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学前教案 > 孩子,今天我们来聊聊生与死

孩子,今天我们来聊聊生与死

来源:育教家    阅读: 6.23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孩子,今天我们来聊聊生与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死”是一个人人避讳的字眼。不少家长总绞尽脑汁地跟孩子回避对“死”的描述。然而,避谈死亡不利于孩子养成正确的生命观。
家中有长辈过世,若家长没有正面告知孩子,孩子可能对死亡形成恐惧,日后面对亲近的人过世往往反应过度,难以走出痛苦。有的孩子还会认为亲人过世是自己做得不够好,产生罪恶感与内疚感。因此,当孩子问逝者去哪里时,家长应按照孩子的年龄特质以及与逝者的关系来回答。
怎样跟孩子谈论生死?要依据孩子的不同年龄来谈。匈牙利心理学家纳吉等将儿童对死亡概念的年龄模式分为4个阶段: 第一,3岁以下的儿童无法分辨死亡和分离,常会产生分离焦虑;第二,3~5岁的儿童不了解死亡是普遍的,不可逆的,他们认为死亡是短暂的或可以复活的,甚至认为自己更乖一点,死去的家人就会回来;第三,5~9岁的孩子已经了解到死亡是生命的终点,会用拟人方式来看待死亡,比如他们会认为死亡是被鬼差抓走;
第四,9岁以上的孩子已能正视死亡;

平时家长应选择适当的时机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比如孩子饲养的宠物过世,父母可借机跟孩子说:“狗狗过世了,但我们很感谢狗狗在世时的陪伴,咱们一起祝福狗狗在另一个世界能够生活得很好。”还可告诉孩子,因为我们对狗狗有爱,所以我们会难过悲伤,无需故意忍受、逃避悲伤。

善用这样的教育机会,孩子今后面对死亡时就容易用正向态度来面对,还可以让孩子更珍惜活着的时候,用有限的生命做一些更积极、更有意义的事情。

孩子,今天我们来聊聊生与死 第2张

当孩子问起生与死的问题时,要立即告诉孩子。最好在孩子熟悉的环境下进行,比如孩子的房间,来降低孩子的孤独感。同时问问孩子为什么这么问,想知道些什么。

解释时要简洁清晰,不必过度谈论细节。孩子年纪越小,解释要越简单。不要跟孩子说过世的人是睡着了或去旅行。否则,孩子可能会害怕睡觉,担心自己永远醒不过来;或担心父母去上班是不是再也不回来了。

有时,孩子可能会莫名其妙哭起来,问爸爸妈妈会死吗。这时,家长不要过于焦虑,要知道孩子开始对死亡有概念了,他们害怕分离。把孩子抱起来或牵着孩子的手,跟孩子说,无论怎样,爸爸妈妈都爱你,不会抛弃你,而且爸爸妈妈身体很健康。
我们平时也可以选择一些图书来对孩子进行生死问题的教育,尽管儿童图画书作为一个特殊的童书门类,向来不避讳参与某些形而上主题的阐发,不过当荷兰儿童文学作家库斯·迈因德兹、哈里·杰克斯与南非插画家皮特·格罗布勒在他们合作的《国王与死神》中尝试以儿童图画书的形式去触碰“死亡”这样一个沉重的哲学话题时,他们显然为自己设置了一个难题。

《国王与死神》向我们证明了这样的艺术冒险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值得的,它将让我们看到儿童图画书辽远开阔的思想空间以及独一无二的哲学气质。

孩子,今天我们来聊聊生与死 第3张

作者借故事里的国王之口道出了这样一个千百年来困扰着人类的忧思:“到底什么是死”,“我为什么一想到他就这么害怕”,“我为什么会这么害怕他来找我呢”?为此,国王召集起他的大臣,共同商讨对付死神的办法。

终于,他们抓住死神并摆脱了他的威胁。然而,几百年过去了,死亡的消失并没有带给人们期待中的福音,他们发现随着永生的实现,自己所得到的只是一个拥挤、无聊的世界,以及对于那已经不值得珍惜的生命的懒怠和厌倦。于是,人们重新召回了死神;所有活了很久很久的人都欣然跟随着国王,“一个一个快乐地死去”。

孩子,今天我们来聊聊生与死 第4张

这个故事说得真好。它把人类自有意识以来就深深怀有的对于死亡的恐惧,对于生命的眷恋,对于不朽的期盼,以及对于这一切的思考,都编织进一个简短、浅白、幽默而又轻巧的叙事过程里。这个叙事的奇妙之处在于,它能够如此自如地将一个复杂、深刻的存在命题揭示得那样透彻明白,又如此自然地将一个短浅直白的儿童故事文本变得这样富于深意。

事实上,活着之所以是珍贵的,正是因为我们终有一天将会离去。换句话说,正是对于死亡所带来的时间限度的意识,促使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不断寻找和建构着生命可能的价值。或许一个孩子读完这个故事,还走不到那么深的精神的远方,但终有一天,这样的阅读所储存下来的智慧,会在他未来的某个生命时间里发出光芒。

(本文部分内容节选自方卫平《活着为什么是珍贵的——读图画书国王与死神》)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