或事物进行交流。

华德福教育倡导和培养灵活的思考,艺术的活动,实践的能力,以及对人类心灵的呵护和理解。艺术,音乐和园艺是它的主要课程。它经常把幼儿园建在农村,没有电,也没有IPAD,就用花瓣树叶来做教具。

你真的理解你的孩子吗? 第2张

在中国,上海和北京的新教育做得比较好。北京的孙瑞雪是蒙特梭利流派,她的两本奠基之作《爱和自由》和《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而我最欣赏的是李跃儿,已经60多岁了。她倾向于瑞吉欧流派,新教育做了20多年。她尊重每一个人,重视孩子精神心灵上的指引,和行为习惯的指导。她是美术教育家,对美的要求很高。微信上可以搜到她的公众号——芭学园,里面有很多很优美的音乐,孩子都非常喜欢。另外还有上海的童年汇,创始人叫大陆,是一个脑科学博士,她在幼儿的脑力开发有很多研究,带领小孩探索科学和世界,重视培养孩子的空间感和对自然的热爱等等。

你真的理解你的孩子吗? 第3张

虽然挨打,但童年还是很幸福

小时候我特别调皮,父母是双职工要去上班,放暑假的时候就把我一个人反锁在家里,因为太无聊嘛,我就干坏事。那时在学刻窗花,我就拿着一把小小的美工刀把家里唯一一套的皮沙发全都划花了,差点没被家人打死。

我六年级的时候就会打麻将,初一开始打扑克,但成绩还挺好的,所以我爸还经常买游戏机跟我一起玩。从小到大我都生活在一个很自由的环境里,对很多新东西都愿意尝试,因为我不害怕。有些人不愿意尝试,是因为害怕,做错了会被打。我虽不会因为做错事被打,但会因为干坏事被打,我太捣蛋了。比如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让我用被字造句,我说,我被抓去坐牢。老师就蒙了,后来回来就被揍了。

我老爸特别能玩,他是个孩子王,经常都陪我们玩。那时候家附近几栋楼的小朋友们都会跑来我们家玩,老爸会陪我们一起打牌,下棋,玩游戏。老爸以前是个裁缝,手很巧,会做手工。他跟我女儿前两年玩得比较开心,最近相对少陪她了,因为迷上手机了(哈哈哈)。

我认为我的童年还算比较幸福的,安全感还是很足的,没什么阴影。

你真的理解你的孩子吗? 第4张

教育孩子一定不能偷懒

虽然被打没有留下什么阴影,自己做坏事,也确实该被打。每个孩子都有自我修复能力,挨打的心理伤害没有那么严重啦。

但现在有的家长为什么会打骂孩子呢,其实是家长在偷懒。他不愿意牺牲自己的时间,就采用简单粗暴,表面上看起来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法,而懒得跟孩子讲道理。孩子经常会胡搅蛮缠,这很正常,TA们的发育还没到能完全控制自己情绪的时候,就算一直跟TA讲道理,有时候TA气不顺怎么都讲不通。那这时就需花很多时间给他疏导。很多家长是不乐意的,因为这会占用他大量的时间。比如我正在看电视,孩子在旁边吵,一种选择是我过去打他两巴掌,他害怕了就安静了,另一种选择就是我先不看电视,去跟孩子讲道理,讲了半小时回来发现比赛已经结束了,我就很郁闷。

我们经常认为孩子不懂事,但是经过研究证明,孩子在两岁的时候已经完全可以讲道理了,他只是比较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不是听不懂你说的道理。不要把他当成小孩,而是真的要把他当成大人,跟他去聊天沟通。这样是能实现你想要的效果,而且对孩子和父母来说都是一种正能量的加强。孩子也有安全感,大人也会修炼地更平和,更有耐心和沟通力。

你真的理解你的孩子吗? 第5张

无理解,不教育

小孩子大吵大闹都是有理由的,很多家长会认为这是孩子不乖的表现,但其实不是,根源都在父母身上,你并没有很好地理解孩子。

举个例子,大人回到家,把门啪的关上,孩子就突然开始大哭大闹,大人也搞不懂为什么。耐心跟孩子沟通后,就会发现孩子只是因为这个门一定要由他来关,你不能帮他关。有的大人就会觉得孩子不可理喻、不讲道理,但如果了解孩子心理教育的,就会知道孩子此时正在经历秩序的敏感期,他在建立整个社会逻辑和秩序的时候,你打乱了他的秩序感。

若是遇到这种情况,你对孩子大声吼,说你不能哭,再哭就揍你。确实有用,孩子就不敢哭了。但这时他的情绪就被压下去了,他想表达的意愿就被压抑了。慢慢地,他就不想跟你沟通了。孩子会想,我连哭都没有用,你都不理我,那我还跟你说什么呢?

我老爸有时会抱怨说孩子很不乖,经常叫他抱。但我觉得不会啊,孩子没有经常叫我抱,有时他叫我抱我不理她,她就自己走啦。那为什么孩子会挑人抱呢?其实根源还是在家长自己身上。孩子就像一面镜子,模仿的是大人的行为,折射的是大人的问题。后来我观察了一下,有一次我们一家人一起出去玩,我躲在背后。出电梯走不到200米,我女儿就说哎呀,我脚酸走不动了,我爸立马一把就抱起来了。之前孩子三岁的时候我带她去泰国,全程走下来一点问题没有啊,怎么可能走这么一点就脚酸呢?我爸就说都走这么久肯定酸了。这其实就是大人要抱,而不是孩子吵着要抱的。慢慢孩子就产生这样的印象,跟爷爷出去就一定要抱。

应对“隔代教育“,对老人多一些理解

以前觉得跟父母混合教育孩子会有矛盾,觉得自己带肯定会更好,父母老一套方法会宠坏孩子。最开始我们会指出他们的问题,然后就会发生冲突,弄得大家都很不愉快。后来,其实换个角度想,我们自己做不到全职带孩子,那老人家愿意帮我们带,我们是很感恩的。我们用我们的方式带,老人家带的时候用他们的方式带,带得高兴就好了啊,我们也不说什么了。但免不了有时候还会有点冲突啦。

有个很好玩的例子。我妈很喜欢给孩子喂饭,她觉得这样比较快。但我们是要求孩子自己吃的。一天早上,我妈在一楼喂孩子吃饭,喂到一半的时候,孩子听到二楼妈妈要下楼的脚步声,就立马把碗抢过来,自己吃。妈妈走下来,孩子就说,妈妈,我自己在吃饭哦。

现在我们觉得,老人家都是爱孩子的,他因为很爱孩子,才会造成他一些行为和表现。如果我们指责他的行为,那其实是在漠视和抹杀他背后爱孩子的那颗心。孩子是很敏感的,他对于情绪的体察是远胜于成人的,他很擅长用心去感受周围的环境。

当我们当着孩子的面指责老人家的行为时,一方面会对孩子造成困惑,另一方面老人家会不知所措,他不知道该怎么带了,我们很多育儿方法他是做不到的。他没有经过这方面的训练和学习,他不知道怎么有效和孩子沟通。这样慢慢就会让他爱孩子的心变得小心谨慎,而不敢去充分释放他心中的那种爱。当你在束缚老人家的时候,孩子也能感受到你在束缚老人家。对孩子来说,是会影响到孩子的安全感,以及对世界的认知和信任。

其实,孩子的行为都可以慢慢改变,但是性格是不可以改变的,除非发生人生巨变。家长应当更多的关注孩子的性格和情绪,而不能舍本逐末,太过于关注行为,而抹杀掉孩子的性格。保护老人对孩子的这颗心,也是爱孩子的方式。

你真的理解你的孩子吗? 第6张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纯净我们的灵魂

有另外一种家长是我很不赞同的,把孩子丢给老人家,乐得清闲,你爱怎么带去怎么带,带成怎么样我反正无所谓。这样我很舒服,我今天可以去看电影啊,旅游啊,日子过得很逍遥,老人家爱带就让他们带咯。

带孩子确实很累,但也很有收获。孩子不仅仅从我们这里获取了关爱和照顾,他也施与了我们很多能量和爱。与其说我们教孩子,不如说孩子教会我们很多道理。透过孩子明亮的眼睛,你会发现自己才是那个无知者。这个世界本来很简单,是我们把它过得复杂了。孩子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也赋予我们第二次成长的机会。为了TA,我们变得更有耐心;观察TA,我们了解人之初的本真模样;爱TA,让我们成为最棒的自己。

刀爸说

多木是一个非常爱玩的爸爸,小时候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调皮大王,这和他的“孩子王”爸爸不无关系。一个父亲,若是在孩子幼年时给予了充分的陪伴与关心,他就是一个成功的男人。

● 小时间 ●

现在的多木,是一个对家庭有担当的男人,他坦言,“我是把家庭放在工作之上的。” 如此坦然地说出自己真实想法并引以为豪,这在处处以标榜拼搏事业的中国男人中并不多见。因工作关系,和家人相隔两地,每到周末,就心急火燎地赶回漳州带女儿。这样的男人,真心希望咱中国多一些,再多一些。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